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浅谈中低产田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介绍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绩效评价的特点,并提出中低产田绩效评价理论的构建与指标体系的设计,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至2020年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1/3有赖于黄淮海地区贡献,挖掘大面积中低产田生产潜力,已成为提升粮食产能的最主要战略。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农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已有的中低产田改造经验和技术已难以满足新形势需求。本文针对中低产田改造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河南封丘为基地,在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研发集成了新一代中低产田治理技术,即地力产量双跨越的技术,并在1.3万hm2中低产田改造区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巨大的增粮效益.为推动河南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增粮提供了样板。河南省政府已开始利用该技术进行新一轮中低产田改造。  相似文献   

3.
随着居民对营养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国牛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养殖需求带动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用作饲料粮,畜牧业所需饲草料缺口巨大,进而导致近10年来我国牛羊肉和饲草料的进口量逐年攀升。我国耕地超七成为中低产田,种植传统作物存在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益较差的问题。我国多个地区的实践证明,通过草-田轮作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干物质产量,而且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含盐量等改良中低产田的作用。由于牛、羊均是吃草为主的家畜,通过实施草-田轮作制度,利用部分中低产田发展人工种草养畜拥有巨大潜力。文章初步测算了3种不同轮作制度下,即相当于每年利用17%、20%、25%的中低产田发展人工牧草,每年分别可以生产牛羊肉1 798万吨、2 158万吨和2 698万吨,分别是我国现有牛羊肉年产量的1.6倍、1.9倍和2.4倍。山东省是我国的牛羊养殖大省,但其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却远远不够。文章还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为例,测算了其发展草牧业的潜力,并对中低产田发展草牧业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和林格尔县西北平原区为主要研究区,在分析西北平原区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阐明了中低产田的数量、分布及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西北平原区中低产田改造利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恩辉 《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42-142,156
本文结合垦利县永安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荒碱地治理及中低产田改造,指出暗管改碱技术的关键点,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选择坡度、潜水埋深、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排涝能力等8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地块为评价单元,应用模糊评价方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综合地力指数,并根据综合地力指数将耕地进行分级,其中五级地、六级地为农场的中低产田,科学总结分析中低产田的成因并提出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坡耕地资源及其利用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我国坡耕地资源的数量、类型与分布,坡耕地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子与成因,坡耕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做了详细地评述。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坡耕地五种主要的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浅谈我国土壤质量变化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土壤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2/3。要保障粮食安全,只能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土壤质量便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土壤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就成为必然,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就不可避免。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对土壤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后,我国主要耕地土壤质量已有很大变化,东北黑土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其他区域总体上虽有提升,但也存在着养分非均衡化,变异较大,大面积酸化,土壤污染加剧趋势明显等问题,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巨大压力。要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大土壤监测力度,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消除土壤障碍,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防止土壤污染和对环境带来冲击,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优平衡。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且土壤质量不高, 中低产田占2/3。要保障粮食安全,只能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土壤质量便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土壤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就成为必然, 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就不可避免。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对土壤质量产生深刻影响, 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研究表明,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后, 我国主要耕地土壤质量已有很大变化, 东北黑土土壤肥力普遍下降, 其他区域总体上虽有提升, 但也存在着养分非均衡化, 变异较大, 大面积酸化, 土壤污染加剧趋势明显等问题, 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巨大压力。要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加大土壤监测力度, 摸清家底,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消除土壤障碍, 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 防止土壤污染和对环境带来冲击, 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优平衡。  相似文献   

