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阐释《苏格拉底的申辩》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苏格拉底从提出自己说真话的言说方式开始,引出公民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再提出其辩证法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即认识自己无知,并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即事关整全的知识观;接着提出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唤起人们的爱智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苏格拉底进一步表明,其哲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城邦的福祉。整篇演说的核心就是苏格拉底为哲学生活与哲学教育而申辩。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成了苏格拉底哲学辩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儿童哲学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断定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的判据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儿童具有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其二,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发生之后,就已经开始了无休止的哲学探索;其三,如果说“儿童可以学哲学”是一个假设,那么它就是一个越来越被证实而非证伪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人问德尔斐庙里的神灵,谁是雅典最聪明最富有智慧的人?神曰:“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得知后十分诧异。于是四下拜访雅典那些被公认为最聪明的人,试探的结果却发现,那些聪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由此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的含义: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正是在于自知自己的一无所知。显然哲学中所讲的“智慧”和“聪明”与自知相伴,与追求相联。他是对存在意义的不懈追问,是对人生真理的永恒追求。同样教育也如此。“按创造性的方式以智慧去解释和修正…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尽量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育” :培养、培育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高尚的情趣、独立思考习惯和健全独立的人格、深厚的人文关怀 ,引领学生过一种高尚的心智生活。本文认为 ,教育的本质乃是让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即“使人更是人”的活动。由此出发 ,本文从人的三重属性的新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即“大写的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儿童观与教育行为之间是相互构建、相互生成的。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儿童哲学教育的不同理念和路径,儿童观的确立,在中外都经历了从单一平面到多面立体、从简单对立到复杂多元、从客位视点到主位立场的演变。儿童哲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让儿童哲学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而且作为理念和方法向更多的学科课程乃至课外校外活动拓展延伸。儿童是属于未来的,也是体验和见证当下的;儿童哲学要面对的未来社会和未来学习是值得期待的;未来的儿童哲学教育,将走向对“人”与“智慧”的兼爱,走向哲学与学科及生活的融合,走向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大众哲学”。  相似文献   

6.
在欧洲哲学的传统里,从苏格拉底开始,“认识你自己”就不只限于从道德修养方面去理解.“认识你自己”不仅仅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欧洲哲学由此开出了一个大传统,到黑格尔总其成,欧洲哲学成为“‘知己'之学”.现当代哲学,尤其是现象学系统,从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皆不失“认识你自己—知己”这个欧洲哲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楚廷《教育哲学》较好地解决了教育哲学应当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有教育”或教育的存在与起源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或教育的本质与性质的问题,“怎样实施教育”或教育的实践层面的问题。其教育哲学是从教育自身规律出发的、从人出发的、从中国现实出发的教育哲学,具有独特的写作语言与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智慧,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布鲁纳、皮亚杰等人都十分重视智慧教育。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其核心也是对人的智慧的培养。知识教育的异化要求教育“转识成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人的智慧,教人学会质疑,张扬个性,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智慧属于意识活动的两个不同层次。知识告诉人们对象"是什么"、"怎么样";智慧能够把人引向好的生活。智慧来自于知识,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现代大学以培养人为目标,它的使命中必然包含着"转识成智"的内容。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哲学教育在"转识成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大学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哲学教育,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唯有"生命自觉",人方以为"人"。在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和视野里,"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觉实践。"生命自觉"在现实的教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双重失落",其根本是"人"之本质的自我失落、自我沉沦。作为擎秉人类希望之光与成长力量的教育活动,必须有勇气和智慧承担起"培育个体生命自觉"这一教育自身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13.
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源生于一所天主教中学的伦理教育和宗教教育,具有深厚的西化倾向和宗教色彩,倘若普及推广于各地华人社会,有可能出现不相应状况,有待进行本土转化扩充与在地落实扎根。台湾生命教育偶然走上以哲学为核心学问的道路是其特色,转化后的“华人生命教育”将据此发展以中国人生哲学与生死哲学为中心价值的生命学问。这种“生命的学问”反映出传统儒道思想与民俗信仰的智能结晶,具有“后科学、非宗教、安生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兵法经营,即运用军事谋略进行企业经营,“孙子兵法”的哲理智慧,是指导企业决策者实施战略方针的源泉,其中以“道”为首的思想可以指导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孙子论“知”的哲理可指导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变”的哲理可指导企业战略决策的实施,而对这些哲理智慧的运用,不可机械照搬,而重在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育哲学的沉思本性导致其既无法最终占有智慧也无法正确行动,且还有可能会对现实造成诸多潜在的伤害。这种形而上学式的教育哲学应该终结。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应去努力理解现实的生活和教育而不是天上的"理念",并应通过参与介入行动使现世生活和教育变得更好、更健康。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是构建高等教育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政治论”、“人本论”高等教育哲学观都是哲学智慧的体现。但从哲学与教育的原始意义上考察,从高等教育的普适价值着眼,高等教育应以开发人的智慧、教人追求“大智慧”为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关于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西方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西方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发端于古代,以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和亚里士多德“实现幸福”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形成于近代,以康德的“道德主体性”和费希特的“自我完善”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深化于现代,以杜威的新教育观和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观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19.
德育存在于生活之中,实践生活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人文智慧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悟性和创意,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迈向成功之路必备的重要素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良好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素质提升,职业教育要以塑造职业人格和培养职业精神为宗旨。要视职业为志业,敬业如神、尽职尽责,同时不忘教育本质,要以转识为智、化性为德为鹄的,通过化技为艺、由技进道以达“庖丁解牛”般的出神入化境界,从而使职业教育也能回归“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快乐教育”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