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伟 《新闻界》2014,(1):7-10
本文通过对近期武汉"城管卧底"这一新媒体事件的深描,指出城管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处于被污名的境地。而一些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也加重了网络空间中城管形象的污名化程度。根据污名理论,"幽默自嘲"和"突破自我"是蒙受污名者在和社会"混合接触"时两种有效的应对方式,给城管走出污名困境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而要实现城管网络形象的整体去污名化,需要城管部门准确的定位职责和规范权力运行,需要城管群体共同的自觉努力、相关部门的统一规范管理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相似文献   

2.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3.
郑知 《东南传播》2011,(11):53-55
网络集群行为的演变是有章可循的,其一般演变规律在大部分网络集群行为中都可寻见:议题出现后是否存活涉及三方面的因素:网民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媒介因素。议题存活后通过大量地传播,广大网民会对事件做出反射性的情绪反应。此后,随着事件信息的全方位呈现,网民行为从最初的情绪表达向探寻事件真相和本质的理性行为演变,这个演变过程要...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内,城管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并且给大众留下了并不受欢迎的印象。而在现今的融媒体时代,城管要改变自己的负面形象,除了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执法方式之外,更应利用微博等新媒体改变给受众留下的负面印象。  相似文献   

5.
叶子 《新闻前哨》2014,(9):66-68
城管,在现代城市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部分城管的违规执法和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使得城管这一群体被污名化.武汉作为重要的中部城市,却背负着“脏乱差”的恶名,城管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为塑造“大武汉”新形象,三年前,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管革命”的口号,提出要用三年时间让武汉市容环境达到湖北省内最优、国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生产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集群行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如今,"理性吃瓜"一词的高频出现,反映了网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展现了新的社交媒体集群行为方式以及"后"集群行为过程中网民自我理性建设的尝试,对稳定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关系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理 《新闻世界》2011,(1):181-182
网络上关于全国各地城管暴力执法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引发了各方网民的声讨。可以说,城管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方面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本文主要针对城管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试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白嘉菀  沈学文 《大观周刊》2012,(31):112-112
QQ空间是是目前全球最大互联网社交网络社区,它在网民群体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对网民群体的网络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本文在明确了网络道德行为的概念、规范以及表现形式后,对QQ空间对网民网络道德行为所产生的正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数目庞大的网民群体倾向于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爆吧"行动行使言论自由权,这种虚拟社区的集合行为使网络民意表达与网络暴力的界限变得模糊,网民在网络匿名状态与群体感染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很难进行理性的表达,网络暴力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从"爆吧"现象着手,分析网络民意与网络暴力的本质、特征、成因等,以期找到网络暴力的治理方法,为网络民意的理性表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网络群体极化行为的生成皆依托于相应的新闻事件,网民对这些新闻事件理解时的"成见"则是造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从解释学视角分析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能造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成见"、"前理解"及其具体表现方式,并指出这些"成见"、"前理解"形成的原因正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情感表达在网络传输中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指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产生了"网民"这个庞大的群体。那么,网民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本文试图说明这部分人在互联世界中的人际互动和网络交流的特点,即网络传输对人们情感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季兴帅 《今传媒》2012,(2):92-93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媒体关于对城管执法发生的冲突性新闻报道增加。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用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网络媒体对于城管形象的污名化再现,网络媒体对城管进行负面报道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改善城管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13.
<正>网络媒体发展至今,已然成为网民们发表意见的公共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和比较宽松的氛围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然而,前不久连续发生的两起"网民围攻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将视线转移到网络集群对非理性行为的推波助澜上。  相似文献   

14.
情感表达在网络传输中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葳 《新闻前哨》2005,(2):112-113
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指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产生了“网民”这个庞大的群体。那么,网民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本试图说明这部分人在互联世界中的人际互动和网络交流的特点,即网络传输对人们情感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媒体关于对城管执法发生的冲突性新闻报道增加。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用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网络媒体对于城管形象的污名化再现,网络媒体对城管进行负面报道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改善城管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16.
网络集群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行为的英文为Collective Behavior,又译作"集聚行为"、"集体行为"或"聚合行为"。在网络空间,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未被准确定义的集群行为。为叙述方便,笔者借鉴社会学对于集群行为的评述,将网络集群定义为: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  相似文献   

17.
魏娟  杜骏飞 《青年记者》2009,(19):75-76
集群行为的英文为Collective Behavior,又译作"集聚行为"、"集体行为"或"聚合行为"。在网络空间,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未被准确定义的集群行为。为叙述方便,笔者借鉴社会学对于集群行为的评述,将网络集群定义为: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研究大学生网络表达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维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在模型上得到了验证。大学生网民对网络表达的态度对其未来的网络表达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大学生网民较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当感知周围人群经常进行网络表达,其未来网络表达意愿越强烈;大学生对自己表达能力非常自信,且这种自信对其未来的网络表达意愿有显著性的正面影响。而本文引入的外在控制变量:政府对网络表达的控制,对网民未来网络表达意愿存在负向作用,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合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从个体层面探讨突发事件中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在分析不同网民参与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对人口学变量、媒体使用与社会心理因素完成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活跃网民的公众参与意识、群体认同感、群体相对剥夺感、政治效能感与主观规范显著高于非活跃网民。社交媒体使用、群体认同感与内部效能感是网民参与事件的关键动因;事件严重性感知、群体相对剥夺感和主观规范是活跃网民参与事件的动因,公众参与意识、孤独感是非活跃网民参与事件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代晓利 《新闻世界》2014,(11):178-179
近年来,媒体在对城管和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以负面报道为主,"城管"和"老人"的媒介形象被负面化、污名化。公众对"城管"和"老人"的偏见的形成与媒体报道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