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降水是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了解降水以及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减轻旱涝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根据湖南省22个站点1990-2012年共23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结合4个极端降水事件指数,对湖南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湖南省年平均降水量、极端降水量在23年间呈下降趋势;极端降水强度、极端降水比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和南部较多,北部平原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少,山区降水大于平原区;极端降水量呈现南北较多,中部较少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0—2019年江南地区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事件同步法、Louvain算法、SOM-k聚类等方法,分析了江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同步事件的空间特征及其与环流的关联.结果表明:(1)江南地区极端降水同步事件在中部区域关联范围较大,在事件传播中起主要作用,为从印度洋等地来的水汽传输提供了通道,边缘区域聚集性强,沿海区域的事件一般超前于内陆发生;(2)空间一致性高的站点除沿海型外,呈现纬向排列分布,可再分为南部型、中部型和北部型;(3)将区域性极端降水形成时的低层位势高度场划分为6类,可见近似存在偶极子结构,500 hPa位势高度在东亚大陆中高纬存在大振幅槽脊,江南地区一带低槽活动较为频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平均值偏西偏南,使得东亚夏季风减弱,气流辐合稳定在研究区内,形成区域性极端降水.  相似文献   

3.
关中盆地东部北刘剖面全新世大暖期气候高分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渭南北刘村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粒度、磁化率、碳酸钙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的高分辨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较好地记录了全新世大暖期几次气候恶化事件,表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并不是一直稳定的,而存在着气候的波动,6000~5000aB.P.的气候干旱事件在该剖面有明显的反映,说明了该气候恶化事件普遍存在于关中盆地地区并且将大暖期分成了两个阶段,即大暖期早期暖湿阶段和大暖期晚期暖湿阶段.运用磁化率和碳酸钙淀积深度尝试着推算出了大暖期早晚阶段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表明大暖期早期阶要比晚期阶温暖湿润的多.同时,粗度与磁化率指标显示在大暖期早晚温湿阶段还存在着次一级的气候恶化事件,如干旱、尘暴等.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其气候湿润,地势多变,是中国五大的粮食产业基地之一。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法对逐日降水量进行处理发现,50年间盆地夏季期间极端干旱频次呈上涨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局部向整体蔓延的势态;而极端洪涝发生频次基本保持不变,分布基本覆盖整个盆地地区,但是近些年发生强度大幅增加,盆地东部洪涝存在明显20年周期。  相似文献   

5.
高温极端天气是武陵山片区夏季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文章采用1951~2000年武陵山片区中18个观测站的气象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夏季高温天气的变化规律,运用信息扩散技术计算出了武陵山片区夏季高温天气风险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951~2000年期间武陵山片区夏季高温日数随时间呈现减少趋势,高温日数高值区主要位于湖北巴东,湖南沅陵、芷江一带,武冈、邵阳一带等河流平原低海拔地区,这些区域发生第二、三等级的高温极端天气的风险概率更大,是武陵山片区高温气象灾害的重点预防区域.这对武陵山片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防灾减灾及生态建设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秦岭山地39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近50年来的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秦岭山地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岭山地近50年来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变化的倾向率是-8.6mm/10a,但近15年来降水量呈递增趋势:在空间上,秦岭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逐渐减少,秦岭山地除商南降水量呈略微上升趋势外,其余地区的降水呈略微下降趋势,秦岭山地各代际800mm等降水量线发生明显移动,与标准时期相比,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北移0.02°、0.48°,其余年代略有南移。在0.18°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基于1961—2015年贵州省中西部逐日气温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空间插值法和小波分析法等研究了贵州省中西部地区初、终霜及霜期的时空演变。研究表明:贵州省中西部地区霜的变化大致呈初霜延迟、终霜提前、霜期缩短趋势。各站点初、终霜及霜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性,各站点初霜日期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变化均呈正相关,终霜日期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变化均呈负相关,霜期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变化均呈负相关,且部分地区相关性显著。初霜变化时间尺度存在周期震荡中心为28a,终霜变化无明显震荡周期,霜期变化时间周期震荡中心为13a。  相似文献   

