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在中国宪法的发展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一种释宪主义的发展观,主张采用微观的、渐进的宪法解释模式来弥补宪法条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但是,从对宪法的实质意义上的分类以及对中国宪法的现实定位来看,现行宪法还不具有进行宪法解释的充足条件,因而单纯的宪法解释的发展进路对于中国的宪政建设来说可能意义甚微。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旨主义理论是以宪法文本中的作者意图为根据的解释理论,并不同于非原旨主义者所理解的意图主义和解释主义.这一理论在完政价值上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增强人们对宪法文本的法律信仰;并且这一理论以潜在的主权理论作为政治哲学上的理论依据,有利于反驳非原旨主义者的批评,可以消解美国宪法解释中的"麦迪逊困境".原旨主义理论通过区分宪法解释和宪法阐释,明确了宪法解释的边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完法解释的去政治化,维护宪法解释的司法属性,为处理释宪和修宪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宪法解释的概念、意义、模式进行阐述后,分析我国宪法解释的现状,指明存在的问题,并再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使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运作的宪法运行制度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实现其最高法律效力地位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现行的宪法解释制度中存在的诸多缺陷,本文拟对宪法解释的功能、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现状及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宪法解释自宪法产生之日起就与宪法相伴而生,并且历来受到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宪法解释制度尚未能完全建立起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认识到宪法解释的价值所在。为此,充分认识宪法解释的价值,激活宪法解释的运作制度,乃是中国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保障是全体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宪法精神与具体法规、政策之间的断裂。表现在我们比较重视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因此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权不断得到完善,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不足,使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权严重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社会保障政策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能与宪法原则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7.
1982年宪法以前的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案例之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理论界通常认为我国没有宪法解释案例,也无违宪审查的实践。1982年宪法以前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的案例表明,宪法的实施,不可避免地需要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制度。而已有的案例以经验事实表明,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制度具有被动性、非授权性、先例性、非制度性、随机性与客观性。研究和分析这些案例包含的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原理,对于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制度,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宪法权威是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在国家和社会日常运行中,是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简而言之就是要体现宪法的至上性和权威性.但在我国,树立宪法权威主要应当完善宪法自身的不足,健全宪法保障与诉讼制度和提高全民的宪法权威意识.  相似文献   

9.
宪法解释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大量事实证明,法律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执行;制度不在于有无,根本在于实施,有宪法不等于宪政,建立宪政国家的关键在于宪法实施。而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的必经过程,要实施宪法就必须先解释宪法,在此笔者通过对我国宪法解释进行初步探讨,以寻找我国的宪法解释之道。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确立宪法至上的法治秩序,要求必须在程序、内容、精神方面合乎现行宪法的规定;同时,必要的、合宪的修宪能够促进国家根本制度的完善,预防“良性违宪”,促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但我们要防止宪法的频繁变革以确保宪法的稳定性、权威至上性  相似文献   

11.
宪法有解释的必要性,并且可以被解释。国外比较典型的宪法解释模式为英美法系国家开创的宪法解释制度与大陆法系国家开创的宪法解释制度,并且各具特点。我国目前的宪法解释存在着种种不足,必须结合现实的国情,建立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解释主体的宪法解释制度,并使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鉴于宪法解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应当重视对其特征的研究。宪法解释的特征主要包括围绕宪法规范、由专门机构或法官操作、涉及重大利害博弈以及追求宪法原意等方面。这些静态的特征对宪法解释的具体动态运行有着重要影响,在运用文义解释、历史解释等方法时,需要注意与以上特征向对照。  相似文献   

13.
宪法监督制度是保证宪法得以充分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目前宪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认为 ,改革我国宪法监督制度 ,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更要立足中国国情。目前 ,宜设立一个专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来从事宪法监督工作 ,以保证宪法监督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宪法的适应性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宪法的稳定性是维系宪法生命的必要条件。然而,宪法的稳定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变迁问题,而是一个包含丰富内涵的宪法问题。从实质上看,宪法稳定涉及宪法功能的持续性发挥以及一系列保障性的制度条件,特别是对社会变化的吸取能力。从形式上看,它涉及宪法适应社会的方式和机制问题。任何国家的宪法要有效地发挥组织国家、引导社会、规范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宪法的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宪法解释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宪法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如此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只有从民主、法治与宪政关系的高度入手,才能抓住分析和解决宪法解释问题上相关分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文本分析方法是宪法解释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宪法文本分析,是指以对宪法条文的文字和词组为基础,结合宪法条文的上下文,对宪法条文的字义作极其狭隘的、准确的解释。本文从宪法文本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宪法文本的价值、如何进行宪法文本分析三个方面作了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宪法学可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层次上独立地展开,宪法科学以实然宪法的应用为中心,宪法哲学以宪法的应然为中心。我国传统宪法学含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不仅影响了宪法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妨碍了宪法哲学的产生。我国宪法学的未来走向是要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个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一方面推进宪法科学的实证化,一方面提高宪法学的哲学品位。  相似文献   

18.
宪政意识是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宪政建构的前提在于宪政意识.宪政运行的源泉在于宪政意识.宪政保障的关键在于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