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诺特·迪亚兹的成名之作《沉溺》(Drown,1996)是美国拉美裔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拉蒙之子尤尼尔的视角描绘了拉美裔移民生活的艰辛与坎坷,刻画了男性气质缺失的移民者拉蒙的形象,并向读者揭示了白人话语权下拉美裔移民政治身份的边缘化,及其导致的拉蒙男性气质缺失的残酷事实。  相似文献   

2.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短篇集《沉溺》描绘了多米尼加裔群体流散的生存窘况。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替、人物的“缺失”与“再现”并存,不仅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移民者在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及在美国贫困潦倒的生存困境,更揭示了他们难以跻身美国主流社会而成为“非此非彼”的他者。文章从多米尼加流散者的生存困境着手,着重分析移民者颠沛流离的流散经历以及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他者身份,探讨造成流散者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沉溺》是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特·迪亚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这部作品反映了多米尼加裔移民艰难地寻求身份认同的历程,移民文化面临着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中沉溺的危机,而处于社会边缘的移民则可能会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中沉溺。以尤尼尔及其父亲拉蒙为例,从三方面探讨多米尼加裔移民的身份认同历程,介绍美国当今的移民现状及多米尼加人移民状况,在文本细读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尤尼尔的成长及其父亲打工的艰辛历程,反思他们的身份认同历程。  相似文献   

4.
胡诺特·迪亚斯的短篇小说集《沉溺》描写了多米尼加裔移民在美国遭遇的种种身份认同危机。小说集的叙事特征尤其引人注目:貌离神合的片段式叙述、采用“留白”手法的开放性结尾以及为了还原真实人物而采用的视角越界策略。以上种种叙事手段均有助于该书边缘族群身份追寻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5.
东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西方社会长期以来习惯于异化与扭曲华人男性形象,将他们视作胆怯、卑下、猥琐、毫无男子气概的无能的"他者"。小说《红浮萍》通过建构父亲楠这一刚柔并济的中国"书生"型华人男性形象,并以楠面对厄运磨难时不屈的精神斗志、至诚至善的真性情和儒雅与阳刚并蓄的"书生"气质挑战了西方白人主流文化长期以来对华人男性的歪曲与丑化,为华人男性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粤教版高一新教材的“古典诗歌”这一单元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弃妇”形象,《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妻刘兰芝,前者为“情感的弃者”,后者为“婚姻的弃者”。本文试图从深层意义上解读分析这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胡诺特·迪亚斯的短篇小说集《沉溺》描写了多米尼加裔移民在美国遭遇的种种身份认同危机。小说集的叙事特征尤其引人注目:貌离神合的片段式叙述、采用"留白"手法的开放性结尾以及为了还原真实人物而采用的视角越界策略。以上种种叙事手段均有助于该书边缘族群身份追寻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9.
《飘》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塑造了一批具有骑士精神的南方绅士。南北战争的爆发让南方绅士的男性气概发生了嬗变。作品塑造了没落的“绅士”艾希礼,其男性气概从有到无;崛起的“恶棍”瑞德,其男性气概从无到有。艾希礼和瑞德二人男性气概的嬗变,映射了媚兰和思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的发展变化,客观上为美国南方女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描写南方绅士男性气概的嬗变,玛格丽特·米切尔对美国南方女性的独立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通过描写社会对理想男性气概的憧憬与期待,作品为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远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以中国为“镜像”的小说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曾努力进行一种“他者”形象的普世化尝试,在相关人物的描写中创作出了中西融合的两种形象:一种是以阿兰为代表的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而外表汲取西方文化精神的形象,但却以失败告终;另一种是以梅琳和王源为代表的在平等对待中西两种文化基础之上,汲取两种文化的优点,互为补充,而具有普世文化价值的形象。前者作为女性“她者”的代表,主要承载着对女性出路的思考,后者作为男性“他者”的代表,则主要象征着对男性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出路的思考,文本以之为载体,表现了赛珍珠潜在的写作指向与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1.
庐隐的小说《父亲》以别具匠心的双重性别叙事,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子恋父妾的反封建故事中寄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讽刺性地模拟并拆穿男性文本对女性形象“天使/魔鬼”式塑造的心理内幕;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成功利用这一策略,对制造这种女性形象的男性“强者”神话进行了有力的颠覆。二作利用戏拟手段、尖锐地揭示中国男权伦理文化反人性实质的成功经验启迪我们,女性主义研究对于“戏拟”策略应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战争是证明男性气概的最佳场所,战士也是历史上男性气概的典型示范。战争中体现的“勇敢”“威武”和“荣耀”等精神是评判男性气概的主要内容,形成了男性气概的传统。而海明威,作为书写“男性气概”和“迷惘一代”的杰出作家,显然意识到了新时代对于男性气概提出的新要求。他笔下的男性气概以及对“海明威式英雄”人物的塑造都有对传统男性气概的颠覆和对新时代男性气概实质的思考。因此,与其说海明威笔下“迷惘一代”的男性气概因战争而被阉割,毋宁说是经历了战争之后,对于新时代男性气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帕特·巴克在《越界》里刻画了一仑因“性无能”而面临“男子气概”缺失的心理医生汤姆。通过对汤姆在两性性关系里困窘而尴尬的生活的描写,巴克揭示了现代英国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威胁和解构,并提出了“男子气概”重新建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的小说空前繁荣起来,以至于在西方形成了一股“文学爆炸”式的拉美小说热。在这个时期里,文坛群星荟萃,流派庞杂繁多。题材别致新颖,这种文学突兀发展的现象,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实属罕见。而“魔幻现实主义”正是这道文学潮流中的一股热流。本文将对“魔幻现实主义”作一个简单的面面观。一、古印第安文化是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基因和土壤“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最早见于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于一九二五年发表的关于后期现代派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是“隐藏在事物背后并且始终活动着的神秘”的观点。“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经西班牙  相似文献   

