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1998年至2005原始轨道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闪电密度小,闪电能量较弱。分析认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形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偏低,而过低的对流不稳定能量造成了MCS的闪电活动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模拟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利用基于光能利用率理论的区域尺度遥感参数模型(C-Fix模型)估算了2003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模型输入数据包括叶面积指数数据(LAI)、中国地面气象站的逐日气温数据、逐日降水数据和太阳总辐射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模型输出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均为1km2,时间步长为1天。模拟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陆地总NPP和平均NPP分别为4.37 Pg C和640.32 g C/(m2.年),NPP的主要分布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逐渐减小;其中海南岛南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年NPP最大,在1 800g~2 500g C/(m2.年)之间;青藏高原和新疆绝大部分地区,一般在100 g C/(m2.年)以下;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植被稀疏,植被NPP不足5 g C/(m2.年)。C-Fix模型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不同土地覆被类型(比如,森林、草地、农田等)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异性,以减少模型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高寒草地“石漠化”是指植被、土壤覆盖的草地转变为岩石裸露和砾石覆盖、土壤严重侵蚀、草地生产力下降的一种草地退化过程,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文章在滇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分类和程度分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石漠化”现状与景观特征实地调查,选取基岩裸露、植被覆盖、小生境组合、砾石含量、土层厚度和坡度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划分草地石漠化类型,将高寒草地“石漠化”划分为草地喀斯特和草地砾石化,通过构建石漠化程度指数模型RDI(Rocky desertification index),初步提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石漠化”等级划分标准和图斑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下游20多亿人民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相比被认为是对气候及地表过程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河流变量,是量化区域土地退化及土壤资源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包括叶尔羌河、疏勒河、黑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开展其河源区或上游输沙量变化研究。首先探明了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总体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而分析了近几十年来(1960—2017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气温、降水)和地表过程(冰川、冻土、植被覆盖)要素解析了影响输沙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不确定性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河流输沙量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水文气象资料稀缺是认识青藏高原河流输沙过程的重大挑战,亟待开展、加强观测与模拟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的水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具有天然独特的地理环境,不同土壤和植被类型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土壤动物的研究是现代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言,青藏高原土壤动物的研究可分为不同生态系统及时空变化下土壤动物的研究和外界因子干扰下(如放牧强度,耕作方式,高原鼠等)土壤动物的研究两个方面。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型土壤动物主要是鞘翅目(Coleopera)和双翅目(Diptera),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螨类(Acarid)、线虫(NEMATA)和弹尾类(Collembola),但土壤原生动物报道较少。青藏高原土壤动物的研究现主要集中在宏观形态学研究,而微观分子学方面尚未涉及,未来应开创分子生物学角度的研究,为青藏高原土壤动物的研究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国家基金委资助西藏高原能量水循环研究项目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西藏高原能量水循环降雨共同观测研究”获得了国家基金委资助。该项目将在中日双方长期的合作基础上,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人员一起,通过对青藏高原大气、冰川和冻土进行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实验及长期监测,经过数值模拟和卫星遥感资料的应用,在3到5年内,争取较为全面了解该地区不同下垫面及不同季节的地气相互作用规律和能量水循环过程。为改善有关GCM模式中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参…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专题科考分队于2020年8月9日至25日组织科考人员赴拉萨市周边、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沿线区域开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植被环境影响"的综合科学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典型类型植被环境、优势物种和土地利用等。文章主要对青藏高原中西部植被类型及其优势物种进行分类和总结,发现青藏高原中西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和荒漠草原,优势物种为豆科类和禾本科类的植被。  相似文献   

8.
