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哲学缘起于神语文本向人语文本的转变。神语文本的精髓是弗西斯。人语文本的核心是“是”与“存在”的双螺旋体。讲西方哲学不讲希腊不行 ,讲希腊只讲“存在”不行 ,只讲“是”也不行 ,要探究“是”与“存在”的分际和它们的双螺旋全。在思—诗—物同一的意义上要深究弗西斯 ;在哲学的意义中要深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后物理世界 ,这个世界从根本上规定了西方世界的历史命运。要澄清西方文本的内在逻辑就必须探讨从弗西斯向自然转变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与弗西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缘起于神语文本向人语文本的转变。神语文本的精髓是弗西斯。人语文本的核心是“是”与“存在”的双螺旋体。讲西方哲学不讲希腊不行,讲希腊只讲“存在”不行,只讲“是”也不行,要探究“是”与“存在”的分际和它们的双螺旋体。在思-诗-物同-意义上要深究弗西斯;在哲学的意义中要深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后物理世界,这个世界从根本上规定了西方思想的历史命运。要澄清西方哲学文本的内在逻辑就必须探讨从弗西斯向自然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王天 《科协论坛》2004,19(2):47-48
风水是什么,风水是附体建筑身上的神煞妖魔,风水先生是建筑界的巫师。风水二字从字面上讲,源自东晋郭瑛的“葬经”。“葬经”这样说:“气成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就其实际意义来讲,风水是相墓地、建房舍的神秘法术。  相似文献   

4.
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被认为是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和潮流,创新教育更是潮流的潮头。它既针对了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又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现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我们的课堂教育也应顺应这个潮流。  相似文献   

5.
面对“木子美”现象,我们浮躁的心灵不应只停留在它的表面,深究其中的“质”,会使很多问题变得富有内涵。本文总结了当前对“木子美”现象的各种观点,并从文学与性的角度对“木子美”现象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社会是技术的存在形式,技术本性的历史性,归结向社会本性的历史。在“物的依赖”社会的本性归结向资本的意义上,内在“不断革命化”本性的技术何以只是在“物的依赖”社会才获得存在的历史现实性的理解,在总体性、过程性、主体性层面归结向资本依赖。“物的依赖”社会的技术存在,是资本存在的技术形式,技术存在依赖于资本存在,“资本是技术存在的家”。当社会在总体性上并未现实地跨越“物的依赖”的社会形态,就应充分发展社会的资本关系,使资本成为社会关系的本质。否则,就难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使民族的“技术创新”水平发生普遍性的无止境提升。  相似文献   

7.
一则不爆炸的爆炸性新闻天文学家们最近发现,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空洞”。这个空洞是如此之大,它的直径将近三亿光年,足以容纳下2000个“中等”大小的星系。这个发现对老百姓来说,可算是一则爆炸性新闻,但对天文学家来说,却是意料之中,一点都不具备“爆炸性”,因为他们早已知道:也许宇宙就是一个多孔的怪物!早在1976年,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就曾断言,在星系分布上有可能存在“间断”或“断头”。也就是说,宇宙中存在着“空洞”。前苏联科学家还预测,宇宙中存在这样的“空洞”不下十个,这些“空洞”最终使得宇宙形成一个多孔…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其主流而言,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尚书》说:“民为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意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孔子,更是重视人的因素。他提出“仁”的概念,建立了“仁学”。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104处之多(也有人认为109次),而“礼”字出现15次,“天”字出现20次,“天命”只出现3次。可见,讲得最多、解释得最多的是“仁”。  相似文献   

9.
范畴与实体——试论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被视为范畴理论的真正开创者。而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创立范畴学说?创立这一学说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国内外学者长期研究而又未能取得一致认识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通过范畴学说,一方面否定了“是”概念,另一方面树立了自己的“实体”概念,并由此创立了有别于前哲的“实体”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儿童自有学习的需要和潜能,无论教什么,都要尽可能让学生先自己学习,先自己体验和实践。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要学好生物学,也必须重视体验和实践。新课标也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并特别指出要让学生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为此,我校生物组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课前实践-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教学模式,收获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节肢动物之昆虫的学习为例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矫煜煜 《情报杂志》2003,22(8):10-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1996年年度报告中采用的关于知识分类的“4W”理论并不完备。其关于知识与信息关系的论述也存在诸多偏颇之处。由此影响到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关系及其本质的合理认识。其实。信息概念的范围远远大于知识概念的范围,信息是构成世界(包括无机自然界、生命世界、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知识仅属于精神活动的颁城。仅只是自为、再生信息的表现形式,并且知识的获得又依赖于对自在信息的识辨、把握、处理和改造。无论是“沉默知识”还是“归类知识”,都是信息活动的形式。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是否通过了主体思堆加工改造的符号与逻辑的编码操作。  相似文献   

12.
张永 《科教文汇》2013,(3):154-154,156
新课标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注意做到明确、全面、恰当,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做学生最忠实的伙伴。一堂课的教学只立足于教,以讲为主。理想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蕴含问题于生活情境之中并促进多向求解的过程。高效课堂的教学教师应该摈弃以往那些“填鸭灌输”.切实做到引导学生“点燃知识火把”。在新课标中,提倡“用教材教”。就是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赵秀峰 《科协论坛》2001,16(6):45-46
市场取向的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由市场开始“倒推”的逆向思维方式,促使企业管理向以市场取向、市场适应为其特征的“倒推”管理模式的转变。“倒推”并非全盘否定,而是科学的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相似文献   

14.
辛积善 《青海科技》2001,8(6):18-20
一、科技兴牧,推动了“九五”我省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九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畜牧科技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省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设施,大力实施综合配套技术项目,使全省畜牧业开始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畜产品品质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96-2000年,全省共完成畜牧科研推广项目64项,其中有1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据初步测算,科技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1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度概括了教育与现代化、与世界、与未来的关系.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三个面向”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实现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要积极开展对创造教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省委提出的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做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 一、培养人才是实现转变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要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首先就要强化人才培养,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为此,在培训方式上力求把握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7.
高芸芸 《科教文汇》2007,(9X):226-226
“有闻必录”是西方新闻学中一种比较早的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观点,是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为了争取话语权而提出的一个观点。本文就“有闻必录”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浅析了其利与弊。  相似文献   

18.
从"数字鸿沟"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文云  邓尚民 《情报杂志》2004,23(1):101-102,105
从世界范围、全国地区之间以及城乡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分析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我国要填平“数字鸿沟”,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王国顺 《科教文汇》2014,(5):209-209,211
学生观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认识起点,“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学生事务的核心。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境遇不是很理想,以“学生为中心”,但未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提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效,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20.
40°N现象与21世纪的“中国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统计分析发现的“世界活动中心纵横向转移现象”,预测21 世纪是“亚洲世纪”,并且继日本之后,中国、印度将会先后成为“世界中心”。要使“中国中心”成为现实,的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本文仅探讨了促其实现的“关系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