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武术早期化训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阐明了武术早期化训练不仅促进了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而且也提高了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运动早期,以"大馆"聚众习武传播革命思想,"团营"筹备起义时以各种拳术、器械及武术辅助训练方法等军阵武艺提高战斗力;革命领袖倡武术、太平将领多高手,上自革命领袖、高级将领下至广大群众,包括妇女、儿童都积极参与武术训练,使其具有了极强的战斗力。太平天国运动早期武术起到了凝聚群众,传播革命思想,提高作战能力,粉碎清军及地方团练围剿的巨大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少数民族武术的本源与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少数民族武术的渊源及文化流变,认为少数民族武术的本源与少数民族模仿巫术、图腾崇拜、战争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进一步从考古学角度解读三幅典型岩画中少数民族的武术信息,从中阐释了少数民族早期生产生活场景、民间民俗习惯、狩猎战争等与武术起源的关系;认为:根据地域特点追求武术的实用特色;根据战争需要追求武术的技击特色;根据习俗节日追求武术的娱乐特色是少数民族武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研究武术的起源问题,是梳理武术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武术本质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从人类文化学视角对武术的起源问题重新审视,对武术起源的不同观点进行辨析,认为人类的斗争性源自人的本能,生产劳动和军事斗争等社会活动促进了搏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特殊背景下,是被镶嵌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搏斗技术,早期的搏斗技术不能称之为武术。  相似文献   

5.
略论7-12岁儿童武术训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武术运动竞赛的日趋完善和发展趋势清晰地告诉我们,要获得高超的技艺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训练必须从儿童开始。但儿童的早期武术训练不等于儿童的“成年化”训练。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早期武术训练必须考虑儿童的身体自然发展规律,特别是身体素质的敏感期,科学地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来发展儿童的全面和专项身体素质,培养武术套路运动所需要的专项意识,打好武术基本基础。儿童训练的成年化,则不是考虑儿童的特别而简单地照搬成年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结果不但不能提高专项素质,而且还  相似文献   

6.
少林习武的发端及早期道教武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林习武的发端及早期道教武术旷文楠中华武术,与古代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宗教文化与武术文化同为古代文化巨系统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为因果,相互影响。在中华武术史上,以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的关系较为密切。佛教自东汉传人后的数百年间有极大...  相似文献   

7.
对武术的整个演进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早期武术是一门生存自卫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武技没有本质区别;先秦文化的繁荣使武术初具文化特色;魏晋至隋唐时期,武术具有显著的宗教、艺术等文化特征;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促使武术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经过近代、现代尤其是当代人的提炼,武术成为了竞技体育,在极大推动武术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逐渐脱离了本质,脱离了文化,脱离了大众。当今,武术应返回民间,更好地汲取营养,以图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重视耐力素质的早期发展 现在学习武术的少年儿童大都在六至十五岁之间,耐力素质在各个运动项目中都很重要,武术动作非周期性练习,武术套路中起伏转折的变化较大.故此应该加强专项耐力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剑秋与清华早期武术教学黄延复早期的清华大学(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校)体育部,曾有过两位传奇式人物。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马约翰,他的事迹已为很多人所了解;另一位是同样在体育战线上贡献毕生精力的李剑秋。他是一位武术教育家,是把武术(当时称“国...  相似文献   

10.
运动训练的早期专项化早已引起体育界的重视。然而,现今武术运动早期专项化的情况如何?它对运动成绩有何影响等问题的探讨尚无。本文通过对建国后至1982年前在历届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全能或单项(长拳类拳、械)前六名的133人(男73人、女60人),作了填表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试图就武术运动员训练的早期化问题作些粗浅的论述。一、武术运动员训练专项化日趋提前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身体政治角度探究民国时期中国武术运变的逻辑机理。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在尚武强国的身体觉醒中得以重新出场,期望通过中华新武术的身体正名、体育化武术的身体博弈和学校武术的身体训育达到改造国民身体的目的,实现了从末技到国术的话语蜕变、从拳师到教师的身份重构、从工具到符号的价值跃迁,由此完成了身体的“国族化”实践,彰显了中国武术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因此,深刻理解民国时期中国武术身体政治的底层逻辑,对准确把握中国武术发展的认知理据、实践进路和价值旨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武术动作、哲学思想、武德等方面对武术的身体文化的内在和外在的美进行阐述,旨在提升人们对中华武术美的理性认识和创意武术文化的品味,从而促进中华武术优秀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符号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承载符号而又能创造符号的身体进行解读,阐释身体符号的文化学特征,进而阐明武术的象形是身体表达的动态身体文化符号,从而揭示武术象形文化的特质,为认识武术的内涵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武术套路演练的形和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山  王东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393-395
武术套路的演练,作为一种表现其独特技击美和艺术美的运动形式,形神兼备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形与神的高度和谐统一,体现了武术套路运动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卓然特色。该文主要阐述了在武术套路演练的过程中,演练者怎样通过形与神使武术套路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出神入化。培养这种“武术意识”必须要全方位地理解套路演练的内涵和精神,而且须要方法得当,具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阐释。结论指出:武术是通过身体语言展现其文化、哲学、美学涵义的运动项目,对传播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它所具有的一整套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应该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其重要作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文章将研究目光聚焦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中的中国武术,并对其对世界体育美学有什么样影响的问题做一些概括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健身方式,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武术教育也是中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武术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身体方面、智力方面、思想品质方面等。文章主要从身体形态、内脏器官功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探究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同时,研究武术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的价值对于探究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9.
两种方法评价武术运动员身体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人工测量法 (使用皮脂厚度计和皮尺 )和生物电阻抗法 (BioelectricalImpedanceAssessment,BIA) ,对北京体育大学的 71名国家武术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和腰臀围之比进行了测量与评估。结果表明 :对男武术运动员 ,两种方法测量和评价结果非常一致 ,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和可信度 ;但对女武术运动员 ,BIA方法比人工测量法结果普遍偏高 ,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教育思想视角,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对武术在中国近代社会背景下彰显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进行爬梳。研究认为,武术“强种救国”和“健身强体”教育思想是中国武术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下,尚武教育之风开始盛行。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被认为与国家兴衰、民族危亡密切相关。武术“强种救国”教育思想开始滋生。在自然体育观影响下,武术“健身强体”教育思想开始繁衍。近代中国开始从注重武术技击功能向挖掘武术体育意义上的健身功能转换,开始用新的理念、整理与研究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