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所特别关注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  相似文献   

2.
学科育德是指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学科教师不仅要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教师有必要以道德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载体,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德功能。  相似文献   

3.
杜晓华 《甘肃教育》2011,(22):24-24
把德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接,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德育重在"育德",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其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接,学校要在教育目标任务、方式方法及成果转化上实现高度统一,取得"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教学实践往往只重视对人在智力和道德等方面进行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现代教育把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把心理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而小学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合理利用,可以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良好作用,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渗透教学,有效地促使农村各学科的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毕业班政治课教学又担负着德、智教育的双重任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二者互相渗透的同时,又能够促进中考成绩的提高,完成智育的任务.所以,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途径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毕业班政治课教学又担负着德、智教育的双重任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二者互相渗透的同时,又能够促进中考成绩的提高,完成智育的任务。所以,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功能还存在诸如德育途径论、心理阵碍矫正论、人格补救论等认识误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德育在人们的印象中已形成一种定势 :枯燥的说教 ,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如果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认识 ,那么德育应该是一个“提问—讨论—思考—选择”的过程 ,由此 ,德育就会变得象心理咨询一样具有魅力。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比较发现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可以相互借鉴。二是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 ;心理健康教育在维护健康心理的同时 ,也同样产生育德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各自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共同培养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与德育原则、内…  相似文献   

10.
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重视对个性心理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将有助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的关切,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些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排释来自个体内部和外部的心理压力,努力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进取、坚毅的生活态度,可以进一步体现德育在满足自我精神成长方面需求的能力,能增大德育在学生情感生活中的张力。我们力图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以达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两者的结合完全必要也是可能的,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杨捷 《考试周刊》2010,(33):178-178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  相似文献   

13.
<正>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容易被家长和教师忽视,小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堆积成大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师要把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教育工作做到实处,点亮学生的心灯,打开学生的心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学业成绩、思想品德、身体素质方面,忽略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  相似文献   

14.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加强心育与德育相互补充是学生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不能等同,操作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互补教育。  相似文献   

15.
应建飞 《考试周刊》2014,(38):175-175
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可运用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学生的道德生  相似文献   

1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虽然具有一定区别,不能相互取代,但它们又密切相联。由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既能为有效实施德育打下基础,又能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还能为德育提供新的途径方法。而良好的思想品德又有助于…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心理健康教育在维护心理健康的同时 ,也同样产生育德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可以相互借鉴 ,逐渐完善。如果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 ,那么德育将会变得像心理咨询一样具有魅力。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内容的补充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因而 ,其教育内容如社会公德教育含有更多的规范成分在里边 ,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其实质是在约束学生的言行。这种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要求学生做出利他行为 ,而忽视了学生为自己考虑的方面 :即如何去适应社…  相似文献   

19.
建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推进高校心理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从建构健全的人格作为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共同目标、重要基础、主要途径和可能性等方面论述了其必然性和可行性,并从建构健全人格的主旋律、主动力、主阵地和"网络化"四个方面对实现推进高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作了一系列探讨,以期能通过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教育,促进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格优化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素质,是由智力因素、性格因素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系统组成。智力因素和性格因素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抓住性格因素,就抓住了心理素质的“牛鼻子”。性格一词常等同于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