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当前,随着书法文化受到国家的重视,高校书法专业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及高等书法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文章从高校书法专业的就业现状、原因分析和相应对策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3.
推进素质教育将成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最为成功的经验是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都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确立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明晰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现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制度和体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功能之一。中国画和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重要内容,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尤其重要。文章结合笔者参加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研修班学习实际,探讨高校将中国画和书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到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变、发展,大学生就业困境以日益多样化的形式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逐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应是体现学科分化和综合、超越片面的通识教育或专业教育的学术化教育;应以人性的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涂进喜 《考试周刊》2011,(21):180-180
从院系角度看,高职通识教育存在有无、时间保证、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四个主要问题。在通识教育实践中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保证时间;加强专业教师培训,以及与企业联动达成通识教育共识;整合教育资源而不是另起炉灶解决通识教育师资问题;以少而精的经典文化作为通识教育的平台,构建通识教育知识体系而非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国内高校在提倡和发展通识教育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起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最根本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在一致;二是通识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三是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以上三个方面,从高校的课程设置角度考虑,在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科学史课程是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的不足或缺乏。各高校应采取对策,调整课程设置,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增加通识课程。培养出专业精、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目标是探究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教育网络工程方向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现行培养方案与实际就业情况,得出教育技术学专业主流就业方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高校信息中心,需要具备网络技术能力;通过分析,得出教育技术学的技术组成主要应包括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前两者已在教育技术学中得到体现,而网络技术在教育技术学培养体系中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通过分析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得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是沿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线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工程技术;通过分析教育技术学开展网络技术方面课程的现状,得出部分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开设网络技术方面的课程,但课程开设不足,特别是网络硬件方面。基于以上原因,教育技术学应将教育网络工程纳入培养体系,作为新的发展点和专业方向。本文最后给出建立教育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1.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书法之美源于生活,是生活之美的概括与集中反映,蕴藏着巨大的感染力。美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对“三观”的认识,而且具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心灵、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格塑造的作用。要将书法的美育功能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大力引进专业师资队伍,加强书法教育阵地建设,培养大学生学书兴趣,创新书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善通识基础课程的设置,建立书法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伟 《考试周刊》2013,(50):161-162
大学生就业与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有密切关联。要摆脱大学生就业困境,高校应高度重视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专结合"是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和优化的方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中,如何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实际操作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廓清了美国通识教育近一个世纪来从通专并存到通专平衡,再到通专融合的演变进程。其次,分析了美国五所一流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的特征: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对通识教育价值理念进行再塑造;跨越学科、兼容并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再融合;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再重整。最后,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给出美国通识教育的启示: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体系;以学生学习为导向,构建激励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构建科学评估、协同优化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全人”,这与家政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复合型、综合性知识结构的人才理念相契合;同时家政专业生师比低,实行小班化教学,这对于渗透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会更好。要拓展高校家政专业课程的内容以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对不同年级、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通识课程,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5.
对于财经类省属高校来说,其法学通识课教育应有由三个层面构成的法学知识体系,即基本的法学思维和公正观念;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部门法主干知识;以及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法务常识。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方面是任何高等教育中法学通识课均需完成的内容;第二方面是任何财经类院校法学通识课均需完成的内容;而第三方面则是省属财经类高校法学通识课所特殊偏向的内容。为了提高对这三个层次进行综合教育的成效,应当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要注重一般类法学通识课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次要注重特殊类法学通识课教育的因材施教,最后则要在法学通识类教育的机构与人员配置上进行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阐述云南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意义,传承应遵循的原则,传承应把握的主要内容基础上,提出云南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应从构建教育传承保障体系、提高传承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传承教育课程建设以及丰富传承教育形式等方面入手,以确保云南高校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英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崇尚人文主义传统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通识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交互式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形式为一体的通识教育样式。聚焦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识教育已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选择。英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构建符合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高校教师通识教育能力;实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必须要接受的基础性教育。高校教育应研究与借鉴通识教育,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融通通识教师与专业教育的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强化基础性和人文性课程设置,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强度,从而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台湾大学2007-2022年通识课程大纲发现,其通识教育呈现出四大价值取向:主体性,生存需要与自我实现;多元性,了解多元与尊重差异;传承性,古今融通与文化共鸣;本土化,立足台湾与全球深拓。究其原因:纷繁复杂的理念交错,教育主管部门强力干涉,高等教育供需失衡,高校内部各方力量共同作用。应寻求两岸高校通识教育的交流合作的新路径,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20.
无论通识教育课程如何设计,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职业局限,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实质是对历史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发展中国的通识教育,需要针对中国社会、传统、时代与国情来进行,而体现当地历史与人文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的对接就成为必然,这一对接将对双方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