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通过对20世纪初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表现的描写,深刻地剖析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国民性因素,从而构成了鲁迅国民性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时代孤独的舞者,他们在孤独中或毁灭,或呐喊,或彷徨,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痛苦的精神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
1906年到1936年,鲁迅一直坚守着以"改良国民性"为目的,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观,《祝福》便是体现其文学观的重要作品。然而近期有一些学者指责鲁迅等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如果我们解读作品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到,鲁迅小说清醒、深刻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启发人们的独立思考。这种启蒙文学尽管在效度方面有一定局限,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在“改造国民性”主旨下隐含浓郁的“饥饿意识”,这种意识是鲁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饥饿意识”使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独立有着独特的思考,并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取得精神独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一、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重要的内容和最鲜明的特色。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人民,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他的思想具有极为鲜明的中国特色。鲁迅不大从事抽象理论的思辨探索,他无意建筑自己理论体系的高楼大厦。他同时是革命家、文学家,他运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方式,为革命事业服务。他的思想,体现在他一生所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和大量的杂文之中。  相似文献   

5.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对看客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是他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这一切都源于他作为文学启蒙这一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于我们民族深沉的悲哀和极大的热爱.  相似文献   

6.
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与批判。老舍先生延续了从鲁迅先生肇始的对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深刻思考,在有些方面还显示出了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一代伟人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人格魅力、他毕生对民众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等等都是这份遗产的组成部分。今天,当我们研究鲁迅先生的生平及著作时,首先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毕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是围绕着民众、社会、国民性这样一些问题而展开?这种对民间性、国民性的思维倾向或偏向源自何处?这是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关键问题之一。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发生心理学角度追本求源,去追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还有那个家庭……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实践,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新时代。宋之的成长在鲁迅小说影响不断扩大的20、30年代,社会变革和主观上的追求使他在思想上和文学观念上深受鲁迅的影响,从而自觉地学习鲁迅小说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积极实践,主动创新,创作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作品。尽管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戏剧方面,但优秀的小说作品为其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地位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故乡》和茅盾的《春蚕》都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两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各具特色,不过作者在写作时都对中国农民这一形象做了深刻的描绘与思考,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特色。另外,鲁迅和茅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民的生活困境与思想状况,揭示了造成社会底层人物悲剧命运形成的根源,深刻批判与剖析了当时农民的悲惨现实,并以此唤起他们的觉醒意识,让我们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农民。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散文诗哲理性强,杂文充满战斗性。小说剖析国民性。散文写人记事都渗透着深刻的理性思维。这与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分不开的。他从童年时代懂事起,家庭就陷入困顿,遭到旁人的冷眼。青年时更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在异国他乡目睹同胞的麻木。这些丰富的生活体验深深地刺激了他,让他少了许多创造的激情和冲动,更多地关注现实。他的故乡——绍兴位于浙东,历史上有戴震,黄宗羲这样的大思想家,先贤们的遗风遗韵也不能不影响鲁迅。当然,理性突出只是鲁迅作品的一面。他在哲理性较强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中写道:“地火在  相似文献   

13.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通过对20世纪初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表现的描写,深刻地剖析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国民性因素,从而构成了鲁迅国民性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时代孤独的舞者,他们在孤独中或毁灭,或呐喊,或彷徨,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痛苦的精神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少有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女作家,她的小说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现实特征出发,在对中国农民生命存在的关注和对乡风民俗的审视批判中,承续着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批判国民性"主题,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启蒙意识和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她以卓绝的智慧和超越的思想,以迥异于当时战争文学特色的乡土小说,启迪着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进行不断地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重读鲁迅     
重新翻阅厚厚的(鲁迅全集),与伟人交谈,引起我强烈共鸣的仍然是那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交织成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执著和眷恋,对民族和国家危亡的忧虑,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层次思索。鲁迅先生很早就思考这样三个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对国民性的思考既基于少年时代的经历,更基于他对当时黑暗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他面对世界、面对社会上下求索,含着眼泪剖析国民的灵魂。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了解,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愚昧、落后、保守甚至麻木不仁的国民劣根性正是近…  相似文献   

17.
梁竞男 《天中学刊》2005,20(6):106-109
认为中国当时的民众愚昧、麻木、落后而不觉悟,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它尤其表现在他前期的小说和杂文里。鲁迅的民众观,是在对民众精神状况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当时民众的客观现状有关,也与其某些主观因素相关。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初衷、思想的悲观及潜意识里天才与庸众对立的立场对其民众观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于佳琪 《文教资料》2009,(15):20-22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自我探询与开拓.鲁迅的反思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文从反思国民性、反思社会和反思自我这三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其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近年来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国民性”上。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老舍思考着“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但在小说创作意图上,鲁迅始终认为文艺“为人生”,而老舍则自称在“写人生”.由此决定的文人承担的历史责任上,鲁迅侧重思想启蒙,老舍则更多反思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