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郑扣莲 《语文天地》2012,(12):79-80
如何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教学呢?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说易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比较法是鉴赏教学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直观性和启发性的教法。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为例,谈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清楚的认识到:有效的前提是学生能至始至终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下来,总有一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堂之外,他们的思维飞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根本没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效从何谈起?只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正真实施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3.
唐诗宋词是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它往往有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是诗人独特情感的表达。鉴赏诗词通常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步骤,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节课就沿着这样的思路,带学生走进东坡词。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阅读课文如同解牛,那么教师就应该是庖丁。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伶官传序》,头绪复杂,史实众多,在一节课里处理难度很大,必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翻阅《疱丁解牛》,目光扫过其中的语句:"依乎天理,批大窽,导大卻,因其固然……"我的心忽然一动,我不也应该找准一个进刀的窽卻,才能在复杂的"牛体"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吗?一丝灵感的火花从我心头闪过……踏着铃声,我走进课堂。我在《疱丁解牛》的标题下写了几个年代:公元908年、912年、926年。  相似文献   

5.
师:同学们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 (板书:《阿房宫赋》杜牧 )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 )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 (《古赋辨体》 )   (清朝 )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 …  相似文献   

6.
去年,听过一节课《我是一条小河》。这是一节在“全国语文教学艺术课堂观摩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课,也是颇有争议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上,教师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7.
施群辉 《考试周刊》2011,(14):203-204
提高《基础会计》教学质量,有赖于快乐教学的实施。本文分析了什么是快乐教学,对如何让"快乐教学"走进《基础会计》课堂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有一节语文课,我捧着一堆讲义,走进教室。这节课的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我预备讲三张讲义,大概有十多个诗歌鉴赏的题目。可是,在讲到第二个题目时,我遭遇上了唐代诗人杜苟鹤的《山中寡妇》一诗。尽管在备课时已经接触了这首诗,并已经把题目、答案和解题的要点都思考了一下,但在课堂上再一次向学生讲述这首诗时,我还是感到灵魂被深深地撞击而不能自已。这首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是非常主要的一方面内容,有效地鉴赏古诗词,不仅可以让我们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还能从诗词中学习诗人为人处世的方法。本文以《己亥杂诗》为例,具体分析古诗词阅读鉴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比较鉴赏法一般来说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鉴赏方法,既可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相关作品的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突出教学重点。下面以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两首元宵词为例,在诵读指导和内容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赏,加深学生对词人以及词作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1.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数学教学由于其简洁、千练的线型教学特征,其有效性更值得大家关注。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呢?最近聆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同一节课《笔算乘法》,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2.
徐松先生的《新诗鉴赏三步曲》(《中学语教学))2000年4期)介绍了他本人教授《致橡树》的过程:品读节奏美一领悟意境美一比较异同欣赏主题美。笔对这“三步曲”颇为赞赏,以为深得诗歌教学三昧。但在《致橡树》所表现的爱情观的理解上,却与徐先生有些不同。徐先生认为,“第一层从开头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批驳种种世俗的感情观,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表达了六个否定”,“第一层中六个否定句中的‘不像“不学“不止“甚至’  相似文献   

13.
【缘起】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籍,如何将其连贯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载虞哗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她说:“《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若能以“江月”为文本鉴赏的“北斗星”。绝没有迷失鉴赏方向的可能。审美的情怀无疑会得到更充分的满足,文本的境界也会在“赤壁之旅”中超越尘俗的羁绊,走向豁达的洞天,背诵全赋岂在话下?  相似文献   

15.
滕瑞娟 《生活教育》2012,(13):30-31
从站在三尺讲台上那一刻起,我心中就有一个梦想:我期待自己的课堂精彩,我期待自己的学生成才。转眼八年光阴划过,我发现教学尤其是语文不应是一件功利的事情,这是一门需要等待学生成长,需要对生命进行平等观照的学科。一节《再别康桥》带给我很大的收获与思考。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太好把握的一种体裁,所以讲《再别康桥》前,我内心是很忐忑的。我非常担心课堂会沉寂无声,学生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或者即使是有所体会也不能准确表达。所以在鉴赏“青荇”这个意象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肖睿  周迪华 《广东教育》2002,(12):41-41
课堂小结组织得好,会成为一节课教学中的“凤尾”。有位教师在教完了《质数和合数》后进行课堂小结,大胆放手,启发灵活,以问促思,学生学得深入,值得借鉴。具体如下:课末,教师出示了下列几个数:1、2、8、9、53;再问:看到这些数,你会想到什么?生1:我想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师:对,1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数。生2:2、53是质数,8、9是合数。师: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生3:只含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合数。师: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请举例说…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新《教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则更明确地强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必须开放数学课堂,让问题开放、过程开放、结果开放、测评开放。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已经三年了,对学术界和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走进现在的教学课堂,看到是“讨论”声充斥,问题贯穿始终,老师走进学生,师生对话层出不穷,课改成果不断见报。给人的感觉是,新课程已经深入人心,扎扎实实在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那么,实际的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9.
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小说,同学们往往只对小说情节、人物感兴趣,而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同学们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心有灵犀充满了好奇,而无视其它,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任何收获。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禁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对如何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我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陈静 《现代语文》2011,(10):45-46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选择的是黄庭坚的《清明》,诗后有注释: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这条注释介绍了诗人创作《清明》的背景,极大地帮助了考生理解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世事无情”、“看似消极,实则愤激”的思想感情。2010年全国卷II古诗词鉴赏,选的是欧阳修的《梦中作》,注释中这样说道:“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