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典型”一般都名声响,他们身上的新闻资源早已经被人开发过了,即使去采访,也不容易再有突破。加之有些“老典型”是时代的产物,时过境迁,已经不再具有典型作用了。因此,记者往往将“老典型”视为新闻资源的“贫矿”而忽略。其实,只要选好独特的视角,“老典型”身上仍然是新闻的富矿,  相似文献   

2.
一名记要想成为优秀记,需要掌握多种本领。不仅要从小人物、小事情中挖掘新闻,做到以小见大,反映出深刻的立题,而且要懂得从名人身上,特别是老典型身上挖掘新闻,这是一名优秀记不可缺少的本领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很容易贬值,“今天的新闻是金子.到了明天就成了银子,冉到后天可能就成了垃圾”,可见新闻掉价之快。但这也仅是对一般的新闻作品而言,而精品级的新闻作品则是例外。  相似文献   

4.
徐文 《军事记者》2005,(11):18-19
吃新闻这碗饭,无疑思考和困扰最多的便是如何“抓个一碰就响”的典型问题,这不仅是展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境界.也是衡量其自身“功力”的一个标志。对于一个半路“出道”的人来说,谈典型的写作手法似乎有“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之嫌。近期,与同仁切磋交流,大多是有关“抓典型、写典型”的话题。如今的各类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我们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但也要看到,有些宣传的典型在“火”过一阵后.便昙花一现了。个中的因素固然颇多,但报道典型能否运用“平民化”写作手法,是个不容忽视和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怡 《新闻导刊》2006,(5):47-48
第一类:事实不清,合理想像.蒙混过关 “合理想像”是新闻传播史上的顽固性“遗传病”。新闻真实性问题本是个老得不能再老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却始终伴随着新闻传播迄今为止的整个历史。只是不同时期表现形式和轻重程度不同而已。虽然我们的报纸很难见到凭空虚构的百分百假新闻.但真实度不高的新闻却时不时地出现.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所谓再生新闻是指记者根据各类媒介已形成文本或图像的新闻传播内容和新闻传播效果,充分挖掘各种新闻资料,对其进行第二次“开发”,由此发觉新的价值。 现在,通过二次开发获得再生的新闻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介上已屡见不鲜。因此,并不是说一定要抢到独家新闻才是好新闻,别人报道过的新闻经过二次开发同样可以做成好新闻。当然要做好对新闻信息的再生开发,并不是一件容  相似文献   

7.
有一说一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0008-I0008
这是一个面向上班族和上网族这“两上族”的电视新闻晚报.所谓“打开新闻看电视”是对新闻的新型加工。《有一说一》的新闻软硬结合.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强化所报道事件的悬念.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焦桐 《声屏世界》2011,(4):54-55
“突发新闻”插播,在欧美是一种常态化的新闻模式.也是CNN、FOX、BBC等大台相互竞争的一个重要新闻报道手段。其中最典型的当属CNN,可以说是靠突发新闻起家。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CNN连续17小时昼夜报道巴格达遭空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邓识 《新闻传播》2009,(8):42-43
“新闻散文化”观点是著名记者穆青提出的,这一观点对我国新闻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学界关于“新闻散文化”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在操作层面上.“新闻散文化”正愈来愈被人们接受.本文再次提及穆青“新闻散文化”观点.旨在挖掘这一观点对当前新闻实践的现实意义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摄影是瞬间艺术。通过抓取典型瞬间来真实生动地反映新闻事实.一直是新闻摄影的“金科玉律”。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视觉新闻传播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新闻摄影报道已不局限在传统媒介有限的版面上,越来越多的新闻组照发布在互联网上。新闻图片在聚焦新闻事实瞬间的同时.又“图说”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带着感情写新闻,这是许多老新闻工作的经验之谈.也是许多新闻工作成功地进行新闻报道的要诀。有些新闻报道是一定要讲究“客观”的,不允许记在报道中流露出过多的观点和感情倾向,但也有一些新闻报道,记如果带着感情进行报道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一些通讯、特写类的体裁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三年了,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中国记协是党联系新闻界的桥梁和纽带.推进新闻队伍建设和进行新闻行业管理是中国记协的主要职责.也是党交给中国记协的任务。因此.“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应当是我们工作主线的题中应有之意.其他工作都应当围绕这条主线.纳入这条主线.主线就是影响力.主线就是感召力.否则桥梁纽带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就会成为“两张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朝东 《新闻采编》2003,(6):34-34
在 基层 ,经常听一些通讯员抱怨 :“我所在的单位小 ,单位成绩又平平 ,老感觉没什么新闻可写”。通讯员中有这种“基层天地小 ,没新闻可写”想法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基层通讯员因所在的单位小、信息相对闭塞 ,不像在大机关那样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快捷 ,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要还是通讯员对党当前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得还不够 ,通讯员本身对新闻理论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自己缺乏新闻敏感而造成对基层所发生的新闻“熟视无睹” ,导致觉得基层小单位“没有新闻可写”的错误认识。只要解决上述几点 ,同样 ,在基层小天地里也是可以…  相似文献   

15.
“今日新闻”是平面媒体中晚报所特有的,也是晚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是.近年来,“今日新闻”这一理念,大有弱化之势。晚报还要不要坚守“今日新闻”这一新闻理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维系晚报生存还是消亡的大问题,对每一位晚报人来说,这是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缘”和“结”。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关于老典型的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7.
邢宇  王莹 《新闻前哨》2007,(4):63-63
一、基于事实1.把握典型瞬间。一幅成功的新闻作品,很大程度上在于记者对瞬间抓拍的掌握。瞬间形象选择得好,便可以发挥新闻摄影的独家优势,达到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效果。恩格斯指出,应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新闻摄影不同于其它,它的典型性主要是通过典型瞬间来表现的。因为具有典型性的新闻摄影可以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特征;而典型瞬间的准确表现,是反映新闻事实本质最具代表性和鲜明特点的基本要素。缺少这种基本要素,新闻的典型性就难以准确地体现,从而使新闻摄影流于平常化和一般化,缺少个性,没有感染力与冲击力。  相似文献   

18.
有的媒体提出“导向正确,传播有效,公众信任,持续创新”的观点.增加了对新闻内涵的“宽度要求”,也是对新闻价值的重新审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新闻题材即新闻事实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会议新闻太多、太滥,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块心病。对这一陈弊,读者强烈不满.新闻理论工作者呼吁改革。但对于直接受到谴责的记者却只能露出苦涩的笑脸。  相似文献   

20.
董娟  易颖 《声屏世界》2011,(12):29-30
追求平淡.毫无态度。任何一条信息,任何一则新闻,必定是有所为而传播。“无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态度。而对所有的信息都不赞成也不反对.这样的传播者就成了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播音就成了文字的传声筒。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了创作的废弃、创作者的失职。播报新闻稿件.叙述新闻事件,应该有声有色.其核心就在“新鲜感”中。首先是“先睹为快”,而后是“一吐为快”。新闻事实的“新兴”。化为稿件的“新意”。融为播报者的“新鲜”.最后成为受众的“新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