10.
《华夏星火》2013,(1):5
日前,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90亿元,比2011年增加60亿元,增长26.09%。数据显示,中央财政今年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李团胜  张艳  石玉琼 《资源科学》2009,31(5):824-828
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与占补平衡的内涵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一定时间内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不降低,也就是说,耕地占补平衡应以现实产量为平衡标准。土地利用等指数更接近现实产量,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两者同样反映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因此通过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建立函数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分别利用等别自然质量等指数、等别利用等指数以及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确定农用地占补平衡中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3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可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粮食安全保障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已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文章针对我国农田土壤和粮食作物重金属超标现状,强调把粮食作物区域划分为禁产、限产和宜产3种类型;通过采用重金属低积累粮食作物品种、重金属钝化与阻隔技术及农艺管理等措施,实现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并明确提出了重金属动态监测、低积累作物品种资源库、钝化剂市场准入、超标农田的轮作休耕、高重金属含量秸秆的处置、粮食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与政策等是今后我国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地选择空间区位划定基本农田对提高耕地保护效率,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确保耕地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耕地的空间稳定性及其尺度内的水平作用和尺度之间的垂直作用,运用EB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从市级、区县、乡镇三个尺度开展基本农田空间区位选择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建设占用耕地是影响基本农田空间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存在单尺度内的空间聚集和分散以及不同尺度之间的作用等特征。根据不同尺度的LISA图发现,LH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高,空间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非农转化;而LL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低,耕地空间稳定性好,不易发生非农转化。将研究区划分为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四个区域,其中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可作为基本农田的较适宜和适宜划定区域,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黄梅县刘佐乡、孝昌县花园镇、汉川市田二河镇、蔡甸区永安街道等,该结果与单尺度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作物生产力原理、生产要素理论、地租理论等理论是<农用地分等规程>依据的基本理论;农用地分等是在计算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逐级修正得到不同层次的农用地等别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农用地分等的最主要成果,它主要反映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田间工程状况,可应用于一切有关土地质量评价的工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占补平衡评价等工作中有广泛应用价值.作物产量不仅受农用地的质量影响,而且还受投入与管理的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等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乘以土地利用系数,它反映了土地、资本和劳动3个生产要素的综合结果,它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相结合,反映了人们利用土地的能力和意愿,可间接指导通过增加投入和改进管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等于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乘以土地经济系数,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可以考察农业生产效益,可用来指导农业税费改革.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面板数据的有效灌溉对中国粮食单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冯颖  姚顺波  郭亚军 《资源科学》2012,34(9):1734-1740
有效灌溉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通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了我国1998年-2009年间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有效灌溉与粮食单产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STATAll.0软件进行的随机效应GLS估计结果表明,表明有效灌溉率、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以及单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受灾率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单位农业机械动力与单位劳动力对粮食单产没有显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化肥的投入量临近边际效益递减的边缘,今后更应关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粮食生产能力大小取决于灌溉水平,发展有效灌溉面积需要充足的水资源作为保障,而我国面临着农业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双重问题,农业用水形势十分严峻,提高有效灌溉率必须走节水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城市扩张对农田生态健康的影响,在划定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城市边缘区基础上,依次对在城市、城市边缘区及乡村范围内农田的耕地、草地和林地三类生境的大中型土壤动物进行取样,分析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通过计量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农田中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土壤线虫,常见类群为隐翅甲科、象甲科、蜘蛛目等11类。无论在农田尺度还是生境尺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均由城市、城市边缘区至乡村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而物种量均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其原因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均高于城市和乡村,农田受人为干扰最为强烈,造成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减少最多。而物种量无明显变化或因沈北新区城市扩张时间较短尚未对物种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强  蔡运龙  王乐 《资源科学》2007,29(4):158-163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利用变化中,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城镇扩展主要占用耕地,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远郊山区耕地被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1996年~2004年间,尽管耕地面积减少,但耕地破碎化程度却在加重;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显著。本文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促使北京地区耕地流失的最主要的动力, 由此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北京耕地变化的解释力最强,恰好与前人相关研究结论相互印证;人口快速增长、区域土地市场过度竞争、农业结构调整及退耕还林政策也是北京耕地流失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韩璟  陈泽秀  卢新海 《资源科学》2020,42(9):1715-1727
为探究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活动的发展规律,论文基于GRAIN和Land Matrix的案例统计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空间计量法,从投资规模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发展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4年以后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总体空间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目前在局部已形成明显的空间分化,局部空间集聚效应的高-高集聚区是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②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活动的空间变异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经历了一个波动增强的过程,在西北至东南方向的空间变异最为显著,东道国的内部因素已成为影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③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发展受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东道国农用地比例,谷物单产水平,同中国的声明、宣言和公报总数,对华免签证件数量和驻华领事机构数量5个指标在统计上显著性较高。在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规模已呈现空间分异趋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相关机构应当重视对东南亚地区和俄罗斯的投资保护与规划。  相似文献   

19.
孙侦  贾绍凤  吕爱锋 《资源科学》2018,40(8):1495-1504
准确而全面的海外耕地投资信息,对于“海外耕地投资”相关研究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国家决策部门引导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耕地良性投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GRAIN数据库、Landmatrix数据库和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资料,构建2008—2015年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数据库。研究结果显示,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得到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合同面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2015年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主要为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和耕地资源丰富的国家;2008—2015年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合同面积和交易数均呈现增加趋势,东道国分布更趋广泛;中国海外利用耕地规模还非常有限,海外耕地投资合同面积占国内耕地的比例只有2.0%,利用海外投资耕地生产并进口到国内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比例更低,比重在0.5%以下。本文认为国家应该加强宣传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活动的正义性,以及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中国企业海外耕地投资活动加大政策支持和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20.
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  郭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0):2039-2047
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安徽省郎溪县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以期为促进农地有序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效率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农地转出意愿是理想状态下的选择,主要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影响;而转出行为是现实状态下的决定,主要受行为态度和知觉控制影响;②农地流转后转入户毁约弃耕、承包地被过度利用或撂荒等风险严重阻滞了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向转出行为顺利转化,是导致意愿与行为相悖离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农地流转效率,必须为年龄偏大的农户提供就业培训,为其增加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加强农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户流转意识;慎重对待农地流转可能带来的各类隐性风险,严防毁约弃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以及大规模囤地、撂荒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