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一八九一——一九四六)是安徽省歙县城西王墩源村人。原名文濬。因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易名“知行”。后又发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易名“行知”。陶行知先生家境清贫,幼受父教母爱,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濬。读大学时,因信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故改名为“陶知行”。43岁时,由于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而又改名为“陶行知”。陶先生的改名,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转变。他曾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又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些精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是二十世纪名闻世界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和鲁迅一样,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教育改造家,是改革教育的旗手。他曾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后超越王阳明,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氵睿,早年信仰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遂改名为“行知”。陶行知,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1986年,江泽...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陶行知先生,是20年代到40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原名文浚,后相信知与行应该合一,改名为知行,以后进一步领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再度改名为行知。他的一生有着崇高的师德修养,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被称颂为“万世师表”,是教师的楷模。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他在崇一学堂立下“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起,就注定他将不平凡于人世,而他的学业最终定格于教育使得他成为了教育界的开拓者: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推崇“第一流的教育家”,掀起“教学”改革,倡行“新教育”;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投入平民教育运动,又扛起“乡村教育”与“科学教育”大旗,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办“晓庄”,向“最不幸之农人”烧心香,通过“行以求知知更行”的摸索,逐步阐述“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理论,同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已”等理念,打造出他的“生活教育”行知路……从此,诚如“晓庄”与“育才”成了陶行知所创办的学校品牌一样,“爱满天下”与“骆驼精神”成了陶行知师德印记一样,“生活教育理论”、“行知路”就成了陶行知的事业标识。  相似文献   

7.
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他后来起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并以此自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两次改名。他原名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南宋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实践使他明白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他又改名为  相似文献   

8.
对于陶行知哲学认识论问题,历来存在着唯心与唯物的争论。本文以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追溯陶行知思想发展的轨迹,提出陶行知的哲学认识论有其独自的发展逻辑,应分为四个阶段加以概括:1、“知是行之始”;2、“行是知之始”;3、“行知行”;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文章最后提出,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陶行知哲学认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是正确把握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创者。他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育和能力,同时采用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文溶陶行知出生时,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陶文溶。溶是浚的古体,意为疏通和深挖。显然,父亲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陶知行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担任校刊《金陵光》的中文版主笔,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教育、探索救国之道的文章,署名为“知行”。因为当时,他热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念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一贴良方,为了表示他对“知行合一”说的服膺,遂改名为陶知行。  相似文献   

11.
张有东 《湖北教育》2003,(22):62-62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由此可见,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工作是学  相似文献   

12.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当我们再次研究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这些理论时.发现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最新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徐怀礼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人,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青年时代读书时,受王守仁(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改“文浚”为“知行”。后又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毛主席称...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从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到他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的转变,也是他始终遵循的要做真人的人格的体现。我想,今天学习陶行知首先就要学他的知行观和做真人,因为,这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有着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为我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勾画了宏伟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生于1891年,卒于1946年。本名陶文,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改名行知。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提出了“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强调教学做合一。同时采用启发、主动、手脑并用的原则和方法实施创造教育。回顾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以此自勉。陶行知曾两次更名,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过,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后他一…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19.
思想的距离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题记 每次走进校园,教学楼上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几个红色大字,总让人移不开视线。真是佩服陶行知改名字的勇气,从“知行’垮旷行知’,不知道他走了多远的路?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知,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其理论体系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范畴,其理论基础,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一、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