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万岩  张一帆 《科研管理》2021,42(8):192-20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了国内学术界对国家治理及国家建设问题的研究热情。由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问题是近30年才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的议题,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成熟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别以1998—2017年间CSSCI和SSCI作为中文文献、英文文献的数据来源,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根据布拉德佛定律(Bradford′s law)、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和文本分析,我们发现:(1)“国家治理”研究在国内尚在初始阶段,在国外虽然起步较早且仍在平稳发展,但均未达到一个完全成熟的研究领域。(2)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依法治国、协商民主等方面,其研究重点深受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影响,研究热点随着政策改变较为明显。国外的治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欧盟、民主、责任、监管、政策、政府、全球治理等方面,且长期以来无明显的较大的变化,但近些年来“中国(China)”成了国外治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空前繁荣的网络社会,释放了社会交互中蕴含的巨大生产力。同时,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电信诈骗、隐私泄漏、网络公害、算法歧视等问题,对社会秩序与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寻找网络社会治理途径,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文章首先在用户身份治理、网络行为治理和算法治理3个典型场景下分析网络社会中遇到的新问题,及其对经济、社会与安全造成的风险,并对问题治理中所遇到的关键挑战进行剖析,进而从芯片、系统和算法3个层面提出网络社会现代治理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慧城市的建设等面临种种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往往都是十分困难、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新的理念和方法——顶层设计和BCM(业务持续管理)。从顶层设计和业务持续管理的基础——复杂性研究说起,介绍了两者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并对于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与之相匹配的理论和技术。为满足这一需求,本文提出一个交叉学科的新研究领域——“计算治理”。“计算治理”是针对数字社会中“信息—物理—社会”强耦合的关键特征,融合复杂性科学、控制论、社会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系统深入地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与逻辑基础,构建数字时代社会治理体系,设计稳健和灵活相兼顾的治理机制;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法工具,研发数字时代社会问题感知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社会治理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5.
国家统计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技术为变革统计生产方式、提高统计生产力、重塑统计生产关系提供了源源动力,成为推进统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总结了数字技术赋能政府统计的国际经验,国家统计法制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及数字技术在促进统计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家统计现代化建设存在的主要挑战。从实施国家统计现代化工程、实现统计数据全流程数字化、突破统计数据收集分析关键技术、提高统计安全发展能力、推进全社会统计审计工作和培养具有数字技术技能的统计人才6个方面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国家统计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本质性维度,这是由人类实践的公共性本质决定的。作为公共性的集中体现,公共精神不仅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而且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公共性平衡,必须以公共价值为导向,惟其如此,才能建构良序的公共政治空间。重塑公共精神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性选择,也是化解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出路,这要求我们以公共理念为基础,以法治思维为保障,以制度意识为关键,以公平正义为旨归。  相似文献   

7.
愈加庞杂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治理迫切需要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支撑,国家创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国家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选择。本文从创新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背景与研究背景出发,从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性与透明性、精准性、效率、应对与风险防控能力5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大数据如何影响国家创新治理,同时从科技发展监测、预见和战略制定、项目与计划管理、活动行为刻画、政策演化和效果跟踪5个方面描述了大数据在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中的应用情景。最后,就充分发挥利用大数据在创新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创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相应建议:转变政府创新治理的理念和治理模式、建立多层次创新监测数据整合平台、打通部门间的多层级创新信息孤岛、推行和实施科技创新信息的公开化、建立完善的创新数据管理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本文为进一步认识大数据在创新引领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型基础设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定了总体远景规划,其中新型基础设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如何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科学地协调科技、产业、国家治理和国际战略等多种要素,从而激发出系统性、可持续的创新与发展效能是抓住当前新科技革命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关键。文章以新型基础设施涉及的若干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判断为起点,研究了新型基础设施在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科技、产业与战略的协调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数据要素治理是数字时代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通过强化数据要素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能够加快建立数据驱动国家治理的新模式,推动国家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欧美等国不断加强数据要素治理的顶层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应用、协同治理机制和全球治理合作,有效提高了数据要素治理水平,为我国提供了经验借鉴。不过,受数据要素的虚拟性、涉及主体较多、泄露风险较大、技术支撑水平要求较高等特点的影响,目前我国数据要素治理仍面临着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伦理治理机制不完善、人才和技术基础较薄弱等挑战,无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以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新时代迫切需要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和应用场景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树立兼顾公平、效率与安全多方位发展的治理观念,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强化科学、技术与制度多维协同驱动的治理思路,完善人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以提高我国数据要素治理水平,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吴爱民 《科技风》2015,(5):269-270
从"管理"到"治理"的突破,改革背景下"国家治理"的内涵,新阶段"国家治理"的实现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厘清的几个问题。新阶段"国家治理"实现的途径是什么?只有有效地让执政党融入社会去实现党的科学领导,切实打造阳光政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规范行政执法,实现社会治理的内在协调。  相似文献   