8.
统计1970—2009年南阳市气象站降水数据,分析了近40年南阳市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降水类型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近40年南阳市的月均降水量呈单峰变化趋势,7月份月均降水量最大,占年均降水量的25%.(2)近40年来,南阳市年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其年均值为765.2 mm,以24.9 mm/10a的速度增加.(3)近40年南阳市雨季年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其年均降水量为556.1 mm,占年均总降水量的72.9%;雨季和旱季年降水距平百分率波动不大,降水量年际间较稳定.(4)2000—2009年南阳市大雨、暴雨和大暴雨事件发生的次数分别占近40年来其总发生次数的22.2%、34.9%和33.3%,自2000年以后,南阳市大雨次数逐渐减少,而暴雨、大暴雨次数逐渐增加,增加了年降水量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Mann-Kendall法的酒泉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酒泉市所属6个站点1959-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酒泉市的气温突变明显,而降水突变不明显.近50年来,酒泉市年平均气温和各个季节的平均气温呈显著变暖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在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突变,酒泉市东部的突变年份早于西部的突变年份;酒泉市年降水量呈微弱增长趋势,酒泉市东部的增长幅度略小于西部.这表明气候突变在酒泉市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体现,突变时间不同步.  相似文献   

10.
基于岷江流域近52年(1961-2012)的径流与气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变换、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岷江流域径流、气温、降水等主要水文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2年来岷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年均降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气温以0.15℃/10 a的速率增加,年均降水量以20.18 mm/10 a的速率减少,区域气候的暖干化趋势明显.(2)岷江流域多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0.38×108m3/10 a,流域径流量在1968年左右出现减少突变,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径流量增加,1993年左右又发生一次减少突变,径流显著减少.(3)通过对年径流量序列进行Morlet小波转换分析发现,岷江流域径流量主要存在69 a的年际周期、17 a和28 a的年代际周期,径流量总体特征是向干枯化趋势发展.(4)通过年径流量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发现,区域降水量是影响岷江流域径流减少的主导因子,在该流域降水量减小的背景下,气温升高进一步加剧了流域径流量的减小;流域径流对暖干气候的响应表现为径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南充气象站1951年至2005年的逐日地面气候资料,分别统计整理出南充1951~2005年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高温天气(日最高温度≥35℃)日数、低温天气(日最低温度≤0℃)日数、降水量、雨日和最大日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应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R/S分析、灾变灰预测等方法对南充极端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预测了未来南充极端气候变化的情形。研究表明:南充极端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多尺度振荡特征,并且振荡分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极端温度气候的变化特征具有地域特殊性,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不一致。极端高温在年际尺度上均表现为降温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季节内尤其以夏秋季差异明显。极端低温在年际尺度上表现为有升有降,但幅度都不大。季节内以冬季变化有所差异。极端降水气候的变化特征受地形和环流特征影响,总体表现越发的不稳定。夏季降水量变化特征较之其它季节极不稳定,而雨日变化除冬季外,其余季节呈一致的减少趋势。汛期雨日骤减,而降水量则成波动上升的趋势。这将增加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给嘉陵江流域的防汛工作增加难度。年最大日降水量在近年来呈现出密集峰值区,这是强降水事件的先兆信号。未来年极端最低气温将继续上升,"暖冬"事件可能增多。汛期降水量将会增加,由于雨日持续减少,汛期降水将多以"强降水事件"出现,加重汛期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的有效落实,也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以四川省183个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在构建县域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ESDA等方法,对2009、2016、2020年四川省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缩小,空间集聚态势减弱.(2)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差异主导着全省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走向;川南地区和川东北地区内部均衡性较高,发展均质性凸显.(3)遂宁、泸州等四市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最多,排名上升明显.(4)县域差异悬殊呈减弱趋势,高质量发展县域布局由单核向多核演化,“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成效明显.(5)扩散型县域逐步形成了以成都、德阳、绵阳为中心的集聚区,呈“倒斜山”字形结构;极化型县域数量呈增加态势,零散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外围;沉陷型县域多布局在扩散型县域周边地带;传染型县域在范围、数量、程度上时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3.
选取190个样本园区,基于GIS平台,采用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_i~*等方法,对唐山休闲农业园区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全市以农事体验类园区数量最多,乡村文化类和特色村镇类园区数量较少;园区总体呈集群分布模式,且中部城区聚集程度最高,滨海地区次之,北部山区最低,其中农事体验类和休闲观光类呈集群分布模式,其他呈随机型分布模式;全市园区呈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和冷点区分布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唐山市休闲农业现处于聚集发展的初级阶段,仍有发展的潜力与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在雅砻江下游对强降水的预报能力,并找出表现最优的参数化方案组合。创新点:首次针对雅砻江流域检验 WRF模式对强降水的预报能力,并加入了计算时间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方法:通过三场强降水事件,利用七种常用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Kessler,Linet al.(Lin),Single- Moment 3-class (WSM3),Single-Moment 5-class (WSM5),Ferrier,Single-Moment 6-class (WSM6),和 New Thompson et al.(NTH))和3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Kain-Fritsch (KF), Betts-Miller-Janjic (BMJ)和Grell-Devenyi (GD))的组合,对WRF模式在雅砻江下游的降水预报能力进行检验。为了评价 WRF 模式的预报能力,引入探测率(POD),空报率(FAR),BIAS和公平预报评分(ETS),对比不同方案组合的降水空间分布和站点预报的有效性。同时,均方根误差(RMSE)等指标被用来评价面雨量预报的精确性。除常规评价外,还将计算时间作为方案评价的重要参考,在满足精度需求的前提下优先选择计算效率高的方案组合。结论:1. WRF模式能够适用于雅砻江下游强降水预报;2. WSM3以及GD参数化方案组合的表现最为有效和稳定。  相似文献   

