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成负一代词名"。周邦彦在宋代词坛享有崇高的声誉。清代词论家把最好的赞辞献给他,称他是词的"集大成者",王国维称他为"词中老杜"。综观历代词论家对周词的评价,可以看出"浑"是周词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周邦彦词作的探讨,阐释其词的美学风格——"浑"。从内容来看,周词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2.
周邦彦是词史上结北开南的人物,他的词浑厚凝重,耐人寻味。周词中常借助于“酒”来渲染气氛、表情达意,本文试图从文人、倦客、词者等三种身份认同角度来分析周邦彦何以对酒如此厚爱,并以此来解读周邦彦词的韵味所在。  相似文献   

3.
论周邦彦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大多认为周邦彦词专写青楼歌馆恋情、风格绮丽软媚而予贬斥,几乎没有人愿讲、愿评周词了.这是一种偏见,很不恰当,实有深入研究、全面系统评价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周邦彦的研究远逊于他在词史的地位,这主要是由重思想轻艺术、重内容轻形式的偏见所造成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认为周邦彦是宫廷词人。其实,读读《清真词》就可知道。周词的内容并不反映宫廷生活。周邦彦提举大晟乐府也是六十一岁以后的事。在他六十五岁时朝廷已罢大晟乐府,六十六岁时周邦彦去世,并且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又有出知真定府、改顺昌府、徙知处州等(据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周邦彦词中的叙事因素加以探讨。论述了周词如何利用叙事的方法来展开词中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曲折多变的叙事结构。进一步总结了周邦彦词中叙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求洁 《文教资料》2009,(30):9-11
柳永和周邦彦都是各成一派的词人,并对宋词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就同是闺情题材的两首词,从语言、结构、意蕴等方面展开对柳词和周词的风格比较,并意欲从中一窥该时段的宋词发展的趋势脉络。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对周邦彦词的内容风格进行研究探讨时,当我们把视角从周邦彦词集文本本身移开,转而去关注那些与之有关的题跋序文,亦觉得其中有些问题颇值得玩味,本文通过对周邦彦词集题跋序文的细读,可以大略了解到周词三方面的风格特色,即当行本色;善采融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内容风格缜密典丽、浑厚和雅。  相似文献   

8.
本从词体发展入手,通过柳词和周词的对比,阐述周邦彦“以赋为词”的艺术创新,即周词“铺陈”特点表现为:环形的结构特点;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特点;浑厚典重,多有“余蕴”的特点。说明只有艺术上的创新,才是艺术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9.
一个诗人的成就大小、风格特征本质上是后人对该诗人的接受。不同的视域会有不同的接受,产生不同的评价。王国维视域中的周邦彦,是一个如诗中杜甫的集大成者。周邦彦以其抑扬顿挫的格调,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开了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的先河。杜甫是唐诗的"集大成"者;周邦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王国维称之为"词中老杜",两者类比,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亦颇受质疑,多有误解。作者试图通过对周词题材、语言、音律、风格,以及多用典故、善创新调等多重角度分析,阐释王国维该评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王国维视域中具有"老杜元素"的集大成式的周邦彦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周邦彦词的评价问题,历来多有分歧。本文结合北宋时代面貌的考察及对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政治措施,进行分析,认为以周邦彦进《汴都赋》一事即断定其为政治词人之说,是值得商榷的。作者认为评价周邦彦词的正确途径应从浓厚的市民意识及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入手。文章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得出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南宋词的先驱,为宋词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清真调,即周邦彦词.周邦彦乃北宋一代名家,但古今对其词的评价,都大相径庭.自南宋直至近代,词学界对他评价一直都很高.把他说成“集大成”、“词中老杜”;解放以后.在五、六十年代,周邦彦及其词作却遭到空前的批判和否定.论者或斥之为统治者的“御用文人”,甚至有的论者认为周邦彦在词史上起过反动作用.从艺术形式上肯定清真词成就和作用者也不多见.八十年代以来,对周邦彦及其《清真词》的全面评价渐次展开、有的论者充分肯定了他在词史上  相似文献   

