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作者另一文提出全真教主丘处机门徒是《西游记》祖本《西游记(平话)》作者的前提下,本文又结合明代全真教秘史,通过对“华阳洞天主人”具体历史的分析,认为今本《西游记》的定稿人是明代万历年间江苏茅山的全真教龙门派道士,其中闰希言师徒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2.
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撰成《西游记》的三处记载,是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平话)》的确证。更重要的是,今本《西游记》也是茅山全真道士(如闰希言师徒)定稿的,“华阳洞天主人”即其稳称。  相似文献   

3.
从明代全真教秘史等若干方面认定,今本《西游记》定稿者“华阳洞天主人”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居于江苏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龙门派道士闫希言(闫蓬头)师徒。  相似文献   

4.
《抱朴子内篇》属重要的早期介绍神仙方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的神仙道教经典,对元明时期的全真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百回本《西游记》阐述全真教"金丹大道"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抱朴子内篇》与百回本《西游记》的关系极其密切。孙悟空的主要本领以及大闹天宫、取经的最终结局等都可在《抱朴子内篇》中找到素材来源。  相似文献   

5.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丘处机所撰。“五四”后,鲁迅胡适等新进学据清代非主流见解,依明代天启府志,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联,几乎成为定论,本在引述大量有关献的基础上,侧重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化区有关史实分析出发,首次提出小说《西游记》的直接祖本《西<平话>》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本建议今后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游记》之作,并可在陕新辟“《西游记》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6.
吴承恩关非《西游记》作。宋未和元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真人)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是丘麾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祖稿即《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西游记》周邸抄本确有其事,此抄本与今见《西游记》面貌很不相同,并就《西游记》周邸抄本与周邸梓本流存于世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撰成《西游记(平话)》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是丘麾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9.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末和元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真人)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是丘麾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祖稿即《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发现《西游记》有不止一首诗词出自元代全真教诗词集《鸣鹤余音》,故对后者与《西》书创作的关系应予注意。从《余音》内容看,它是元代全真人士把自己的教义“嫁接”到“唐僧取经”故事框架上的诗词工具书之一,构成了《西》书创作的一个美学背景。以此为基本前提考虑,由于元代著名文人虞集“学道”诗词是《余音》重点收录对象且虞也曾为它写序,也由于虞集与全真道士的密切关系和对后者遭遇焚经厄运的同情,更由于序文所涉及人物在《余音》中可寻端倪以及时限合理等原因,虞撰全真教《西游记》稿本之序,虽所持“丘处机作者说”不可信,但它对全真教《西游记》书稿创作主旨的揭示应当可信。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明代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儒释道三教共同影响着云南社会,高道刘渊然及其弟子在云南传道,使云南道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明代是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道纪司、道会司等道教管理机构在云南各地设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所见云南道教的实况,明代丽江纳西人木氏土司尊崇道教,由此勾勒出多元文化背景下云南道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学摄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具有文学性的优秀作品。文章从形象刻画、景物描写、故事情节几个方面来分析其浪漫主义特色,并探索形成的原因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攀龙是明末清初王学修正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对王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批驳、修正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反对空谈“良知”,主张“学必由格物而入”;驳斥“无善无恶”说,重申性善论;反对轻视修养功夫的倾向,主张“悟”、“修”并重;批驳“三教合一”论,严辨儒、佛之异。高攀龙试图通过以上措施,重建儒家的道德精神。不过,他对王学的批驳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4.
明杂剧中降魔剧为数不少,降魔剧以形形色色的神、魔为主人公,他们分别是善与恶、是与非的化身。降魔剧的主旨在于劝善惩恶,以道济世,此类作品的出现,与三教合一的社会背景以及道教的世俗化和民间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的全真道在金、元时期曾经兴盛一时,至明代开始走向衰落。然而,明中叶嘉靖时期以来,因皇帝的崇尚,道教地位又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民间,很多高道开宗立派,为道教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真道支派的崂山道教,也一度中兴,不仅在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龙门三大派的创立,即是其兴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土生土长的福州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福州山多水秀的优越地形的自然条件,早在秦汉时就有方士活动;及至东汉末三国孙吴时,又有道士活动踪迹,同时他们就在方山(福州五虎山,又称虎头山)建有自己活动场所洞元观。此后逐渐发展、繁荣。至宋代趋于鼎盛,明、清、民国时期日益衰微。由此可以看出福州道教文化的特点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海南道教的兴起与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道教最早出现于唐代,勃兴于宋元时期。宋元两代,海南州县普设道观,出现一批知名道人和道教名山胜境。明清两代,海南道教逐趋民间化,县以下观堂祠庙增多,民间授道,山尖道旁修筑风水宝塔,民间盛行多神崇拜。近代以降,海南道教世俗化,几于无处无之,并传人少数民族地区。宋代海南信奉神霄派和金丹派南宗,元代以后主要崇奉正一道。  相似文献   

18.
固原地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为道教在固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崆峒山早期道教是固原道教文化生成的源头;朝那湫,是固原秦汉时期道教文化发展的渊薮;考古发掘再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固原道教文化的状况;元代固原道教在兴盛的同时融进了神秘色彩;明代道教文化是固原历史上宗教最为兴盛的时期;清代后期,由于战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道教文化建筑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民间仍很活跃;民国初期,固原道教文化保持了清代以来的状态;1920年海原大地震,给固原的道教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道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世俗化和商业化。文章以道教新特点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为考察对象,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其间的关系尤其是道教之对小说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道教在彝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约于东汉末期传入彝族地区,唐代因南诏王室的倡导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在彝区普遍流传,并融入到彝族社会中,对彝族政治、民间文学、民俗学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