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于1908年,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素有"公立常春藤名校"的美誉,是公立学校里面的翘楚,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声名卓著,被誉为"美国记者的摇篮",成立至今,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和大众传媒的博士、华人学者,他注重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既能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又能在当今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媒体发展的趋势下,从理念和实践上阐述美国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分析科学性管理媒体,探索新媒体的经营模式,并先后在中国十余家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大学讲课,学术造诣颇深,他就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堂纳德·W·雷诺玆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孙志刚博士。作为在美国著名新闻学院从事研究的华人学者,孙博士对美国媒体和受众有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依据其调查数据和结果,探讨、揭示和展望未来媒体发展的特点、动向和规律。近期,本刊有幸邀请到孙博士做客我刊"前沿访谈"栏目,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位国际传媒人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档案》2012,(8):39
邹平县档案馆成立于1960年,现为邹平县委直属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集中统一管理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馆档案的基地。内设邹平县现行文件阅览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县档案信息"仓储"和开发利用中心。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着,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化救国的代表人物。1931年至1937年他在山东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试验,与邹平县结下了不解之缘。邹平县档案馆经10余年的努力征集,建立了"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全宗",计有生平类、论著墨迹类、乡村建设类、实验县类、研讨会类、声像类及其他类等七类档案资料,为研讨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活动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3):21-26
本文详细回顾了印度学者巴斯德早年关于谣言研究的经典文献,评述了其研究成果对后世研究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巴斯德对谣言的系统研究不仅远远早于美国学者奥尔波特等人,而且其提出的关于谣言成因的解释也启发了包括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在内的其他研究。最后本文分析了巴斯德及其研究未受重视的原因并呼吁学界应该重新认识巴斯德的研究从而不断丰富谣言研究的"知识地图"。  相似文献   

5.
"第三者效应"研究是传播学媒介效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自1983年戴维森提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研究.近年来,随着台湾学者对其进行的广泛关注,"第三人效应"成为了这一时期媒介效果研究的主流之一.本文简单阐述第三人效应理论内容研究概况.回顾近十年内国内外学者对第三人效应理论的研究历程,总结各自发展状况及经验.并...  相似文献   

6.
褚建勋  于越 《今传媒》2012,(1):19-21
本文梳理了当代美国组织传播研究领域前沿问题之一"交互记忆系统"理论的研究前沿与学术流派进行梳理综述,提出组织传播研究方法在其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梳理了一些组织传播学者对交互记忆系统的研究,认为利用传播网络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方法对交互记忆系统进行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美国研究图书馆馆长:1970~1989二十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研究图书馆馆长:1970~1989二十年的变化郭鸿昌[摘译](河南大学)1历史的回顾美国学者WilliamL.Cohn曾撰文研究了从1933年至1973年间近40年中254位研究图书馆(以下简称ARL)馆长,其中1973年仍然在位的有74位,占总...  相似文献   

8.
黄天鹏(1904-1982),名鹏,别署天庐主人、逍遥居士,广东普宁人。现代中国著名记者、杰出的新闻学者。1923年,黄天鹏进入北京平民大学新闻学系学习。1929年赴日,先后在新闻研究所与早稻田大学学习新闻学,他从撰写硕士论文《中国新闻事业》开始一发不可收,自编自著新闻丛书20多种。1949年赴台,从事新闻学研究与"宪政"工作。  相似文献   

