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车相依”这一成语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对这一成语含义的由来,一般字典词书都作过解释。例如: 甘肃师大中文系所编《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辅车相依,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 新版《辞海》虽未列此成语,但在“辅  相似文献   

2.
目前出版的词书,对成语“辅车相依”、“脱颖而出”及“止戈为武”的注释,值得商榷。下以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为例。 [辅车相依]《汉语成语词典》:“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对“辅”与“车”的解释,用的引申义,而没有解出本义。这是沿袭了《辞源》等词书对“辅”的解释。《辞源》的此解源于《说文解字》:“辅,人颊车也,从车甫声。”《说文解字》是以解本  相似文献   

3.
<正> 《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句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清余诚批:“颊辅、牙车,乃就口齿说”,“辅车唇齿本自一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一九八六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辅,面颊。车,牙床骨。”一九八五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面颊骨;车,牙床骨。”同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守谦《左传选译注》:“辅,面颊,即腮帮;车,牙床骨。”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本(阙勋吾等同志译注):“辅:颊骨。车:牙床。”等等。  相似文献   

4.
如果要评选出一个最会“惹是生非”的成语,我以为非“空穴来风”莫属。这不,仅笔者孤陋的视野所及,专门讨论该成语词义规范的文章就有7篇:老丹《小心“空穴来风”》(《咬文嚼字》1995年第5期),时鹏寿《“空穴来风”,要说爱你不容易》(《阅读与写作》1997年第7期),吴勇前《不要误解“空穴来风”》(《语文月刊》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 (并序 )》第二自然段“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的页末注⑦中 ,对“暗”字的注释为 :“[暗 ]这里是轻声的意思。”多年来 ,对这一注释 ,一直无人质疑。但是 ,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意推敲 ,就会发现这条注释于情不通 ,于理不合 ,令人费解。现在 ,我试从词义、词性分析着手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从词义上说 ,“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为 :“日无光也。”成语中“暗无天日”“暗淡无光”等就是用其本义的证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历史上的某些单义词逐渐朝着一词多义的方向发展 ,“暗”字也由本义…  相似文献   

6.
《左传·■公五年》中有“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样一段话。其中““辅车相依”虽仅四字,但说解却有颇多分歧。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注解《左传》的书籍,它在注释中云:“辅,颊辅;车,牙车。”自是之后,古今注本多沿袭此说。其中《古代汉语》就是一例,它把“辅”释为“面  相似文献   

7.
对"辅车相依"中"辅车"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概言之,无非是"车之一物与车"和"面颊与牙床骨"的不同.这两种解释都可说明"辅车相依"的比喻义,但到底哪种说解更正确,更符合历史原义?"辅车相依"中"辅车"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现存典籍及以前研究的考察,我们认为"辅"就是大车载物时两旁的挡板,"车"就是古代用来运物的大车.  相似文献   

8.
“差强人意”作为一个成语,屡屡见诸于报端,但使用者往往望文生义,把它理解为“不能令人满意”的意思。这是因误解而误用。我为这个成语应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从若干年前即多次撰文辨正、最近还写过两篇小文涉及这一成语的误解和误用。但积非成是,积重难返,我只好借助于工具书,再写此文。意在订讹传信,而非诚心找茬。检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出版的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138至139页,于“差强人意”条下注云:“原指很能够振奋人的意志。差:甚,殊。强:起,振奋。”下引《东观汉记》及《后汉书》的《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古今词义对照教学法古今词义对照教学法,是指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词(或语素)的意义,将该词(或语素)的文言词义和现代语素义结合起来进行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种方法。先举特级教师刘大勇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的两个例子: ①“惊涛拍岸”句:“惊”当什么讲呢?“惊”是“震动”的意思。如成语“惊心动魄”,就是震动了心,震动了魄;“惊天动地”,就是震动了天,震动了地。再如我们说“一声惊雷”,“惊  相似文献   