17.
《红岩》中的成岗是以陈然为原型塑造的典型形象.“任脚下响着沉重的脚镣,……”这十二句诗以《我的“自白书”》为题首次出现于《在烈火中永生》一书,继之收录于《革命烈士诗抄》。这首诗不是陈然烈士遗作。陈烈要写的诗只留下一个标题,一个中心思想。一九六三年,《红岩》作者罗广斌谈到,在写《在烈火中永生》时,为了突出烈士形象,以陈然临刑前要写一首诗的打算和他在刑庭上威武不屈的气概等史实为依据,由几个人共  相似文献   

18.
“悲剧,因果性,和主体意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文艺复兴商业戏剧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文艺复兴戏剧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经典悲剧试图通过男性主人公主体意识的构建来表达这一关注.在《哈姆雷特》、《奥赛罗》与《麦克白》中,这种关系的核心表现为通过削减女性力量,淡化女性存在来建立男性的主观意识.男性气概的最终获得和父权秩序的最终建立都是以女性力量的消减或者毁灭为代价的.欧菲利亚的自杀使哈姆雷特最终获得了他的复仇英雄的宿命,而奥赛罗则是通过谋杀具有反叛精神的苔丝狄蒙娜而建立了他的男性主体意识,麦克白通过他的一系列暴行,渐渐摆脱了麦克白夫人的控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19.
郁秀的处女作《花季·雨季》描写了一群特区同龄人斑斓多彩的生活,对社会、校园和家庭进行文化思索。移民文化是特区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是理解特区文化的源头。《花季·雨季》的创作深受特区移民文化影响,又反过来给深圳移民文化加上了一个感性的注解。小说生动呈现了深圳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既着眼于现实生活,又承载理想主义精神,传递出深圳移民落地生根的独特感受。郁秀现象本身即是深圳移民文化的产物,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消费社会与“都市性”写作的崛起。  相似文献   

20.
“母亲”形象的书写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同族男性的性别压制下,黑人母亲形象的书写不仅被白人话语异化,还受黑人男权话语的扭曲。本文通过解读《对立的力量》中的母亲形象,思考“圣母颂”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母亲这个被抹杀了“自我”意识的“他者”怎样迷失于男权文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