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如何抓好市场经济中的人物新闻报道?无疑是摆在每个记者面前的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重新把握人物新闻的社会价值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变化。记者对人物新闻的选择和捕捉,也应从把握人物新闻的社会价值上,去寻觅、去发现。市场竞争呼唤着人才,市场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5年前,何阳开办了北京和洋民用新技术研究所。他在研制出许多新技术、新发明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徐铸成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位老前辈。他步入新闻工作岗位,还是军阀割据时期张作霖统治下的北平。他经历了几个时代的编辑记者生涯,目击和采编报道过北洋军阀的崩溃,国民党军队的覆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胜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他采访过各式各样的人物,写过多种体裁的报道,积累了丰富的采写经验。他体会到要练就敏感的“新闻鼻”,及时捕捉到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新闻,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他说:“新闻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的学科,好的新闻记者有许多方面的知识。对  相似文献   

3.
新闻——历史一篇好的新闻,绝不仅仅是对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物的真实报道。而应当是在对现实作真实报道的同时,也为今天的历史当好“书记员”,负起“信史”的职责;而应当像输送思想的传送带,通过新闻自身载体的作用,向社会传送当代人的思想风貌和深沉思考,向后人传送当代社会的万千气象和人世百态……。因此,许多著名记者和编辑,不是把自己的新闻作品定名为《历史的脚步》、《时代的眼睛》,就是立志“站在历史的窗台上”去采写“社会七色录”,去深入“沉甸甸的人生”,去歌唱“我的第一乐章”……  相似文献   

4.
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在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怎样把《新疆日报》办得更好?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是增强报纸的新闻信息量,并提高其质量,使《新疆日报》成为新疆的信息总汇。做到了这一点,《新疆日报》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更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定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以经济信息为中心的新闻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从量到质都有新的要求。不久前报上登了一条《何阳卖“点子”走俏》的新闻,很引人关注,不少人打听何阳是何许人,希望向他买“点子”。卖点子,就是搞信息服务。由此可见,信息市场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新疆日报》成为集体的何阳,岂不也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酱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新闻敏感来源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理解。新闻的价值要靠记者的眼睛去发现,然而,并不是所有记者都能很好地发现新闻事件的最大价值。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记者只有深刻地了解社会,把握社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新闻事件的价值所在,并使新闻事件在报道中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前段时间,关于南京长江大桥“跳桥事件”引发的报道,如果记者能够对新闻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也许报道的社会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7.
现场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是记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有一位日本新闻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今时代,是现场研究者的时代,新闻记者应当成为现场的研究者。”我觉得这句话颇有道理。现场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新闻事件发生在现场,新闻人物活跃在现场。记者只有到现场去观察,才能“抓拍”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并将它们生动地、立体地报道出来。记者的现场观察,既不同于跟着起哄的看客,也不同于漠然呆立的观众。他是采访者,是现场调查研究人员。因此,到  相似文献   

8.
大匠不巧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策划”,有段时间是个新生事物,但名声不是那么好.因为策划对象经常是媒体.比如,当时的策划名人中,有个“点子大王”何阳,吸引来很多求富无门的人,他也赚了钱.其中一次合作,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后坑李村农民李昌达慕名买何阳的专利,“点子大王”灵机一动,觉得光卖技术不过瘾,就给农民出主意,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招来数路记者,包括央视《东方时空》.新闻发布会后,《不买鞭炮买智慧,农民向何阳预订致富点子》的报道在一些媒体刊出.  相似文献   

9.
新闻价值论     
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望,我们把“新闻价值”视作资产阶级新闻观加以批判和扬弃。然而,在我们具体的新闻工作中,记者的采访、写作却不是有闻必录的——他要用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去衡量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从而决定取舍;而编辑对记者稿件的处理也不是一视同仁的,他同样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去衡量记者的稿件,从而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编排的位置——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在口头上、理论上否定“新闻价值”论,却又摆脱不了“新闻价值”理论的要求,并且不能不根据这种要求去指导我们的新…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社会改造社会的主体。 表现人物勤劳智慧,宣传人物坚忍不拔,或展示人物形象以引 起思考的人物新闻,一直在新闻宣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 开放以来,新人新事大量涌现,人物新闻更是勃然兴起。随着 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风尚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社 会的主流媒体在反映和表现各条战线新人新事时,也呈现出 一些新的特征。研究新时期人物新闻的写作特点,有助于新闻 记者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一、将"神"还原成"人",表现人物的普通性 俗话说"人无完人",确实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人物,无论 他心灵多么纯净,思想多么崇高,归根到底,他终究是个凡人。 既然是凡人,就会有自己欠缺或软弱的地方。过去对于典型人 物的塑造,往往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对人物光辉事迹的描写不  相似文献   