10.
<正> 宗元《钴钿潭西小丘记》:“余怜而售之。”有人注:“售之,使它卖出去,即把小丘买下来。”训释如此迂曲,反映了注者对古汉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尚不甚了了,只好用所谓“词类活用”的理论搪塞。其实,这只是词义二重性的体现。 什么是词义的二重性呢?当一个词处于静态时,它所现的词义是浑沦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这种浑论的词义往往只是显示出一组或者几组互相矛盾或者密切相关的义向。这是词义内部蕴涵着的极为活跃的基因,是同义运动的内部张力。例如“王”,《说文》训为“天下所归往也”,它所显示的一组义向就是:①事物本身(有天下者);②事物发出的行为(占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甲骨文、金文中对“见”字的书写以及《广韵》反切的注音。确定其本义为。看见”,“显现”为引申义,另外结合古书中的成语对“见”字进行了一番论证.  相似文献   

12.
“空穴来风”是较常用的成语,源出战国时楚国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我听老师说,弯曲的树枝容易招来鸟做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容易吹过来。所以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白居易《初病风诗》说得更明白:““朽株难免,空穴易来风。”现常用以比喻某事物有根据,有来由,有原因。其中的“来”意思不是“吹来”,而是招来,招致,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使动用法。抓住这一关键,“空穴来风”的意思本是较为显豁、较易理解的。许多人却只看字面,望文生义,由一“空”字敷演、附会,造成对…  相似文献   

13.
《宁夏教育》83年12月号刊登了漱石、致中的《辨清、真懂、会用》一文中涉及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成语.作者解释这个成语时,特别强调:“这里的‘为上’就是‘最  相似文献   

14.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睁眼瞎子”条的释义是:“比喻不识字的人,文盲。”这样解释自然是不错的。问题在于,这里的“睁”是什么意思?从修辞角度来说,“睁眼瞎子”一语使用的是所渭“映衬”修辞格(参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五篇),即用互相反对互相矛盾的两件事物——“睁眼”和“瞎子”——来相映相衬,这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各类词典(包括《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6.
不少资料(包括报刊上的文章)都把“察颜观色“当作“察言观色”的误写,甚至教材也如此,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就把“察言观色”与“察颜观色”处理为同一成语一“正”一“误”的两种书写形式(238页)。这里我要为“察颜观色”鸣不平——“察颜观色”本也是有书证可考的,并且已经注入成语“词籍”,为何总不能“享受”一般成语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呢?请看《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有关“察颜观色”的解说:  相似文献   

17.
这条成语最早见于汉代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刀目张。”全句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但因一“举”字,产生了异议,影响了对全句的理解。如:《现代汉语辞典》解为:“提起大绳子来,一个个网眼都张开了。”《汉语成语小辞典》解为:“提起网上的大绳,网眼就都张开了。”两部辞书,都把“举”解为“提起”。实际的情况是;把“纲”提起,网眼不但不能张开,反而闭合得更紧了。这是有悖于郑氏原意的,而且理论上也说不通。查甘肃师大《汉语成语辞典》:“提起鱼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都张  相似文献   

18.
一、“乃自以精兵走之”的“走”应该如何讲《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这样一句:“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于右将军军,出东道。”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释“自以精兵走之”说:“‘走’读去声,作‘趋’解,(见颜《注》),即‘追逐’之意。按,此写卫青贪功,故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去追单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全国组编本)亦曰:“乃自以句:于是自己率领精锐部队追赶单于。”“追逐”与“追赶”同义。可一般来说,前有故军败逃,才说得上追逐或追赶。而此时卫青才刚从捕获的俘虏口中得知单于居住的地方,尚未与匈奴军队交战,将“走”讲为“追逐”和“追赶”,似乎就不合情理了。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20.
说明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按理说应该是成语词典的事。但实际上现有的成语词典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成语词义的所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数成语词义的情态色彩多柄性问题。吕叔湘、朱德熙二位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过:“要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可靠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