12.
对周邦彦的生平为人及词作的思想性,历来论者褒贬不一,争论不休。为此,本文首先考察并肯定了周邦彦的生平为人,进而在其词作题材表象与生平为人明显歧异的情况下,从寄托角度探讨周词的思想内涵,阐述分析了其词作的寄托所指及表现寄托的手法,从而对周词的思想性也予以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词家认为美夔清空,周邦彦、吴英密实;只有朱祖谋认为周邦彦介于疏密之间。比较吴词与周词、美词,可证实朱氏的说法。具体来说,吴词的密实指内容上的“实”,章法上的“密”,语言上的“浓”。内容上的“实”,指景语多,情语少。章法上的“密”,指不用虚字呼唤,在所有虚字处填以实词,也就是景语;转折处没有虚字提示,全靠章内在的逻辑发展。语言上的“浓”,指用语浓丽。这就是吴词时空交错,以景语为主,以情思驭景,而少叙事的写法,即“密”的手法。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中后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尽管由于新旧党争的关系,不见周邦彦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何交游,但这股雄劲的文艺思潮必然会对周邦彦词的创作产生影响。这可以从周邦彦与苏轼文人圈及江西派人士之间的关系;从后世大量论词杂著里对他创作的相关评价,并与黄庭坚相关的诗论词论相比较;从黄庭坚、周邦彦在创作和风格上与杜甫的渊源等几方面看出。  相似文献   

15.
由于宋代歌伎业的繁荣和理学对妇女的禁锢,多数学者认为宋词中的女性多为歌伎,故而擅长写恋情词的周邦彦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多被认为是歌伎。其实不然,这些女性形象多数是身份不明的。拟以史料为基,以史证词,从宋代的经济氛围、社会习俗、教育风气及法律制度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来探究以周词为中心的宋词中女性形象身份的多元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宋词的用韵是古汉语语音史的重要资料。本文针对周邦彦184首词,通过穷尽考察其实际用韵情况,归纳系联出19韵部。周词19韵部基本反映了宋代音系,但也有出韵和通押现象,其研究有助于深入系统地考察宋词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17.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仍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  相似文献   

18.
周邦彦词与宋诗审美取向的合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词人。他的词,语言典则,色雅音和;词律工细,尽合法度,因此被视为“富艳精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看法得到后世评论者的普遍认可,几乎成为周词艺术风格的定评。可是,当我们把周词置于唐宋文化的背景中稍作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富艳精工”并不能概括周词风格的全貌。宋朝动辄丧师失地,疆土局促,宋人因而失去恢宏的气度,变为孱弱的心态;文化的发达,学养的涵茹,又把宋代文人培养成了谦谦君子。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摒弃了唐朝欣赏丰肥华艳的审美趣味,接受了杜甫、韩愈的审美观,欣赏清远淡雅、瘦劲明秀的美。宋诗极为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审美意识。当然,诗庄词媚,宋人有意识地把秉赋中的阳刚用诸诗,阴柔  相似文献   

19.
周邦彦作为宋词一大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身上鲜明体现了宋代士人文化教养全面、尚新变好探索的特点。文中论述诗、赋、叙事文学在周词中的渗透:从引诗入词、用诗法入词、援用诗的抒情方式并形成浑成词境来谈诗的渗透,从结构上用赋法、重铺陈、同义词汇的组合、中心意象群谈赋的渗透,从叙事诸要素齐备谈叙事文学的渗透;简评这些渗透的多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瑕 《考试周刊》2010,(7):24-25
为进一步认识常派词学思想,以及周济在词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本文以周济晚年著作《宋四家词选》中对周邦彦词的评论来探讨周氏的词学思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浑化”一词不仅是对清真词的最高评价.而且是周济词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