11.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时代,开发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将人类基因、指纹、虹膜、面部轮廓等生物特征扫描存储到电子设备,以便精准识别身份,推进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保障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这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但目前国内尚未有针对美国国家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与治理体系的研究。基于美国由国务院主导,国土安全部、国防部和司法部等多部门联合,协同市场化力量共建的国家生物识别体系,批判性分析了美国国家生物识别体系建设与生物安全治理的特征、挑战以及对中国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启示。为中国推进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本次会议体现了新形势下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深远考虑和科学谋划。公安院校学生工作既是公安院校治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立德树人、为警育才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该文以公安院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改革为视角,梳理当前警务化管理背景下学生工作的短板与不足,分析了内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本次会议体现了新形势下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深远考虑和科学谋划。公安院校学生工作既是公安院校治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立德树人、为警育才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该文以公安院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改革为视角,梳理当前警务化管理背景下学生工作的短板与不足,分析了内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人》2023,(6):78-79
<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聚焦青年人才发展,不断提升首都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实施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成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战略主动的重要抓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优化国家治理组织系统结构、提升并完善国家治理者的素质和方法方式,加快赋能国家治理高效化、科学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现阶段我国国家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仍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面向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发展亟需场景扩展和人才供给,同时数字技术的负面效应对国家治理提出新要求。文章基于当前我国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提出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议,加快助力我国达到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6.
王名 《学会》2014,(4):20-23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国现阶段,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在于推进政社分开,重点在于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让社会组织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各级党政部门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并通过各种方式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  相似文献   

17.
新一代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城市转型与发展的进程,也为智慧城市治理提出新的模式和范本。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对智慧城市进行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该研究基于智慧城市治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立足数字技术变革治理体系这一视角,分别对智慧城市治理效应和治理过程进行分析。首先,研究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重要的治理手段,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DID)来检验智慧城市的治理效应是否存在。在效应检验的基础上,研究构建包含173份中央政策文本的智慧城市治理政策文本库,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法,围绕治理行为者和治理行为变迁来分析刻画治理过程。通过研究发现,智慧城市的正向治理效应显著存在,“强治理”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智慧城市治理过程是一个三阶段的动态演化过程,治理行为者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和协同性趋势,尤其是从治理结构看,三阶段的共现网络分别呈现出行政指令式、独立离散式和多元均衡式的特征。从治理协同性看,协作广度和协作深度均呈现“U”型特征;治理行为整体凸显“服务平台”和“参与者网络”的核心内涵,变迁过程呈现倒“...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需要社会组织能力的有效发挥,这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社会组织能力现状如何?该文利用问卷调查对社会组织能力现状进行分析,调查302个社会组织,回收有效问卷174份。调查发现社会组织能力呈现出赤字状况,主要表现为内部治理困境、经费汲取能力不足、社会组织公信力不高。社会组织能力赤字的形成,既有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的原因,同时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缺位也难辞其咎。借此从社会组织和政府两个方面提出了破解社会组织能力赤字的对策,以期提高社会组织能力,激发其活力,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27)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化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近年来,云浮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大数据产业,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文章从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结合云浮社会治理现状与机遇,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下实现云浮数字化社会治理提升路径,实现云浮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0.
健全国家公园治理体系,是中国高质量建设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多年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和候选区调研,剖析了当前中国国家公园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逻辑下,借鉴国际上区域性、流域性公共物品和国家公园善治经验,提出建立统筹决策机制、管理执行机制、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四位一体”的中国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中国国家公园治理体系改革的5项建议:(1)建立统筹决策机制,破解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统筹协调难题;(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国家公园政府治理体系;(3)健全多方全过程参与国家公园治理的制度体系,促进共建共治共享;(4)健全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5)拓宽国家公园空间治理范围,建立和谐共赢的园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