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尽管法学界对“亲亲相隐”原则大多持否定态度,但其精神实质与价值追求并不必然与现代刑事法精神相违背.在考察“亲亲相隐”原则的发展演变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亲亲相隐”原则不仅符合现代刑事法的谦抑主义思想,而且体现了现代刑事法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最后,结合我国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探讨了现代社会活化“亲亲相隐”原则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可以不证明我的亲属有罪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学领域对“亲亲相隐”一般持否定态度,但“亲亲相隐”精神并不必然与现代法治相违背。许多现代国家的刑法中存留有“亲亲相隐”的条,一些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中也有一些“亲亲相隐”的规定。将我国传统法化中“亲亲相隐”的有关理念引进现代法制体系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容隐权制度,有益于关照传统,维护亲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最初由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了确认。在许多法制程度很高的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中也通过规定特定范围的人员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来体现其对"亲亲相隐"原则的尊重。文章将从亲亲相隐原则存在的依据出发,进一步提出该原则对我国的立法,尤其是刑事立法方面具有的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刑法原则,期待可能性理论是20世纪以来在大陆法系国家日益兴盛起来的理论。从人性的角度,从亲亲相隐制度出发,探析亲亲相隐制度和期待可能性理论所蕴涵的普世性价值,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完成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建构,使我们在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明智地对待这两项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亲亲相隐制度源于儒家思想,其蕴涵了现代刑法的基本价值:满足了人性的根本需求;合理解决了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冲突;暗合了现代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思想。亲亲相隐制度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解读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价值蕴涵,并借鉴国外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重构亲亲相隐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和伦理原则,在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决定的。该制度从自然伦理层面看,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从社会伦理层面看,体现了经权相济的思想。亲亲相隐制度对我国建立现代的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核心概念,起源于德国,后流传到日本得到发展。我国刑法中没有期待可能性理论,但其越来越受到我国刑法界的关注。我国应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现行犯罪构成体系中对其正确定位,尽快地恢复“亲亲相隐”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最开始是作为一种伦理准则而存在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成为一项法律制度。试图以法学与伦理学视角考察这一制度,论述了传统容隐制度的合理性和弊端,对区别于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容隐制度的建立做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亲亲相隐”在我国法学界~直是古法今鉴的论题热点。笔者尝试从法律本身存在的社会道德文化土壤和法律实施最佳效果出发,对“亲亲相隐”思想在当今应用做出一个恰当平衡,以缓冲不断出现了大众思想与法律实践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奉行了几千年的一项法律制度和伦理原则。从现代社会价值的角度看,亲亲相隐原则体现着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公民社会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合理性,我们应当正确地对该制度加以剖析,留其有益,去其有害,利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有益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亲亲相隐”与当代刑法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亲相隐”思想的产生首先是基于长期历史形成的人类自然亲情关系,其次也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并且为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刑事立法所承认。从根本上说,它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弱怜悯、关切的人道精神,并且也符合刑罚思想的谦抑原则,应当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2.
刑事政策是执政党基于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维持秩序之目的而采取的同犯罪作斗争的准则,我国根据社会治安的实际情况与同犯罪作斗争的现实需要,制定出“从重从快”的严打政策,开展“严打”斗争,一定要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进行,既要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又要完整,准确地掌握与运用“严打”政策,以达到刑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象刑"考     
该文在对我国古象刑认识分歧的原因及表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有关史实和逻辑、法理及破解有关历史疑案等方法,证实了象刑就是肉刑、非肉刑并用的我国上古首部成形刑法典。  相似文献   

14.
环境犯罪有不同于传统犯罪的特殊性,刑罚影响具有利害相兼的双重性。这两方面的特性决定了环境犯罪坚持“轻轻重重”的刑事对策的必要性。由此,我国环境犯罪“轻轻重重”刑事对策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03年,黄炎培等人因在南汇新场演说一事,被知县戴运寅以"革命党"罪逮捕,并被判以死刑,后侥幸得脱,亡命日本,是为"新场党狱"。从逮捕判刑到援救出逃,整个"新场党狱"充满了戏剧性,其间更充斥着清末地方政府司法中的种种腐败。地方司法的腐败恰恰反映了清末政府控制力量的衰弱。其时信任缺失、社会失控,权威荡然无存,清政府已然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惨淡景象。  相似文献   

16.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但实际上存在着“应然”和“实然”的教育目的的对立。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实然”的教育目的,直接影响“应然”教育目的的实现,但教育目的从“实然”走向“应然”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相似文献   

19.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20.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