9.
自1995年国家教委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来,不同学科背景的国内学者发表的研究著作有30多种,该文在对这些著作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于1908年,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素有“公立常春藤名校”的美誉,是公立学校里面的翘楚,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声名卓著,被誉为“美国记者的摇篮”,成立至今,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和大众传媒的博士、华人学者,他注重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既能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又能在当今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媒体发展的趋势下,从理念和实践上阐述美国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分析科学性管理媒体,探索新媒体的经营模式,并先后在中国十余家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大学讲课,学术造诣颇深,他就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堂纳德·W·雷诺珐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孙志刚博士。作为在美国著名新闻学院从事研究的华人学者,孙博士对美国媒体和受众有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依据其调查数据和结果,探讨、揭示和展望未来媒体发展的特点、动向和规律。近期,本刊有幸邀请到孙博士做客我刊“前沿访谈”栏目,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位国际传媒人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
对于后世的实证主义传播研究而言,由于时间序列的递进以及方法论资源、研究组织结构的预备役,使得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占据了其学术前史中的一席之地:其一,彼时的维也纳学派由于其"科学的世界观"中对于科学化、经验、逻辑构架的强调,以及维也纳学派诸多学者因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迫害而移居美国,该学派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对于美国实证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二,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也见证了实证传播研究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开创性行政型研究的"经济心理学研究中心"的初期成长,因而也对实证主义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闻教育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鹂 《当代传播》2003,(6):50-52
美国新闻教育研究历史简述 自从新闻教育在美国诞生,美国就开始了关于新闻教育的研究。最初的新闻教育研究多是关于新闻教育应该如何设置课程,相继在一些学院开设写作、编辑、采访等课程,例如康奈尔大学在1888年首先开设写作课程,密苏里大学在1908年第一个设立了新闻系并开设了采访、编辑等课程。普力策创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以后,新闻教育研究的重心渐渐过渡到是否应该引进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以扩充新闻学的需要。20世纪中叶,传播学的诞生一度掀起了新闻学与传播学是否要融合或者分离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传播学的引进有助于扩大新闻学的视野,加深新闻学的理论底蕴,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传播学使得新闻教育丧失了它原本的初衷,脱离了新闻教育培养人才的轨道。不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但新闻教育应该注重理论还是实践的问题,一直是新闻教育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的新闻教育开始拓宽思路,将焦点从“怎样研究新闻教育”转到“新闻教育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上。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停止以前那些无休止的争论,摆在面前的课题是新闻教育应该涉及怎样的内容,应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等。于是,新闻教育在美国开始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梳理“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研究脉络,不难发现,自1969年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中揭开“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到1977年文化传播学者鲍依巴瑞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有关传播与国家发展、国际传播不平衡等问题的阐释无不蕴涵着新锐的传媒批判思想。而这与当时正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渗透及应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缨 《新闻知识》2008,(1):60-62
法律传播究竟是什么?我国学者对此曾有过相关论述:1.法律传播(Legal Communication)。与法律体制相关的传播角色与作用研究。该定义源于我国学者考察美国传播学教育后写的一篇论文,文中列举了当今美国传播学教育的主要领域,"法律传播"是第22项。2.法律传播学是研究法律传播活动的行为科学。在同一页上,作者还写下了这样的话:法律传播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IS)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张,研究主题也不断受到越来越多IS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IS研究主题的分类体系.通过对2000~2009年发表在我国18种与IS相关的学术期刊上的765篇论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内IS的研究主题比较广泛,涉及信息系统技术、组织、社会等多方面;发现"特定的信息系统"、"方法和技术"、"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8个热点主题,并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这些发现可以对IS学者了解中国IS领域的特点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选择等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笔者读到一些西方人特别是美国学者撰写的有关上海近代史的学术专著,几乎没有不使用美国所藏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巡捕房)档案(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Files)的,这令主要从事旧上海外侨史研究的笔者及其他中国学者十分羡慕.毫无疑问,该档案的内容及史料价值,是从事上海近代史研究的学者们热切盼知的.几年前,笔者在日本爱知大学,见到了该档案的缩微胶卷,只记得当时的心情既激动义感慨,激动的是夙愿得偿,感慨的是看美国所藏有关上海的档案胶卷,竟然是在日本,而不是在美国、上海或北京.  相似文献   

17.
丰帆  周萃 《新闻记者》2005,1(7):39-42
祝教授,您长期从事实证研究,先后在中国内地、美国和香港三地做了20多年的实证研究,能否谈谈你是如何开始做实证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郑晨 《编辑之友》2004,(3):47-49
关于内容分析,许多学者都为之下过定义,最权威的是1954年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在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所下的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①国内有关著作中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大多与之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9.
董天策 《当代传播》2011,(5):91-92,103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说过:"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①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命题,"传播即文化"。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中表达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杂志》2011,(2):114
自2008年至今,"馆藏与出版论坛"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论坛以"馆藏与出版"为研究重心,坚持"专业、务实、创新"的风格,倡导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取得了可喜成果,先后有50余篇优秀论文被推荐至专业核心刊物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