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暑假期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到报社编辑部实习。如何让他们学有所得,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增添报社采编力量,显然是报社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呵呵,不错,跑新闻,采访……”傻乎乎的我坐在夏日清晨的阳光下眯着眼睛傻想,觉得很有奔头,不愁在家得空调病,更有了不洗碗的理由。“好。”铁定决心把自己丢进了报社。从此,我的实习生活拉开了帷幕。爸妈偷笑:“这个吵闹的丫头终于找了点儿正经事做,省得一天到晚鸡犬不宁。”他们哪里知道我还藏了一肚子“坏水”。不过,话说回来,学了一年的新闻,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吧。可是,做实习生也不是小时候玩的过家家呀。那可不是摇身一变就能无所不能、所向无敌的。这不,在我正式开工后就碰到了我的实习生活的首要难题———电话采访。第一次在电话…  相似文献   

3.
走上军报办公楼三楼楼梯口,迎面就可以看到楼道墙壁上的“评报栏”。在编辑部实习两个月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个“评报栏”了。因为这里看似平静,却时时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每天,无论是报社领导、编辑记者,还是到报社帮助工作、送稿的通讯员,都会有意无意地在这里停住脚步,细细品味,“评头论足”,这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评报作为提高办报质量和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家报纸都相当重视。以前,我曾去过几家报社,也看过他们的评报栏,然而,真正像军报“评报栏”这样严肃认真,这样规模宏大,这样持之…  相似文献   

4.
UPS在报社网络中心的应用 现在全国省级以上报社基本都建设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采编系统,实现了报社丢掉“纸和笔”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采编系统的应用使报社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存储更为集中,为了保证报纸的出版时效和出版安全,核心设备的不间断运行成为必须,不间断电源供应(UPS)成为采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比一两台服务器更为重要的关键设备。  相似文献   

5.
报纸是办给人看的,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有人说,“读者是皇帝”,是“报社的衣食父母”,这话虽不尽然,但从思想认识上来说,把读者摆在第一位,让他们在报纸上说长道短,并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却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办好报纸,使读者喜欢,发行量就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就有了。相反,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发行量很少,不但报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就是报社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可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采编人员都是这样看的。就拿我们报社来说,有些同志往往存在任务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报社建立了新闻采编计算机网络系统,彻底甩掉了“纸和笔”,完成了报业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新闻采编系统的建立使报社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加入WTO后我国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然而由于报纸新闻的特殊性,尤其是党报更加需要新闻采编系统能够全年保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并且要保证数据万无一失,这就对新闻采编系统的核心设备采编服务器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即使采编服务  相似文献   

7.
构建新闻采编信息网络的安全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新兴的“第四媒体”对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增强报纸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办报效率,越来越多的报社在组建并完善新闻采编网络信息系统。在网络化建设中,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直接威胁着新闻采编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新闻采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在给报社带来可观效益的同时,也给报社带来了信息安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媒科技》2009,(3):26-29
1994年,方正文韬新闻采编系统在《深圳晚报》应用,实现了报社采编流程计算机化,报社告别了“纸与笔”的时代。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传媒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及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真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吕兵 《中国记者》2014,(1):44-45
2013年,随着报社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和竞聘上岗,我从报社的综合管理部门调整到新闻采编部门,从转企方案制定、机构改革、战略规划到新闻采编、报道策划,回到了3年前的老本行,这一年,在充分发挥采编、策划优势的同时,对于采编人员管理、采编任务考核、新闻线索挖掘以及落实中央宣传精神方面,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在对冶金报这样的行业报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一些报社发展的普遍性的经验规律,也有一些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前夕,我到一家报社实习,耳濡目染之中与报纸结下了缘分,从此也就放不下了手中的笔。以后工作屡有改变,“通讯员”三字却一直被冠在名字前。  相似文献   

12.
王贤 《新闻知识》2004,(2):44-44
近几年来,我们咸阳日报社广告部,严格坚持报社“两分开三监督”的原则,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广告经营与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广告经营与新闻采编分开,广告管理与广告经营分开;实行广告与采编、经营与管理、广告与社会“三方”双向监督。严格遵循报社制定的有关广告管理的规定,使报社广  相似文献   