近30年青藏高原南缘地理环境状况及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过渡地带,是西风带、南亚季风的交汇区域,对于气候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文章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等手段,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南缘的土地利用/覆盖、植被、降水、温度、人口和夜间灯光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状况及其变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南缘土地利用覆盖以森林为主(48.62%);植被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区和东部,东部植被状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区域降水集中在每年6—9月南亚夏季风时段,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之势;气温北低南高,空间差异大;除南部边缘外,人口密度整体偏低,夜间灯光覆盖率2013年仅为10%左右。近30年来,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自然环境方面,区域内气温显著升高,高海拔区域、夜间的温度升高更快;中东部降水显著减少,西部部分区域降水增加;在气温和降水变化影响下,中西部植被最大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普遍增大,东部则略有减小。人文环境方面,近年来区域中南部人类活动有所加强,区域内居民点增多,中部和南部的印度、尼泊尔境内人口密度增大;1992—2013年夜间灯光覆盖面积扩张了2.5倍,其中85%以上的扩张区域位于印度境内。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04年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格点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1~4月)多雪年和少雪年发生的环流特征和雪灾形成的直接原因。结果表明,若北半球极涡中心偏向西(东)半球.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形成“西低东高(两高东低)”的距平分布型,850hPa温度距平场在青藏高原与中亚地区之间形成“北高南低(北低南高)”的分布型时,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容易出现多(少)雪年。研究结果还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出现区域性雪灾年的几率为15.9%(7/44),而出现局部性雪灾的几率仅为9.1%(4/44)。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四川地区1982-2006年的GIMMS NDVI数据集、植被类型数据集,运用MVC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分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季节、年际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初步揭示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植被覆盖度以2%/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P0.05)。1982-2006年间,四川地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春季,四川地区植被生长季在提前,其植被覆盖度以0.6%/10a(P0.05)的速率在增长,针叶林、栽培植被、阔叶林、灌丛、草丛、草甸和沼泽植被等生长季提前的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比其他类型的植被更加迅速;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夏季,只有沼泽植被的植被覆盖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气候环境     
正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的遥感研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水环境遥感学科组,与美、英研究团队合作,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对四个时期(1977、1990、2000、2014)青藏高原的湖泊进行空间制图,并整合气象资料、冰川和冻土文献数据,深入探讨区域湖泊变化及其主控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论文发表于Remote Sensing。与我国北方干旱区和极地地区不同,近40年间青藏高原整体上呈现气候变暖变湿、湖泊面积和数量增加的趋势,但高原内部湖泊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研究该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该区植被的变化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已有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牧草的返青期在过去近三十年提前了一个月左右,植被生长季的提前意味着植被可以更早的为牲畜提供牧草,这对缓解当地牧草欠缺有着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103年汶川地区的多光谱遥感影像Landsat 8 OLI为数据源,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之后,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直接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估算汶川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然后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处理,结果表明该地区大部分区域为中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与机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部门分两组实地考察青藏高原植被环境气象要素和优势植被信息,本课题组负责青藏公路沿线优势植物和气象要素的实地调研。因课题组分工不同,本小组负责优势植物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数调查。调查表明青藏公路沿线气候类型较为丰富,有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等多样气候。气候的多样性导致每个地区优势植物不同,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珠芽蓼、滨藜,小嵩草等;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多红景天、草地风毛菊、银边草;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物种较为丰富,降水的不同也对植被分布有影响,主要有高山柏、圆柏、苦马豆、圆刺、羊茅、披针叶野决明。  相似文献   

15.
广西西江流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对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16年分辨率为250米的MODIS-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广西西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广西西江流域总体植被覆盖度较高,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和西北部,中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南部,形成了四周较高植被覆盖度,中间较低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植被覆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退化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宁市、贵港市的浔郁谷地平原地区、百色市的右江谷地地区。(3)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耕地中植被覆盖显著退化的比例最高,草地、林地的植被覆盖改善比例最高,同时具有随高程、坡度等级的增加植被覆盖呈退化趋势比例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的西部,有一片世界上海拔最高,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叫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由青海和西藏两个省区组成,因此而得名。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有大片的无人区,寒带高原动植物丰富,也是中国最能体现高寒原始生态的地区,而且这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但是受高海拔寒冷气候和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这里林草植被稀疏,加上各种人为破坏因素,生态形势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17.
以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为基础,利用均值法、数理统计法、趋势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对包头土右旗地区近20年的降水、气温数据变化及气象因子变化与植被覆盖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气象部门农业气象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高气象公共服务,为今后土右旗地区植被生长监测、植被重建、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潘多 《西藏科技》2007,(5):56-61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35个站1961~2001年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等诊断方法,研究了春夏季节降水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与旱涝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得到的降水、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场能较好的反映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且春夏时间系数的极值年份与实际发生的旱涝年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完成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考察工作后,根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要求,从1981年起将要把考察研究的重点转向横断山地区。 横断山地区地处我国西南的藏东、川西和滇西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区。境内最高的贡嘎山海拔可达7590米,最低的河谷仅几百米,二者相差达7000米之多。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积雪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不仅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产物,也会对全球和区域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通过多种遥感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探讨其水文与气候效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在山区,其中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积雪最丰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在120天以上,年平均雪深超过10 cm;高原腹地平坦地区及柴达木盆地积雪属于瞬时积雪,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小于15天,年平均雪深小于1 cm。(2)1980—2018年,青藏高原积雪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以后,积雪覆盖日数和雪深明显下降。(3)高原内积雪较多的山脉地区可以产生较大的积雪辐射强迫,最大可超过15 W m~(-2),其反照率反馈机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4)青藏高原是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积雪融水是春季土壤水分和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5)受天气过程产生的雪灾频次有所增强,建立早期预警和防护措施是减少牧区雪灾损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