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管理是学校教育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发展和超越,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生态的灵魂。立足校本,培育提炼校园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生态构建的安身之道、立命之所。在学校文化的指引下,重构与优化学校教育生态是当下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夯实办学品格提升的基础。这不仅是当下教育发展的诉求,更应成为教育升级发展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2.
学校文化既具有广义文化的一般性,又体现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发挥着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中小学应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体现文化自觉;追求学校文化建设高品位,增强文化自信;动员全员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校长、教师、学生的能动作用;形成学校的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3.
充分理解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品牌战略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和诚信原则,构建学校与教师的利益及道德认同机制,是高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课程建设"教师为本"的文化品格之应然,转化为可操作的建设信念及成果的必经之路;学校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一级决策主体、保障主体、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应具备"教师为本,适应市场"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是每所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形式,学校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品位与品格,与学校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具有重要联系。学校应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始终关注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才;同时追求不断进步,广育英才;并且形成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学校专业组织。学校应竭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用文化唤醒学生的生命力量,并孕育学生形成美好的灵魂与思想,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以此培养出当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依赖与依靠学校教职工共同的精神追求,并积极促进与发展教职工共同追求的管理模式。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学校共同价值观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共同价值观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和日常行为准则,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下面结合我校文化管理的具体实践,来谈谈学校共同价值观塑造在“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相信信念的力量,让学校成为具有精神感召力的场所,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追求,肖川教授如是说。如果说办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根,那么文化建设则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健康、向上、文明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理想,凝聚教师的思想,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一、构建以爱心、责任心、进取心为核心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最重要的校园文化,他影响着学校  相似文献   

7.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以文化建设提升师得水平 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必须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培养独具风格的教师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关键,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学校管理的最高追求就是学校的文化管理,即如何形成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建设理念碎片化、建设过程机械化、建设成果低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达成三方面的目标,即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核心理念支撑,打造有内涵的学校文化;为农村学生品德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培养有信仰的青少年学生;为农村学校发挥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提供重要载体,形成有情怀的学校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路径有五个方面,即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建设学校管理文化;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建设学校环境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学校教师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建设学生文化;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建设校本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9.
以智慧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将执著求真、倾心向善、着意致美这一智慧精神作为师生人格的理想境界和学校发展的核心追求,灌注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致力于在环境文化中渗透智慧;在制度文化中注入智慧;在行为文化中彰显智慧;在精神文化中凝聚智慧。实现学校智慧文化的整体构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相似文献   

10.
文化管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与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人文化的柔性管理;是团队精神和情感交融的管理;是塑造学校形象、弘扬先进文化的管理;是推进精神文化创新,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管理。要坚持学校文化管理追求发展、适应变化、突出特色、构建和谐的原则,采取正确的对策,提升学校文化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内涵真正重心是"教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校园文化正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同化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体。从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地分析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以文化立校,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创建汉滨高中品牌的理念,并对此理念进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知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从精神文化的视野,基于人的文化规定性,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出发,胡德海教授将精神文化分为常识、一般知识、理论和思想四种存在形态。精神文化的知识存在形态及其层次性和教育中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其的精神需要是根本一致的。基于此,学校教育要重视常识在“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地位,学校课程内容组织要反映人对文化知识需要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化知识为智慧是教育传承知识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3.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亦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新的教育理念能否真正作用于学生,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被践行、被落实,都与教师文化极为相关。课堂是解读教师文化的最佳场域,教师的文化样态可以从教师的文化批判力、文化智识,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等多方面察析。通过观察、透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肖家芸《向生命鞠躬》一课的教学,可以体察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解读蕴含于其中的教师文化。而无论是"尊重教师生命,关注教师个性",还是"尊重学生生命,尽显人文关怀",都是"好的"教师文化的显性表征。前者可以帮助我们体认教师的文化批判力和文化智识,后者可以帮助我们体察教师文化中的尊重、平等、全纳、民主等特质。它们直接作用并影响课堂文化品质,进而作用并影响学校文化品质、教育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4.
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乡村学校发展的内在诉求,乡村学校的振兴离不开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反思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寻求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校文化的内涵整体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外显文化的凸显弱化了内隐文化的意义;现代文化的"移植"遗失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文化的"离土"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建构;工具性文化的强化忽视了人文性文化的价值。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强调内涵建设,促进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的共生;立足地方实际,追求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生;尊重学生地位,呼唤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共生;回归教育本质,寻求人文性文化和工具性文化的共生。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王培颖 《中学教育》2009,(10):17-22
“新基础教育”赋予我们博大的胸怀和智慧,指引着我们学校走出一条富有学校特色的“共生融合”教育之路。在“新基础教育”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基于“共生融合”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班队建设,使得共生与融合成为我们学校的文化精神。在共生融合的教育之路探索中,不仅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实现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民族文化承传之流遭遇前所未有的阻截,现代学校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沿阵地。然而,当下民族文化学校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均呈“应然”与“实然”分离之态,传承实践收效甚微。这是长期对民族文化学校传承基本问题的回避使然。因此,需要在探析两者的本质及两者间天然关系的基础上追根溯源,直面当下“教育竞争”现实,在传承内容上寻求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共同诉求,探索两者之间共生互补机制及和合教育与文化两者天然之姻缘。  相似文献   

18.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核心。高职院校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需要。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培养途径;如何建立能够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飞 《中学教育》2010,(7):47-51
由于我国特有的组织结构、文化特色、领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领导力的开发遭遇如下障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影响;科层式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校长“权力”观念的制约;消极竞争的教师文化;教师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教师的不自信、缺乏经验。为此,从“可为”出发,校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创建教职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清晰、明确的愿景;形成有利于学习、共享、信任的组织文化;不断创造平台,从多元渠道促进教师领导力的开发;激励机制的完善,让教师的努力“很值得”;变革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给教师一定的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20.
学风是大学的灵魂与特色所在。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文化阵地——教室,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室文化建设,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章制度、文化情景、师生共建、典型示范“五位一体”的教室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