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合     
融合在2014年成为了一种现实,也是时尚。互联网与打车的融合,互联网与阅读的融合,互联网与购物更紧密的融合,"互联"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融合的形态。在文化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称"孔子思想裨益当代治国理政""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继承了礼乐传统,并且教育弟子。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本文考察了孔子“在齐闻韶”与三者的关系,认为闻习韶乐与孔子的文化认同思想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跻身国家战略的层面,势将在汹涌而来的移动互联大潮中开花结果.那么,什么是“互联网+”?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说,“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涵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涵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竭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旨术”便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能有效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成功地将两者融合的一种翻译策略.启蒙思想家严复借此法宣传了济世救国的政治愿望.将严复“达旨术”放在晚清意译风尚盛行的背景下阐述,有利于准确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6.
夫子庙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坐落在景色旖旎的秦淮风光带中心.学校于1907年就夫子庙大成殿学宫而建,校园古朴清幽,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学校.千秋孔子,百年“夫小”.学校在传统与现代的坚守、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充盈着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探索之路. 走进夫子庙小学,大家都会感受到浓浓的孔子文化.夫子庙小学一直致力于建构以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并以此形成了学校文化的品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已经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接受、传播、研究等传统内容进行了深度改变.它增加了音乐的开放性、广泛性、、及时性、共享性与可欣赏等新特征,因其低成本实现音乐传播的平等互动与大众化.但是,“互联网+音乐”的商业性和大众化特征极大地冲击了音乐文化,也带来了“文化种族主义”.“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必须坚持其音乐本质,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这个最可坚守的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并掌握“互联网+音乐”的话语权,才能重建音乐世界的精神,建构“互联网+音乐”自己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文昌文化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文昌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所产生的淳化世风,净化人心的思想结晶,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佛、道的精华,但又独立于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其主要内容为劝善、劝孝、劝学、劝养生等,主要传播方式为洞经音乐。文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代替的民间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世俗精神关怀的层面。  相似文献   

9.
孕育孔子学说的鲁国与晋国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导致主张“礼治”的孔子对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叛逆性格指责颇多,表现出二者尖锐的冲突性。集中论述孔子“礼治”思想与晋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来龙去脉,从中可以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  相似文献   

10.
东夷文化主要指远古时期生活在海岱地区的东夷族人所创造的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文明的区域性文化。随着夏、商王朝的出现,东夷文化日渐与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碰撞、融合、转化.春秋时期的齐、鲁文化便是经历了这种碰撞、融合后出现的两个文化主体。而孔子就出生、成长于这一区域,必定会受到这一区域文化的影响。东夷文化对孔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间接两种形式,孔子对待东夷文化的态度也有反对与赞赏两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色彩观中,“五色”观是极具特色的,并且与传统阴阳“五行”观念融为一体,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而言,“五色”观不但是一种民族色彩应用的典范,对其传承、发展和融合更是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基本形成了中国人文取向的文化心理构造。但最具渗透力的,则是孔子以自己的生存形态和生命追求为世世代代的中国文化人标示出了一种相当稳固的人格结构。孔子文化心理结构从基本形态上看是“学”与“诲”交融的文化品格、“君子人格”以及超越自我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3.
论孔子的天命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化解释权下移的年代,孔子的天命观虽主要得力于周文化,但它对夏、商文化以及老子学说均有新吸取,从而显示出多层面的文化追求特征。孔子天命观的构成可分为“天”和“命”两个层面,其“天”主要有两个意象,一是指自然规律;一是讲“天”的意志性。与“天”对应,孔子讲“命”也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表示生命和寿命,与自然之“天”相对应,一是表示命运,其内涵与有意志的天联系在一起。进而言之,孔子的天命观虽受宗教神学的制约,但包含着非天命的文化因子。与天命观联系在一起的是,孔子给人的定位。在天与人的对应关系中,孔子认为人事比敬天更为重要,进而希望在“天”和“人”之间寻找出一种新型的天人关系,即这种天人关系既不否定天的意志性,又能肯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强调人事到倡导仁学,孔子以宗教神学为支撑点的天命观受到了一定的动摇。  相似文献   

14.
“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由礼仪文化的心理积淀,经由孔子理性地观照而提升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四畏”说;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内涵,使之由“爱人”之学变成了“爱人”与“畏人”相结合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据此回答 1~3题。1.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能被汉武帝采纳 ,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A .孔子的思想  B .荀子的思想C .韩非子的思想 D .墨子的思想2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 ,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 ,其目的是A .改变孔子儒学先师的形象B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孔子C .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D .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3.新文化运动中 ,批孔实际上针对的是A .儒家思想文化  B .孔子思想学说C .儒家传统道德  D .封建…  相似文献   

16.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高校要根据新文科特性,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互联网+”实现教学方式变革,推进科技教学互融赋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实践传统文化研习方式的创新,构建新文科高质量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7.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说“和为贵”,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一种“和谐”观。我罔政府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和谐”观,分析了当下中国的形势和任务,2005年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突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8.
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分别夷夏观点的始作俑者.分别夷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潜在、持续而稳定的前定认知结构,形成民族文化心理面对异质文化的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心态,强调“诸夏”文化对于夷狄文化的优越感,强化对异质文化的蔑视、拒斥.由于这一传统观念的制约,佛教自进入中国后,不得不一步步向儒家文化趋同,天主教拒绝中国化的态度决定了它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阐述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易》“损”“益”二卦的理念,将其应用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阐释实践中,提出“损益”的阐释思想;分析孔子“损益”观的阐释实践,一方面,“减损”西周将礼主要用作社会规约的制度要求,提出要重视礼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益补”“礼”的意义内涵为“仁”,并从孝悌、治心与理想人格三个方面对“仁”的概念进行系统阐发;认为孔子“损益”的阐释思想及阐释实践,不仅丰富了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意义内涵,而且为后世儒学经典阐释提供了核心论域和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20.
马飞 《学周刊C版》2020,(2):154-15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和教育资源,但其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这种需求,从融合平台构建、多方合作、资源建设与教育方式和模式变革四个方面提出开展"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