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5,(10):10-12
作为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我们历来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文”分离。翻阅学生习作,你会感到,学生作文中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原生态之间相去甚远,作文中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积淀之间不尽一致,学生从生活积累的贫乏滑向了精神的贫乏,从习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不难理解,当作文功能异化为“应试工具”的时候,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缺失便会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这与“习作”教学的基本宗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2.
蔡春龙 《中国教师》2013,(14):42-43,56
小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需要在习作实践中培养,这就要让习作课堂成为"学习的场所",即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习作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习作教学,最终让学生学会运用习作方法构建习作体系,具备"自能作文"能力。一、引导学生与"素材"对话,发展"规划习作"能力在习作教学中,"素材"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学生而言,  相似文献   

3.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文教学改革随之深入。但是,对于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少教师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定偏差,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习作课上教师的命题虽然大多是话题作文,但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在”为什么而写”的问题上,学生仍然很难感受到作文是自己生活和生命成长的需要。作文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为作文而作文,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应试”而不是“应需”(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要)。  相似文献   

4.
当前小学生习作水平整体不尽如人意,学生作文“克隆”现象尤其严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多年来以应试敦育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小学生习作的性质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要的动力。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高年级的习作,只要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搭建习作与生活的桥梁,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让学生与趣味对话,让每个学生在提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就能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写作便成为一种乐事。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一、牵手实践,体验参与之趣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写”  相似文献   

6.
张科芳 《现代语文》2006,(4):116-117
作文是语文课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否表现个性是作文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但由于受传统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过去我们在进行指导的时候,给了学生太多的似是而非的“理论”说教,这些“理论”实际是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得学生在习作中举步维艰,束手无策。学生视作文为一种难以逃避的苦差,虚假成为他们习作的一种习惯。他们甚至不知道怎样才能说自己的真心话,怎样的语言才能确切地写出自己眼里,心里的真实?因此,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写生活、显个性,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关键。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曾尝试着个性化作文教学,并做出了探索和实…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从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出发,增设了作文活动课,让情境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找到了激活学生习作欲望,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结合点。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一些介绍:   一、先比赛,后作文   “怕作文”几乎是所有小学生共同的心理。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关键在于培养兴趣。语文课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习作素材,而且有…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11,(6):17-17
2011年第四期的(《习作:为何而作.为谁而作?》让我面对作文教学豁然开朗。第一,习作教学应从生活需要出发,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写的问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交际应用的需要,是情感倾泻的需要。引导学生将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的同时体味到“写”和“成功”的快乐。第二,习作教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同样也是作文语言的源泉。教师在命题时,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作文是一种半独立的习作训练活动,即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习作训练.所谓“训练”,训,即教师的指导;练,即学生的习作实践.这两方面应紧密结合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而不能相互割裂或仅仅作为一个环节、一个步骤来处理.因而,“双导”作文教学即是在作文教学中,以《大纲》为依据,以学生作文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作文类型,在学生作文的每一个阶段,施以全面的指导——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写”,而且指导学生“如何改”,全面地提高学生作文的综合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习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的难点,日常习作中经常出现大篇幅和大面积的“流水账”作文,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降低学生习作压力,本文从一种“独特”的路径着手,从写作意图/中心主旨的方向出发,“倒推”作文的写作,以一种“另类”的写作手段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日常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11.
刘成容 《成才之路》2009,(16):98-98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习作练笔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的怪圈,发挥学生习作练笔时的主观能动性。能不能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改,导致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写作指导上,可是收效甚微,学生仍然怕作文,厌烦写作文,不知道怎样写好作文。近年来,还有更急功近利的做法:举办“快速作文法”“爆炸作文法”“...  相似文献   

13.
理论网页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过去,学生习作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的预设,中心思想已被框定,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去寻找或编造素材。这种“立意本源”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话、假话、空话、套话连篇,他们逐渐练就了一套奉命作文与应试作文的本领,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和儿童的情趣。我们摒弃“立意本源”并不是说学生习作不要立意,而是教师…  相似文献   

14.
作文时,因为"需要",学生会寻找表达内容,思考表达方法,其表达溢于情感。从"需要"出发,学生没有习作压力,不会把习作看成枯燥的劳动;从"需要"出发,真正让学生感到习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因“需要”而作文  相似文献   

15.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二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周军 《现代语文》2007,(2):114-115
初中学生作文难教也难写,主要因为初中作文教学上仍然存在应试式的非积极心态,而这种非积极心态又主要根源于以“文”为本位的旧作文教学机制。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教学观念上予以根本的变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机制。这个新机制,应该是以“人”为本位的,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能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技巧获得统一起来的,将课内外融为一体的开放的植根于现代教学观念及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上的新作文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多,许多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教师越教学生越讨厌作文课,学生越学越觉得作文不好写。以致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和自信。为此,要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大力实施以解脱作文“课”的限制和“教”的束缚为目标的无痕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习作氛围,使学生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享受习作的快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2,(28):31-33
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与阅读教学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原因,应该说与作文功能的异化不无关系。君不见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教师为应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练,应考成了作文教学惟一的价值取向。这种以升学为最高目的的应试作文,被一系列或隐或显的苛刻要求逐入一条狭窄不堪的死胡同,要么语言干瘪、词汇贫乏,要么无病呻吟、假话连篇,缺少灵气,没有个性,犹如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一样。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还习作以本来面目,为习作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厉敏 《现代教学》2006,(12):31-31
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写探究性习作,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课堂学习或者实际生活出发,由学生自发地引出若干话题和疑问,然后由学生或者几个兴趣相同的伙伴一起,进行拓展思考和探究,形成个人色彩浓郁的观点后写成文章。在这两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写探究性习作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习作,是学生将“物”(知识、生活)转 化为“意” (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 为“文”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 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人本思 想,就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文能力 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 和创造性,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文教学 的效率正是我们作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