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在中国,“他传”是十分古老的一种文类。现代他传文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840—1919)、发端阶段(1919—1929)、繁荣阶段(1929—1937)、分化阶段(1937—1949)。鉴于“分化阶段”(1937-1949)在中国现代他传文发展历程之中所处的重要位置,从中国现代他传文分化之基本背景、书写之基本概况、创作之基本特征这三个层面,对1937年至1949年之间中国现代他传文发展之基本情况,予以概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传,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文体,多记述那些较有影响或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有他传,如《张衡传》;也有自传,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通过传文,人们能很好地了解传主。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关于李白的传文(节选),了解“诗仙”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3.
1930年代,林语堂在小品文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实践中标举“个人笔调”,一时间颇有影响。然而,“个人笔调”并非如林语堂自己所说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文本策略。他通过将“个人笔调”从具体的内容和对象中剥离出来,成为纯粹形式层面上的“笔调”,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无所不在的而且也是抽象的创作主体(“个人”)得以被建构起来。这个空洞和高度抽象化的创作主体,因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也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的个人历程和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探讨郁达夫前期美学思想的总体倾向和主要特色。首先在他那较为复杂的创作中,占其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浪漫主义的美学倾向──“自白的”叙事文学和现代主义的部分影响。其次是,他的创作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赤裸裸的内心自我解剖──“表现论”(感情的自然流露,自叙传);伤感的病态内心生活──现代主义的感伤情调;忧郁情绪的自我发泄──“零余者”的悲苦遭遇、寂寞境地、孤独心灵及其灵与肉的冲突的大量描写。最后,阐述了郁达夫早期创作的社会意义及忧郁悲伤之美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周君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3):59-61,74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从最初的慷慨激昂、浮躁凌厉到之后迫成隐士,转而大谈与当时政治环境有所相左的“性灵说”,闲适笔调。这样大的转变,也是当时许多文坛人士笔伐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的重要原因。笔者试图结合林语堂的个人经历及其代表小说《京华烟云》(林语堂自译为《瞬息京华》)的创作,来体现他每个时期的创作,都是其张扬自由之“性灵”最真实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西晋皇甫谧是继刘向之后又一个大量创作杂传的作家,其杂传作品包括《高士传》、《逸士传》、《达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韦氏家传》。皇甫谧的杂传创作是小说式的,这不仅体现在其为传的旨趣与心态、选材态度与方式方面,更体现在其以杂传述志写心,而小说式的创作,使他的杂传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小说品格。  相似文献   

8.
苏轼推崇韩、欧散文,继承了他们的文论思想.但又有很大的独创性。他主张文道并重,其基本内容是“有道有艺”、“意为文之要”、“文以述志”。他肯定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他所谓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整个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道”要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条。所以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相似文献   

9.
林巧敏 《文教资料》2006,18(22):65-66
“性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个词语。自30年代起,林语堂对性灵文学的提倡是不遗余力的。但他所提倡的“性灵”是结合了中西方以及五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学观念而成的。本文试就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领域谈谈他的性灵文学观,这种文学观在小品文创作中的实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0.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两类基本范畴,就一般规律而言是对具体作家总的创作风格或一个流派的共同创作倾向普遍意义上的概括。欧阳修作为北宋坛的领袖人物,他主张章应“明道”致用,提倡朴素平易、切合实用的风。所作的散简明畅达、抒情委婉,在注意脉结构、句法特点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的散传创作很丰富,他的散传根据传主身份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记事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而他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史迁风神",这让他的散传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庄文敏 《山东教育科研》2014,(10):I0006-I0006
2009年得朋友推荐,获张培忠著、三联出版社出版的《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一书。通览全书后,有种扼腕的感动。在惊叹传主故事精彩纷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本书不仅复活了一个“文妖”与“先知”,更写出了传主宛如无字墓志铭般--“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的精神境界!站在现代建设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他学贯中西,文笔机智幽默,语言流畅自然,有“幽默大师”之称。他在《写作的艺术》《、做文与做人》等文章中谈到过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有一点便“是写作时要有自己而无圣贤”。林语堂主张一个人在写作时不要忘了自己,他提倡表现自我。他曾说“:怕在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情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中有一种鲜明的基督教文化情结。在芥川前期的创作中,他的基督教倾向就表现为:利用基督教题材去解说他的人生哲学;在后期表现为这样一个二元对立模式;一方面企业笃信基督教、求得精神解脱,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对其否定,走向彻底的绝望。芥川的这种倾向和他的生存环境、个人体验以及美学追求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石楠的传记文学创作曾经引起很大反响,其所再现的传主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石楠传记文学作品的成功在于作家个人的深度投入,其特点是他传中有着强烈的自传因素;但这一点也构成了石楠传记文学作品的局限性,自传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传的真实性和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是一个强调主体精神的作家,他认为学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并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和晚明的性灵说中为自己寻找理论依据。林语堂创作中所要表现的“自我”,是主体特有的精神表记,自始至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在艺术发现阶段,他突出了感悟的作用;在艺术构思阶段,他看到了情感对创作动机的激发和推动;在艺术表达阶段,他提倡行于当行之时,止于不得不止处,随意而作,不拘格套。林语堂站在浪漫主义立场上接受“表现主义”,强调“自我”,也是时代精神使然。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道家思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把传统的道家哲学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并揉之以社会时代现实和个人审美感悟.从而创造了“林语堂式”的道家哲学,显示了他独特的人格智慧与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主张为文要“清顺自然”,“平淡不流于鄙俗,典雅不涉于古僻”,反对一味掉书袋和食洋不化。对于林语堂的写作观以往研究者鲜有问津。该文从白话入文、言文一致和文白贯通三个方面,初步探讨林语堂中西合璧的写作观。  相似文献   

20.
孙应鳌的诗歌创作,其艺术特色或基本风格是儒雅纯正、深厚真切。这个特色或风格,主要从他一贯坚持正统的儒家诗教、以“理”入诗,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等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贯彻儒家诗教观念。在孙应鳌看来,儒家诗教最重要的一点是,诗的创作必须坚持“思无邪”的原则。他认为《诗经·关睢》一诗,“为修身齐家之诗”(《四书近语》卷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诗,这样的诗就可以“淑身心,理性情,察伦物”(《四书近语》卷五),达到诗教的目的。孙应鳌创作的诗均本于此,所以他的诗篇符合诗教要求,显得儒雅纯正,没有失之哀、淫,没有轻靡妖艳之词。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写了几首“雅颂”之诗,正是他贯彻诗教的具体表现。他为皇帝授课以后所写的《辟雍》诗十二首,就几乎同《诗经》中的“雅”、“颂”差不多,全是些歌颂升平、承欢颂德、述志抒怀的教化诗。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