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善问”,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问,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种特别难能可贵的能力。语文课堂中的“问”,打破了教学呈现封闭化倾向,吸引了学生对教材内容与思想的“断裂”、“分叉”、“理解”和“转变”,充满了对智慧的刺激,对道德、审美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活跃,展现生机与活力。“问”,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笔者则套用了移动通信这个品牌,创建了“绿感地带”这个词,其意在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让语文课堂充满绿色,充满和谐。一、赏识教学是实现“绿感地带”的基础课堂充满了赏识,教学才能变得轻松起来,教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自由自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随口表扬了某位同学‘你今天回答得特别好’之后,这位同学就会整节课都很认真学习,积极思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尝试。然而在充满生活化的课堂中,我们也不可忽视数学课堂的严密性与思维性,不能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来冲淡“数学味”,应努力寻找“生活化”与“数学味”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彭金莲 《考试周刊》2011,(64):220-220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课堂中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一筹莫展?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这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即教师用关注之心“点击”学生的心灵.美术课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一、用“心”导入,进入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一、“新课堂”构建的理念1.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其基本内涵是: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正如学生追求的“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碧蓝的天空,任凭我们翱翔;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浩瀚的大海,任凭我们跳跃”。2.新课堂是学生发展的“游乐场”。新课堂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精神世界既是理性的,更是感性的。新课堂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努力寻找有利于…  相似文献   

6.
爱,是理解的阶梯,是心心相通的桥梁,只有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实践证明:凡是学风好、班风正的班级,班主任都有一颗真诚的爱生之心。而要做好班主任工作j关键是要寻找好“爱生”的切入点,要有耐心和信心。班主任要能感受到学生的可爱,要容忍学生,看得惯学生犯错误,站在学生的立场,放手让学生做事。对他们要充满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课堂中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不展?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学习兴趣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这种关注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即教师用关注之心“点击”学生的心灵,语文课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笔者想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本文试就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一、“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存在着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  相似文献   

9.
课堂应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细节所构成,一节精彩的课堂充满智慧,教师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么,数学课将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我们的课堂也许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要像名师一样珍视细节,让细节绽放光彩,让课堂展现精彩。  相似文献   

11.
海洋文化所承栽的有效课堂本质特点:容纳开放、质疑探究、自主合作:海洋文化所承栽的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把握“三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课程)性质”。一个基本立足点:“生成课堂文化”:海洋文化所承载的教育课堂实施模式定位为四个基本环节:感知——寻求——探究——延伸。海洋文化课堂的终极目标: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2.
心灵的钥匙     
我的天空没有色彩, 汀我的生活充满无奈。 难耐寂寥的心, 丢失了心灵的钥匙。 我魂不守舍, 无助地寻找失去的心。 谁能T解, 没有星星的夜, 没有色彩的画, 正似我灰白的心。 给我一把钥匙,好吗? 让夜空添上星星, 让画填上色彩, 让生活充满阳光。心灵的钥匙@袁大成$四川省金堂县土桥中学~~  相似文献   

13.
“数字生活化”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过分追求“生活味”,使我们的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失缺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不像数学课了;过分追求“数学味”,又使得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变得枯燥与沉闷了。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生活的课堂方面研究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提出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理念,认为“生活化”的课堂应包含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发展能力、为未来更好的生活作准备三个方面,对“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要素,在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练习课给人的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16.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学生在政治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那么,如何才能走向生活,让政治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呢?  相似文献   

17.
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我们的岗位,敬畏我们的学生,敬畏我们的课堂,从而提升我们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感染学生,以出色的教学成果赢得学生的好评,让教育变得更轻松,让学生变得更优秀。这样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将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成就感,将变得更加充满快乐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一次,我在批阆学生日记时,看到一个女生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我喜欢上你的课,因为你每天都是面带微笑给我们上课,同学们都说你好美好美……”回想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课堂,一起笑过的日子,真的觉得无比快乐!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微笑给我带来了好心情。它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19.
包海娟 《文教资料》2010,(33):149-150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本文从把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引入课堂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了音乐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用处:用于导入,出奇制胜;用于课中,推波助澜;用于小结,回味悠长,指出,将音乐引入政治课堂,课堂将变得生动活泼,学习将变得充满乐趣。  相似文献   

20.
朱春洪 《考试周刊》2010,(12):57-58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新课程竭力倡导:教育应依托生活进行,变成一种生活。成功的语文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这样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