15.
泉州主要的农业气候灾害有春旱、夏旱、秋冬旱、高温、倒春寒、五月寒6类.地形地势及环境的差异使这6种气候灾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受旱较西北内陆地区严重;高温区主要为安溪、南安、永春;倒春寒主要发生在惠安、德化、晋江;五月寒主要发生在德化.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的职业社工人才需要高校培养,高等院校的发展状况会影响社工职业化教育水平以及职业社工人才培养质量.1988以来,我国社工专业高等教育历经20余年重建发展,参与社工专业教育的院校发展迅速,但结构的非均衡性十分突出:(1)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之比是1:9.(2)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之比是3:17.(3)三成高校有专业基础,七成高校无专业基础.(4)院校地域呈"三梯级"状分布:华东是社工高等教育最发达地区,成为第一梯级;其次是华北、华中和西南,成为第二梯级;再次是西北、东北、华南和东南,成为第三梯级.(5)各类高校分层发展:政法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发展最早,工科和师范类院校发展最快.因此,改善院校非均衡结构,成为推进社工职业化教育良性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32年来洞庭湖流域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32年来洞庭湖流域30个气象站点1982—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1982—2013年,洞庭湖流域内年平均气温变化在15.6~17.7℃之间,年均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以0.38℃/10年;年降水量在975.2~1 833.6 mm之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9 mm/10年。(2)空间上,整个流域气温上升,增温幅度较大的地区是流域东北部,有五峰(0.98℃/10年)和长沙(0.7℃/10年)两个极值中心,其他区域增温幅度较小;流域内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呈递减趋势,递减幅度较大的区域是流域北部和东部,而桑植、吉首、沅江和道县等部分地区降水量呈递增趋势。(3)气温呈上升-下降趋势,1998年为气温突变年份;降水量呈递减-上升-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点出现在1993和2009年。(4)洞庭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存在6年的强显著周期,还有14年和23年尺度的变化周期;年降水量存在3年的强显著周期,6年和16年尺度的变化周期。近32年来,洞庭湖流域总体气候呈现明显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关中地区古代墓葬数量众多,依据葬者的身份,可分为帝王陵与陪葬墓,历代将相名人墓葬等类型。关中古代帝王陵的营造形式有"封土为陵"和"因山为陵"两种,按建陵时间跨度分为华夏始祖陵寝、先秦王公陵、统一王朝帝陵和分裂割据政权王陵等类型,其地理分布具有片状、带状分布及点状散布等特点;陪葬墓主要依附帝王陵在特定区域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历代将相名人墓葬以散点状分布为主。影响关中古代陵墓选址及其空间分布的因素:一是都城区位,二是风水观念、追求皇权威严和博大气势;三是墓主人籍贯;四是历史事件发生地与名人生前活动地。对关中地区绚烂丰富的古代陵寝文化与帝陵遗产资源,应该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研究,以便发挥其"古为今用"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