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视角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看一堂课的效果,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语言、板书、教态等,过于关注教师讲得好不好,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新的课堂评价视角不仅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特别是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2.
变“以教论教”为“以学论教”。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为参照,构建“以学论教”的评价参照体系。这意味着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变“以教论教”为“以学论教”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为参照,构建“以学论教”的评价参照体系。这意味着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二是学生的交往状态。学生的交往状态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的程度。交流、合作与互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拓宽思路,激发思维的火…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呈现出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以学论教”是对“以教论教”的否定和创新,不仅能激活课堂、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无疑给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以前,我们看一堂课的效果.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语言、板书、教态等.过于关注教师讲得好不好,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践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的教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数学思考不一致的“伪思维”现象.课堂中的“伪思维”一旦形成,就会导致教师教的辛苦、学生收效甚微.因此,小学数学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生的思维现实,时刻关注学生的计算经验、操作经验和认知经验,才会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伪思维”产生.  相似文献   

7.
黄俊 《福建教育》2023,(5):36-37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思维发展,构建“以学为本”的课堂,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建构和谐发展生成的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倡导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而教师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和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使教育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相同“频率”,把课堂建构成师生、生生,思想、思维和谐共振的生成发展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走进教室,我们常常能看到两种课堂:一种是“故事”课堂,一种是“事故”课堂。在“故事”课堂上,师生充分互动,智慧碰撞,发展思维,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成长经历。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己任,巧妙引导,促成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了认识,将一节课演绎成一个跌宕起伏、精彩绝伦的故事。在“事故”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强硬要学生接受自己教学意图的思维绑架。教师“套路”学生,学生一味迎合教师,课堂呈现的是“伪学习”“伪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以教师的有关行为为评价标准,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表现。总之,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1.
汪勇 《课外阅读》2011,(11):83-83
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使课堂教学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它又是课堂教学中的调和剂,可以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还可以成为课堂中的清醒剂,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但是,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个体为主,即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行为。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作为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是教师教的点缀。新课标一再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参与程度、情感体验、探究答案的过程等。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更能更多的指向于激励、提升、诊断。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我们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却关注得比较少或者不关注,学生获取的知识大多是在教师通过“灌”而得到的。在“以学论教”这一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开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评课者,单一的评价教和学都是片面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转到以评学为重点,应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课堂解剖课堂,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出来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效果来作为参考,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应该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这才是评课的真正目的。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四个维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角度、学习角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这里的“学”是与“教”对举的,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从理论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是可以分离的,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着眼于教师的“教”,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评价课堂教学。而在实践中,在新课程的理论视野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根本转移,从关注教、关注一般转移到关注学、关注学生的差异上来。一、关注学习的动机——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热爱学习?1.看教师是否…  相似文献   

15.
<正>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含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传统课堂评价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学"的状态和效果更多是通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纸笔测试成绩来反映的,这显然很不全面.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状态,并且将评价重心从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课堂中,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有教师对教的反思,就应该有学生对学的反思。而现在很多教师在谈到反思的时候都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等,只是关注了教...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伪思维”现象,即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有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数学思考不一致。课堂中的“伪思维”一旦形成,学生会不顾教师的教而“我行我素”,从而形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收效甚微的低效课堂。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要时刻警惕学生在课堂中的“伪思维”现象。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应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18.
<正>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样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强调“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相对较多,重点关注教法和学法;二是强调“以学为主”,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为主要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三是强调“以思为主”,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学为主”课堂的更高层次。上述第一种样态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第二种样态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关注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心智活动与情感状态”是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心智活动是指关心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从化学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特点出发适当分配教学时间,对那些“拓展视野”的知识点给予恰当的引导,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关注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中的情感状态是指重视学与教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和学产生和谐共振,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和最佳境界。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站在“前台”尽情地自主学习与自我展示。教学过程呈现非线性发展态势,课堂的即时生成多起来;教师也按照课标的“评价建议”,煞费苦心地捕捉时机,对学生的表现尽量给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课堂热闹了,学生活跃了,可从课后作业和阶段性检测的反馈结果看,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此困惑不解。究其原因,是课堂上学生学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余,而教师教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足,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缺失。教师忽略了一些基本事实: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不足,思维水平低下、意志品质不高,此时更需要教师强有力的组织和引领;再者,越是即时生成、活跃灵动的课堂,越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