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从一道高考语病题是否有歧义的争论出发,分析语文界对于"数词+个+所属名词+的+名词"格式的歧义认识的定势思维的误区,并进一步探讨语法学界仅从句法、语义平面认定该格式有歧义存在的可能性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N1+N2"格式为研究对象,探讨格式内双音节成分名词的价位对格式语义的影响,着重阐述价位组合中的格式语义类型。由于名词配价成分稳定,高价名词组合的"N1+N2"格式语义明确;而低价名词组合的格式语义类型多样,在于配价成分的变化和增加,从而引发名词语义的抽象和泛化。同时,从历时、认知和语境三个方面分析"N1+N2"格式中名词价位受制因素,提出名词价位在格式内受制于词类活用方式,名词成分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以及语境定义等。  相似文献   

4.
从一道高考语病题是否有歧义的争论出发,分析语文界对于"数词+个+所属名词+的+名词"格式的歧义认识的定势思维的误区,并进一步探讨语法学界仅从句法、语义平面认定该格式有歧义存在的可能性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指人名词与指人名词的某些组合会产生歧义。本文从指人名词的小类入手,指出该歧义结构的两种类型,探讨了哪些指人名词在该结构中出现时会产生歧义,并分析了两类歧义结构歧义产生的原因,最后给这两类歧义结构提供了分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汉语新奇构式"副名结构"中的名词为研究对象,通过例证分析其语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分析其进入"副名结构"的认知动因,以及该结构对名词进入的限制条件。认为性状义是名词进入"副名结构"的语义基础;现代汉语中名词与副词的组合体现了词汇的多义性特征和意义建构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程度词 名词"虽是一类很特殊的结构,但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接受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不同,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名词需具有由具体指称向情状描述转化的潜在语义特征.这类名词与程度词的组合弥补了形容词语义表达上的缺失问题,并由此引发了部分名词向名形兼类词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程度副词能否直接修饰名词,语法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但这种客观存在的言语现象却呈现出流行开来的趋势,因此从言语事实出发,认真考察这种既非普遍又非个别的现象形成的规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名词的语义特征入手,分析归纳了可以出现在“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中的名词类别,即方位义名词、包含形素的名词、蕴涵“量度”义的名词、“标准”义名词、“类别”义名词、“特质”义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类名词;说明词语之间的组合从根本上说是语义之间的组合,语义组合是词语得以组合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数词+名词”结构作宾语时可扮演受事、工具、施事等多种语义角色。与受事宾语相比,“数词+名词”充当典型的工具宾语时,不能添加名词作中心语构成“数量名”结构。充当工具宾语的“数词+名词”能跟动词、补语、状语等语法成分组合表达事件,其事件语义为:A运用某工具或器官发出某种动作产生作用于B的“力”,B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性质或状态变化。该结构是否表达事件,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事件的核心语义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现象开始流行起来,本文结合大量的语料实例考察该结构中名词的类型、语义特征和语义条件限制。主要内容为:第一,概括"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类型。将出现在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划分为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专有名词四种。第二,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的语义特征。对于词义,做了两个层次的划分:名物义与性状义。第三,从名物义和性状义的角度来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名词的语义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11.
"Noun+Noun"结构是英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搭配,在CLEC(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学习者使用"Noun+Noun"出现的错误在所有词语搭配错误中占11.8%,因此,对中国学习者"Noun+Noun"使用情况进行深入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CLEC,并参考本族语语料库LOB和BROWN,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学习者使用"名词+名词"结构错误类型及原因,从而为学习者及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广州话语篇中的"量+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选定语料进行封闭性调查,从话语篇章的角度说明广州话用“量+名”表示有定是篇章回指和情景所指的一种常见形式,“量+名”结构在语段中的位置能大致判定宾语位置上的“量+名”是有定还是无定。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莫过于“中国式英语”。而“中国式英语”中最典型的当数滥用名词。针对Joan Pinkham所称的“名词肿胀症”,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滥用名词的深层原因及其改进良方。“名动转用”有助于克服这一错误,其既体现“语言经济原则”,又能提高表达效果,从而达到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修辞目的。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名动转用”的语义增值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意义上看,"副-名"结构似乎不合乎语法规则。然而借助轭式修辞格与拈连可以对"副-名"结构进行解释,将它视为一种特殊的轭式修辞格或拈连。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移位"说、"添加量词"说和"类推"说。《史记》中"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数词+名词+个体量词""数词+名词""名词+数词"的用例情况,说明"添加量词"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类推"说是"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是由"数词+度量衡量词+之+名词"脱落"之"字类推而来,是由已有的"数词+容器量词+名词"格式带动而成。  相似文献   

16.
汉语名词陈述化历史悠久,形式灵活。汉语名词陈述化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表意的需要和创新的需要。汉语名词陈述化的可能性是隐性语义的存在。汉语名词陈述化的实现方式是突显和转指,实现机制是转喻和意象图式等。  相似文献   

17.
"副+名"组合作为一种超常的言语形式,其接受活动的语境主要由"文本""经验1"和"经验2"三层次构成;从认知程度看,它们分别属于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接受者在理解"副+名"组合时,随着解读的深入及特定的心理因素,其所依赖的接受语境将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升。当接受者进入高层次语境时,则意味着接受者审美自由的获得。从整个社会范围内来看,这也标志着"副+名"组合的使用人群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8.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关系疏离,三是“名动。”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