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诗瑶 《职大学报》2015,(2):118-121
"元以曲取士"的观点最早见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臧懋循的《元曲选·序》中对它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并获得了明代部分曲学家的赞同。但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官方著作否定了这个观点,后人也多认为"元以曲取士"是晚明文人要提高杂剧地位而做出的攀附言论,是一则历史流言。这种流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学革新与复古的进程、元杂剧文体上的特殊性和晚明曲学家们无奈心态的角度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该命题的流传,探讨相关原因也可以了解杂剧在明代的地位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当进入元代社会时,教学情况也如同文学发展情况一样出现了一个转折。这一转折便产生了两个新问题:一是思想方面的障碍,再是知识方面的障碍。在元代以前,教学内客是以诗、文为主,到了元代却是以杂剧为主,而杂剧又为“正统”思想所贱视,认为是“小道”、“末流”;似乎这些产生于“书会”、“勾栏”的剧作根本不能进入文学大雅之堂。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对学习元杂剧便不重  相似文献   

3.
朱权的曲学巨著<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曲学理论著作.其中体现了朱权的曲学观念.元代杂剧大盛,对元杂剧的关注和重视始于朱权,而作为成熟的戏曲作品剧本的重要性也是朱权首次论到;散曲方面,要求要有文饰、文采.讲求音律而不必死守音律.  相似文献   

4.
元代众多的杂剧作品中,无论其作品反应的内容如何,情节如何的曲折,大多都以团圆的结局收场。形形色色的团圆结局形成了元杂剧中亦悲亦喜、悲喜交融、苦尽甘来的特有的构戏方式。这种文学现象的形成和那个特定环境时代不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蕴涵。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语言,尤其是前期杂剧语言,充分运用北方语言的诸多特点,结合戏剧道白、演唱的特殊要求,逐步形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雅俗共赏、典范成熟的语言艺术。它广泛而巧妙地吸收了民间文学语言的优点,又杂以北方的口语方言,表现出质朴自然、通俗流畅而又意蕴深邃、清静明丽的特色。一、工笔细描 刻画人物元杂剧语言在刻画人物时,有个性化的特点。《西厢记》中,张生饱读诗书、满腹经伦,又年轻,对爱情执着追求。其语言率直坦诚而含有稚嫩之气,又多有夸张成分,富有幽默情趣。第一本第二折里有张生的一段〔醉春风〕:往常时见傅粉的委实…  相似文献   

6.
明代南杂剧作为一个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有如下特点:内容上注重对生活脉搏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的把握,及对题材领域的创新以表现作家真实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追求自由开放而简便利落的特殊效果,及富有性格的漫画化喜剧语言和诗化的抒情语言。这些决定了明代南杂剧反抗传统束缚、追求创新的基本特征。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影响和笼罩了整整一代清杂剧,甚至还延伸到清中叶后兴起的地方戏曲及至近现代的短剧和小戏创作。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的结构向来有固定模式。本文以臧懋循《元曲选》为例 ,介绍元杂剧中各处破例之处 ,以显示元剧的丰富多彩及文人创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抛球是中国古代最具艺术特质、最富文化意蕴的球鞠活动。在抛球活动艺术化演进过程中,抛球和诗、词、曲、音乐、舞蹈、酒令、风俗、戏剧等交汇融合,呈现为多种艺术表现形态。唐代抛球活动达到繁盛,抛球表演歌舞和酒令歌舞逐渐定型。宋代抛球歌舞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抛球比赛歌舞、宫廷娱乐歌舞等形式。元代"抛球择婿"得到戏剧化表现,元杂剧融抛球诗、曲、乐、舞,形成一种综合表演艺术。明清后,抛球艺术活动在南方诸地的民俗中得到承续。  相似文献   

9.
高校运动竞赛的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时代对高校运动竞赛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的发展定位.通过对高校运动竞赛现状的分析与调查,从改革趋势与创新理念入手,提出高校运动竞赛应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教育厅自2013年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以来,通过财政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省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本文对截至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在"创新强校工程"实施以来,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等五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梳理,凸显"创新强校工程"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引领作用,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好基础,为其他独立学院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著.作和传记文学著作,它影响了元杂剧的戏剧观念和审美取向,为元杂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影响了元杂剧情节结构的设计,影响了元杂剧的人物塑造.元杂剧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无不显现出<史记>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艺术散文理论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核心的艺术散文理论的确立。"独抒性灵"直接在人的心灵与艺术之间架起了桥梁,强调了散文表现思想感情、观照内宇宙世界的功用,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表现的艺术本质,构筑起自己的基本理论;"不拘格套"以无形之形为己形,以无法之法为己法,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以"散"为主的形式特征,构筑起自己的形式理论。理论是自觉的代表,是成熟的标志,明清艺术散文理论的自觉,充分显示出明清艺术散文所抵达的成熟之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礼,明清释奠礼在主体的礼仪程式和礼仪规范方面保留了固有的礼仪特征,传承了释奠礼这一古老礼仪的本质意义,同时也凸显出不同朝代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彰显出礼仪制度"变"与"不变"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明清两代释奠礼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挖掘释奠礼的深层次内涵,而且对不同朝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特征有一个侧面了解。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不仅开我国纪传文学的先河,而且对我国叙事性文学元杂剧有深远影响。《史记》所表现的司马迁的正直精神,激励并鼓舞着元杂剧作者们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为民呐喊。元杂剧继承了司马迁的“爱奇”审美观,不仅描写了“倜傥非常”的英雄,而且描写了大量有奇特个性的平民形象,突破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具有壮观的悲剧美。在人物塑造上,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在戏剧情节的安排上,元杂剧无处不显现出《史记》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旅游新常态对从业人创新创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中华茶艺"为例,通过阐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创新特色活动等,将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在茶艺课程中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程改革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上场诗是元杂剧体制重要的构成部分,以浓缩的笔墨和生动的表现力形象多维地描画了元杂剧众生相。同中有异的类型化、妇孺皆晓的通俗化、讽刺调笑的滑稽性共同构成了元杂剧上场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明清晋商在创造商业辉煌的同时,也推动了山西武术的繁荣与发展。形意拳于明清时期起源于山西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四大拳种之一,是晋商文化的直接产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学、社会学为基础,从形意拳的传承风格与特点、传承地域与传播效果、传承氛围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传承制度与文化构建等方面探讨晋商对其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以期促进地域武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音乐魅力之大至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而诗歌如诗骚、如乐府、如唐诗、宋词、元曲作为音乐文学,在雅、清、燕、俗四代音乐的羽翼下,经三千年风雨盛传不衰,然至明清却"莫能继焉也"。终其要因,盖失文人、知识分子参与将明清俗乐与明清山歌(民歌)结合以明世。于是,诗歌至明清竟成遗韵绝响。故曰:"作诗苟不为声,虽意止而不能远。"  相似文献   

1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会议论坛上的号召。我国高等教育急需形成一种新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和发展高等教育人才,而这也是一种我国高等学校需要不断完善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从创业与创新的含义以及关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期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笔墨酣畅,造型简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是对"笔"(线条)表现力的强化,体现了人物画风格的创新,以简洁的笔墨将人物的精神传达出来,达到"笔简神具"的效果,推动了宋元以来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明清时期,对这种风格加以改造,直接导入写意画的道理,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