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王朝,也是杂剧艺术繁荣发达的黄金时代。元代历时不到一百年,涌现出杂剧作家二百多人,创作杂剧六百多本,流传下来的约一百六十本左右。元代杂剧的繁荣,是社会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心理、文学本身及作家境遇等多方面的原因。从政治方面看,元蒙统治者的统  相似文献   

2.
在杂剧盛行的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作品,而“水浒戏”的出现是水浒故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元代山东作家群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代统治者严苛的社会管理方式导致了集体呼唤正义回归的理想与英雄主义情结的产生,“水浒戏”的产生正是借文人之手而表达的元代文人英雄主义情结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早期的中国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围绕其产生的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向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呼唤着一种适应“现代化”的文学形式的产生。本文围绕文学界关于“现代派”的讨论,通过对王蒙早期的现代主义小说和以刘索拉、徐星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的分析,阐释了中国早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新奇的文学表现形式,都体现出特定社会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元曲自然活泼,形式自由,有着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征;其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正格之外添加衬字。小令衬字少,套数衬字较多,杂剧套曲中衬字添加最为普遍。元曲衬字的添加,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拓宽了作者思想表述的空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文学审美风尚质朴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受外语语言的“工具性”的冲击及“有用乃大”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被“边缘化”的现象,从英美文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学养、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论述文学“之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方法,重点是以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凸显文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元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许衡强调理学学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教化责任,把教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其教化思想以明人伦为目的,以“厚生”为经济基础。他大力实践了自己的教化思想,对元朝统治者接受以理学思想为核心的“汉法”、使社会安定下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元代众多的杂剧作品中,无论其作品反应的内容如何,情节如何的曲折,大多都以团圆的结局收场。形形色色的团圆结局形成了元杂剧中亦悲亦喜、悲喜交融、苦尽甘来的特有的构戏方式。这种文学现象的形成和那个特定环境时代不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蕴涵。  相似文献   

8.
书会才人是我国元代的一个文学作家群体,他们以特殊身份促进了戏曲这种文学样式的迅速发展繁荣并很快到达历史的高峰,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同时他们从素材、人物形象刻画、主题等方面为元明长篇小说的准备了很多条件,是研究元代文学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9.
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思想促使我把风格、性格与课堂氛围联系到一起,经验谈不上,想象的成份多,但我想,这至少算一种设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也为我们的文学教学提出一个追求的目标,仅供一切关心文学教学者参考。 众所周知,讲课是一门艺术。既有“艺术”之名,便有风格可言,讲课的风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文”轻“道”的错误倾向,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当前高校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新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地位为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古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作品中蕴含着作者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祖国的统一繁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历史都被文人通过不同文学体裁生动地记录下来.从先秦到近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样等有成就的爱国作者,并留下了大量爱国忧民、歌颂祖国河山,反对外族侵略为内容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连接古今文学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历代爱国作家及其作品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1.
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了重大历史性的转变,“四人帮”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宣告结束,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年轻的共和国从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接连走了一程又一程的弯路,特别是“文革”十年给中国带来的地震般灾难,使这块古老的土地久久呻吟不止,举国上下百废待兴而又积重难反。作为时代的产物与时代精神表现,70年代末期复苏的现实主义文学便不断冲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遮蔽着人们视线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的迷雾,大多数作家能以理性的目光去烛照那段扭曲变形的历史,伤痕文学便在这一回眸中流了泪。“文革”中的“老右”,有一些曾蹲过监狱,因此,文学描写的对象少不了他们,少不了隔绝两个世界的那堵大墙,大墙文学在伤痕文学的画卷里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相似文献   

12.
英美文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巧、轻应用”“重知识、轻文化”“重能力、轻素质”的现象,英美文学教学一直未受重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以自己所在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英美文学教学引入公共英语课堂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途径进行探讨,力求为公共英语课堂改革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当文明发展进程中新的进步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时,总会有几十个杰出人物以一两个天才人物为中心应运而生,几十个杰出人物只能把社会思想表现出一半,而一两个天才人物却能把这种思想完全表现出来。——泰纳:《英国文学史》任何一种新文学、新艺术的产生都是有一个历史的过程的。从清朝末年黄遵宪、梁启超诸人倡导“诗界革命”、“小说革命”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抨击时弊、揭露社会黑暗、鼓吹反清革命的所谓新诗歌、新小说的出现,这在我国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链条上无疑是重要的一环;但在那个过渡时期,既未产生过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全新意义的新文学、新艺术,也未产生过能够把变革期中的“社会思想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吴澄的隐逸诗与其以儒为主、游移于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心态有关,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吴澄中年以前的一些隐逸诗反映了他游移于儒释道之间的矛盾心情;吴澄晚年的隐逸诗则表现了安贫乐道,追求“孔颜乐处”的精神;昊澄的隐逸诗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智”的赞扬,这无疑是对“上智下愚”思想的突破。吴澄的隐逸诗代表了元代隐逸诗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元人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15.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应向创造性教学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教学是适应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继承与扬弃。传统教学模式自有其合理性 ,其主要特点为知识性、师范性和系统性 ,因而不可一概否定。然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迫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 ,因此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 ,向创造性教学的转换就势在必行。创造性教学模式的设置原则是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即注重“讲”与“思”、“说”、“读”、“写”的关系 ;注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性 ,即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 ;注重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并对教学环节、教学角色、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文学翻译是高校俄语专业学生提高文学修养、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学翻译水平的必修课程。本文以《突尼斯之旅》的翻译为例,将翻转课堂引入文学翻译的教学模式,以期为俄罗斯文学翻译课程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 ,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某种程度上取决教师的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对原有“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使课堂以教师讲为主转向以导为主 ,用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想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体会是 :一、电教媒体的运用 ,能激发起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如果教…  相似文献   

18.
古赋在元代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优劣常常决定举子能否中举。元代古赋出题有一定的好古求奇的倾向,且与宋代不同,赋题不说明题意,故有一定难度。元代科举古赋以骚体赋为主,至中后期,程式化较为严重。元代科举考试中古赋的地位和特点不仅对元代科举考试本身产生影响,亦对元代其他关联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元诗的特点之一,是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这与元代诗人大都是理学家不无关系。吴澄是元代南方大儒,又是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受其“会合朱陆”的理学思想影响,很有特色。他力主改革宋末元初诗风之流弊,以倡“情性之真”为因,“其机在我为变”;虽亦讲传统之诗学观,但尚风不尚雅,重视古代民间歌谣,开元代古乐府理论之滥;主张以学为本,博采众家之长而独出处自得并兼及创作心理诸因素的研究,对传统诗歌理论有重大突破,其说颇近性灵,大有思想解放之意,对有元一代及明清均产生过比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官,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艰难跋涉,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的关中大地,翻越陇山边关,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开始了"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离开成州南行,年底到达成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创作上,却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生活道路的转折,思想追求的转折,诗歌创作的转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的成就和旺盛创造力,莫不与他人生这一转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