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试论内容分析方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卜卫一、内容分析的定义50年代以来,传播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①其中,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的定义被传播学界广泛引用,即:“内容分析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  相似文献   

2.
位常娥 《新闻传播》2009,(10):22-22
一、两种传播观与两种满足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文开始就对传播研究做出了一种新的划分“为便于把思想做一归类,我们在描述中可以把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相似文献   

3.
周雪濛 《编辑之友》2011,(12):96-97
一传播定义概述"传播"是传播学的最基本概念,所以每个传播学研究者都须从对"传播"的认识、界定登堂入室,走进传播学的学术领域。然而,不同的传播学家,对"传播"都有各自的解释,每一种解释与界定都代表了学者们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学科领域。[1]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学者指出目前关于传播的定义已达百种以上。  相似文献   

4.
李缨 《新闻知识》2008,(1):60-62
法律传播究竟是什么?我国学者对此曾有过相关论述:1.法律传播(Legal Communication)。与法律体制相关的传播角色与作用研究。该定义源于我国学者考察美国传播学教育后写的一篇论文,文中列举了当今美国传播学教育的主要领域,"法律传播"是第22项。2.法律传播学是研究法律传播活动的行为科学。在同一页上,作者还写下了这样的话:法律传播  相似文献   

5.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刘琼 《今传媒》2010,18(9):92-93
对国内四种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网络传播效果论文的内容分析发现:研究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整体水平较高,但研究的合作度、连续性和深入性有待加强;偏重于对已有理论的运用和测试,追踪热点及时而理论创新不足。目前我国网络传播效果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7.
谢静 《新闻大学》2012,(2):48-53
关于组织传播大体有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理解是把组织传播当作一门学科——传播学的分支.但与传播学一样,由于立场差别较大,缺乏统一认同,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传播学.第二种理解是把组织传播视为独特现象.这一视角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但它先入为主地将组织视为场所,传播被简化为发生在组织中的一种信息传递行为,越来越不为传播学者所认同.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病毒式传播以速度快、成本低廉、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得到了传播者的喜爱,纷纷开始探索病毒式传播的“妙方”.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学者们对病毒式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定义、传播特点、传播模型、分类以及在现实中的作用.但是,对于病毒式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心理因素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9.
李广平 《新闻窗》2013,(3):35-37
在对大众传播模式进行的各项研究中,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占据着特殊重要的位置。中外学者在传播研究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可以丰富我们有关传播的基本定义。粗略考察传播研究历史,概括地说,传播至少包含以下三种意义:1.传播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2.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说,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组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3.传播可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一直在努力探寻的一个课题就是:经过长期的引介、学习,已届而立之年的中国传播研究该去向何方?对此问题,浙江大学吴飞教授的著作《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以下简称《火塘》),?可以视为颇有些"另类"的思考和探索。一如作者所言,这项研究是围绕着位于滇缅边界的独龙族生活区域展开,这也很自然地让  相似文献   

11.
彼得·F·德鲁克曾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组织,就如他们的先辈必须学习耕作一样".什么是组织呢?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第三版导言中将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西蒙的定义特别强调了"信息传播"对于组织的意义,从而揭开了组织传播研究的核心内涵.在美国,组织传播几乎涵盖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方方面面.它所探讨的课题包括组织的结构和概念、人际关系,交流、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闻记者的价值定应,西方传播学者的著作汗牛充栋。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记者的责任在于发掘事实真相,而不是观点表达。随着“观点新闻”的出现,特别是随着新闻评论版面的不断增加,这种观点越来越不符合新闻传播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从事唐代文学及文化传播学方面的教学已经多年,一直盼望有一本内容相互关联而又可供使用的参考著作,屡屡不能实现.2009年,柯卓英教授出版了大著<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如愿得赠一册,手持大著循循读来,受益匪浅之后引发些许感受,现借助阅读并学习柯著的机会将笔者关于唐代文学的传播方面的学习体会行之成文,与同行专家探讨.  相似文献   

14.
魏颖  陈致中 《青年记者》2016,(17):10-11
健康传播是近年来传播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美国爱默森学院较早开设了健康传播课程,对健康传播也有较多的研究,因此给出了关于健康传播的定义:健康传播是为个体、组织和公众提供健康信息,在重要的健康问题上影响和推动他们的一门艺术和技术,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健康政策、社区中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等.①从大众传播的视角来看,健康议题的传播,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等,都将对受众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以新闻媒介为传播主体的健康传播会对广泛的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2011年《健康传播》所发表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美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及变化。本研究发现当前美国健康传播研究主题紧跟美国健康实际情况,强调定量研究,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同时关注人际传播与新媒体,但是理论创新不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38-2007年西方1041篇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借鉴安德鲁·皮尔森特等学者的"关键词建构理论",环境传播可以划分为九大研究领域: (1)环境传播的话语与权力(2)环境传播的修辞与叙述(3)媒介与环境新闻(4)环境政治与社会公平(5)社会动员与环境话语营销(6)环境危机传播与管理(7)流行文化中的环境表征(8)环境与国际政治外交转型(9)环境哲学与生态批评.同时,立足于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本文从话语、权力与政治三个内在关联的视角具体解读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还一直在揣摩和重读已故的Jan Ekecrantz教授的著作.他的著作对我们今天关于全球媒介问题的讨论有重大贡献.我在这里以及今后将参加的会议中都将感念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今天我将尝试解决Jan在他最新的文章中提给自己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如何进行媒介研究?"(Ekecrantz,2007:169).因此,我的评论不仅仅是针对Straubhaar教授的演讲或著作,而更多地针对从国际传播到全球媒介研究的范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影响.我的演讲基于以下的假设:当理论发生变化时,我们就必须改变方法论以及与方法论相对应的经验事实的收集.这些变化理所当然会影响我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贝雷尔森说:“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内容分析来探讨媒介如何呈现某些特定人群,以及是否存在偏差的研究也是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曾连续有过数次大规模的媒介内容分析,尤其是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分析,在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取向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自主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认为,包括新闻传播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自主性要求学者通过独立和反思性的研究,定义自身角色,承担道德和政治义务,以提出真问题、提供理解洞见的方式生产并推动学科的知识积累,并以此建构起与其他实践领域的合理关系.论文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指出,自丰性研究要求新闻传播学者对自身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以及渗透在研究对象、知识工具和学科建制背后的各种价值,做彻底的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末清初流亡日本的著名的遗民和学者,朱舜水在中华文化对日传播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深刻的家国烙印为其在日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足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对于他乡的认同与移情也促使其传播实践顺利开展.在此意义上,他既不是"陌生人",也不是"边缘人",而是作为"文化旅居者"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周逢年教授的著作从传播学的角度,详细描摹了朱舜水在日的对外传播活动,是近期跨文化传播历史研究领域一本有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