13.
一个新闻系快毕业的学生最近纠结于就业选择,两个选择摆在面前,一个是某集团的新媒体岗位,一个是某报社的采编记者岗位.他之前在那个集团实习过,有一定的情感依赖,但大家都建议他去采编记者岗位,他问我应该怎么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一个电子采编实验室5月14日下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挂牌成立。这家实验室由24台新闻采编用计算机和一台服务器组成,实现了从写稿、改稿、编审、排版,到输出报纸大样多采编全过程的一体化。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报社陆续从单纯的电子排版向采编全过程的计算机化过渡,完成了告别“铅与火”以后的又一次飞跃──告别“纸与笔”,实现了采编的自动化、无纸化和网络化。为提高学生运用电脑进行新闻采编的能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原有电子排版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功能更加先进的电子采编实验室,其近期目标是模拟报社…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是<海南日报>"记者能力提高年".报社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通过业务培训和新闻实践等措施,大大增强了全报社"赶、学、帮、超"的业务学习氛围,促进了学习型报社建设,采编人员的政治意识、理论水平、新闻敏感、采编技能等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6.
正当世博盛会进行得如火如茶之时,备受传媒界关注的“数字传媒高峰论坛”也在炎热的上海悄然召开了。国内数十家知名报社领导均亲自到场参会。与会人员和主办方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共同就新媒体形式下的新闻采编业务创新、媒体融合形式下报社新闻采编流程再造、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上,方正电子总裁刘晓昆致辞,方正电子数字报业业务部副总经理霍为兵等技术专家,以及来自文新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杨俭俭等报业负责人也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个电子采编实验室5月14日下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挂牌成立。这家实验室由24台新闻采编用计算机和一台服务器组成,实现了从写稿、改稿、编审、排版,到输出报纸大样等采编全过程的一体化。进入gO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报社陆续从单纯的电子排版向采编全过程的计算机化过渡,完成了告别“铅与火”以后的又一次飞跃——告别“纸与笔”,实现了采编的自动化、无纸化和网络化。为提高学生运用电脑进行新闻采编的能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原有电子排版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功能更加先进的电子采编实验室,其近期目标是模拟报社的电子…  相似文献   

18.
新闻需要创新。作为一张处于成长期的都市类报纸更需要创新。2004年5月开始,我担任今日早报新闻中心的“白班主任”,尝试改革传统采编手段,创新日常采编理念,在实践中渐渐摸索并形成了一套“白班主任”的采编工作程序。现谈谈其中的一些心得,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白班主任”之报题与公告顾名思义,“白班主任”是做白班的,但比起夜班来也并不轻松。每天上午8点左右到报社后,就得坐在电脑前开始紧张工作了。一会儿,手机铃响,“荣  相似文献   

19.
我国第一个电子采编实验室5月14日下午在复巴大学新闻学院挂牌成立。这家实验室由24台新闻采编用计算机和一台服务器组成,实现了从写稿、改稿、编审、排版到输出报纸大样等采编全过程的一体化。进入如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报社陆续从单纯的电子排版向采编全过程的计算机化过渡,完成了告别“铅与火”以后的又一次飞跃一一**别“纸与笔”,实现了采编的自动化、无纸化和网络化。为提高学生运用电脑进行新闻采编的能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原有电于排版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功能更加先进的电子采编实验室,其近期目标是模拟报社的电子…  相似文献   

20.
客观地讲,现在就妄下“纸媒消亡”的断语为时尚早。面对新媒体的竞争,纸媒也在不断调整、不断突破、不断超越。除了报业管理者在拉长产业链条、创新经营机制上大做文章外。报社的采编部门也在围绕报纸的核心业务,寻找差距.放大优势,重建纸媒的生命力。在报业利润水平不断下滑的大背景下.仍有不少报纸“逆市上扬”,保持着稳定增长势头,在传媒市场占领着属于自己的高地,其秘诀之一就是采编队伍善于发掘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善于借鉴对手的长处,善于创新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