11.
西方一位著名记者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水平。那么,他往往就是没水平。”新闻是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今读者已不是坐在办公室一杯茶看半天式的阅读,新闻的指导与宣传,已经不是读者的首选,对新闻的多种选择已成为可能。市场经济的时代,他们在公交车上、地铁里、上厕所的报纸。可读是读者的第一选择,也是首要选择。能否在新闻竞争中留住读者,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就是在这百字左右的导语写作里。笔者粗浅规类目前不能…  相似文献   

12.
著名历史学家郭沬若曾推重新闻记者是“当代的太史公”。的确,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在采写“当代的历史”,是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史记》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人物列传。记者采写人物通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釆写当代历史的人物列传,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人民中许许多多优秀分子和代表人物写下“历史的一页”。有人不是常说新闻作品是所谓“易碎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吗?但优秀的人物通讯,是有一定的时间保留价值的。人物通讯也最有可读性,对读者有吸引力。精采的真正典型的人物通讯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也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静 《青年记者》2001,(3):38-38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文化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新闻在一张报纸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多。各家报纸纷纷出现了周末版、星期天刊、文化周刊等。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深度和力度的文化新闻呢?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精心选好主题做为一名“文娱”记者,不能只盯住“明星”们搞一些所谓读者爱看的风花雪月的稿件,而应投身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大变革中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从纷乱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新闻,从大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媒体圈内,新浪副总裁、总编辑陈彤算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了。新浪王国的崛起,老陈功不可没。一段时间以来,陈彤辞职一事引发业界诸多猜想。有人认为:这说明互联网行业从此告别门户网站时代。作为门户网站时代的领军人物,陈彤在新浪深耕17年,成就了新浪,也成就了他个人的辉煌。没承想,他居然玩门户网站玩得腻味了,要换一种活法。陈彤告诉媒体记者,此次离开新浪是出于“对新闻的厌倦”,“对硬新闻的厌倦和对娱乐新闻的反感,感到无所适从,可能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究竟是出于对新闻的厌倦,还是对“我们的时代”的悲观,让这位门户大佬做出“出走”的决定?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颐园评读报纸开始不久,胡乔木就提出了记者和编辑要认真采编新闻。新闻在当时也称作消息。他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可是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新闻很少,本报记者写的新闻更少,重要新闻主要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记得胡乔木曾问过总编辑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邓拓回答说:“主要是记者的新闻观念不强,我们一定设法改变这种情况。”邓拓说到就办到了,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以后,版面上的新闻数量确实增多了。不过新闻  相似文献   

17.
杨春梅 《新闻前哨》2010,(12):28-30
纵观近百年社会事件新闻传播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新闻生产者的大众化演进趋势。伴随传播技术的革新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从“文人办报”到“群众参与办报”,从新闻通讯员、新闻报料人再到“公民记者”.新闻生产者大众化的演进趋势日益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及新闻业态。探寻新闻生产者大众化演进趋势,认清公民记者在新传播时代的价值,发挥公民记者传播新闻的积极作用,规范公民记者的新闻传播行为,是新闻传播业健康发展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一)胡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时的讲话中,对新闻宣传提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明确要求。我想结合全国重大典型、武警驻无锡某团政委丁晓兵的采写经历,侧重谈一谈记者应当如何提高“把脉”能力,更好地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要求。记者,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记者,大局意识和把握大局的能力,是所有意识和能力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意识和能力。同样在一个媒体当记者,同样去采写一个人物或事件,有没有大局意识、把握大局的能力强与不强大不一样。我把这种意识和能力,称之为记者的“把脉能力”。我们常说要把握时代脉搏,也知道把握历史脉搏…  相似文献   

19.
记者好做应该说,一个跑部委的专职记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做!信息社会出现了电脑、邮箱、闪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新闻通稿”和新闻发布会……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记者不必再去手写稿件,更不用深入采访,只需把“新闻通稿”电子版删改一下再署上自己的名字“上传”到指定位置就OK了,连新华社记者也概  相似文献   

20.
(1)新闻性。首先我们所选择的人物必须具备新闻性,也就是新闻价值,可以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报道,传递给受众某种信息。(2)典型性。我们选择的人物必须是具备了时代意义的典型。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通过“这一个”,看到诸如此类的“这一群”。(3)趣味性。普通人缺乏社会名流所具有的影响力.郎平下厨房做菜可以成为一条新闻.人家也愿意看.普通人做菜,即使记者再有生花妙笔,也难以让人真正感兴趣.所以写普通人的生活,就一定要写出“趣味”来。一是“新”,人物新、事件新、观念新、做法新。写作的笔法也要新;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