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勿庸置疑,中国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技术过渡是不可避免的潮流.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处在传媒改革风口浪尖上的中国电视传媒首当其冲--数字技术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技术变革,而且这场技术形态的变革还将延伸出更具有产业颠覆意义的电视经营形态的变革、电视格局演变及其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视听界》2004,(3):91-91
2004年第2期《电视研究》登载陆小华的章:《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变革》。章指出,所谓数字媒体观,就是把一切基于电子技术的传媒形态都视为具有共同技术内核、运用规则、分享基础的统一体;不同形态的传媒,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都是基于数字技术内核及其运作规则、分享基础的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手段。数字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萃     
《视听界》2004,(3)
数字技术将深刻改变现有传媒格局2004年第2期《电视研究》登载陆小华的文章:《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变革》。文章指出,所谓数字媒体观,就是把一切基于电子技术的传媒形态都视为具有共同技术内核、运用规则、分享基础的统一体;不同形态的传媒,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都是基于数字技术内核及其运作规则、分享基础的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手段。数字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也就为不同传媒形态或业态(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报纸、刊物等等)的聚集,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基于数字媒体观,传媒集团间不同部分的位置,价值就可能需要重新估价,重新寻找其管理、利用方式,传媒集团外部的诸多资源具有什么样的投资价值,就需要重新认识。这可能使传媒间  相似文献   

4.
吴非 《新闻知识》2005,(5):12-14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即将在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中国国际化进程促使电讯传媒正在经历一系列的变革。但在这场变革当中,传媒首先经历了近十年的媒体集团化的过程,而现在随之而来的数字化技术将会给中国的电讯传媒带来更深刻的变革。如果说媒体集团化是推动了中国的媒体进入全面而综合的发展阶段,那么数字化将是对中国电讯传媒全面挑战的开始。数字化对于电视媒体首当其冲主要有三个挑战:  相似文献   

5.
伴随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变革进程中的发展潮流.传媒市场正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进军。这一现状对于电视产业的根本影响是使电视从独立的产业走向了与电信和互联网业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柯泽  黄海 《声屏世界》2004,(4):14-16
2003年中国电视传媒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年初以来境外电视在部分沿海地区落地,标示着中国电视传媒的边界正被逐渐突破,中国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传统型传媒生态圈显然已难以保持封闭;3月中央电视台直播的一场由美英两国发动的对伊战争表明,中国电视传媒已开始大规模角力国际新闻业务;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将进一步培植中国电视新闻的生产能力,为最终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打造平台;年底模拟电视向数字化电视过度时间表的公布意味着我国广电产业以数字化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的构想即将成为现实,也预示着我国广电产业将被更深地卷入到市场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明合 《声屏世界》2004,(10):16-18
数字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同样,对于中国广电系统来说.更是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广电传媒的数字化进程能引起业界广泛而持久的重视和关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就中国广电传媒的三大媒体来说,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步伐应该说是比较快的,而地面电视的数字化推广则相对滞后一些,这很大程度上与其传输标准的确定及技术不成熟有关。当数字多媒体广播(DMB,能够移动接收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广播系统)的移动接收电视功能成为现实时,终于突破了电视只能固定接收的层面.从而开拓出高速移动接收和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市场,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数字电视、网络电视、wifi的普及,宣告了电视媒体过剩,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受到市场的压力.在数字时代,我国电视媒体面临的是传媒行业的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我国的电视业正面临重大变革的前夜,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摆脱以往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状态,基于商业模式的三个要素进行系统地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席卷全球,传媒领域也展开了一场以媒介融合为主旋律的巨大变革。作为当前中国电视媒介领头羊的湖南广电在这股史无前例的融合浪潮之下,毫无疑问地充当了弄潮儿的角色。近年来,其先是结盟淘宝网,后又联姻“青海卫视”,一系列新动向无不预示着这艘传媒巨轮正在向新一轮电视产业改革启航。那么,在应对媒介融合这一重大发展契机时,  相似文献   

10.
正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席卷全球,传媒领域也展开了一场以媒介融合为主旋律的巨大变革。作为当前中国电视媒介领头羊的湖南广电在这股史无前例的融合浪潮之下,毫无疑问地充当了弄潮儿的角色。近年来,其先是结盟淘宝网,后又联姻"青海卫  相似文献   

11.
6月29日上午消息,由阿里巴巴集团与华数电视传媒集团投资1亿元合资公司华数淘宝正式成立,并将推出两大业务平台:华数电视淘宝商城和淘花网(www.taohua.com)。前者将通过数字交互界面完成电视购物,后者将推出视频、音乐等数字产品分享交易。  相似文献   

12.
戴元初 《视听界》2014,(4):26-30
大视频时代,数字互联网技术赋予广电改革新的意义。本文从用户理念、产业格局、传播模式、管理制度四个变革方向,结合广电改革先行者的实践,探讨全新传媒生态下的广电改革。文章认为,电视媒体的变革效率,取决于规则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3.
卢漪 《新闻世界》2012,(8):165-166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项体制正在逐步趋向完善,新一轮的传媒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我国电视卫星频道如何在新的体制改革及数字媒介发展的背景下变革甚至创新营销模式,完成自身的发展与突破,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周彪 《新闻世界》2009,(8):123-123
近年来.网络新兴媒体在中国引发的传媒变革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国内开创了报网互动创举的南都数字报于2007年8月正式上线。它全面整合南都采编资源,以南都广泛的读者群体为基础,运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报网互动,第一时间报道最新新闻资讯,颠覆了报网互动的旧模式。尝试开创国内报纸利用互联网的最新形态。从而将一纸风行的南都全面引入数字时代,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新媒体典范,助推南方都市报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传媒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跳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单个领域,从更高的角度分析传媒业发生的种种变革.可以看出传媒为了生存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动:一、观念求主动。观念主动.是这个传媒市场对于想要生存下去的媒体的最低要求。不断增强受众本位意识.倾力打造品牌意识.崇尚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明确自身社会责任成为传媒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凯 《军事记者》2012,(10):25-26
微博时代引发的传媒领域种种变革,层出不穷。传媒与传媒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传媒内部各种媒介形态的竞争和角逐,更是愈演愈烈。毫无疑问.这种深刻变革和激烈竞争带给所有媒体人包括新闻记者的压力与挑战。是前所未有并与日俱增的。  相似文献   

17.
从《波士堂》到《咏乐汇》——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毅 《传媒》2009,(2):72-74
从2006年开始,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的技术平台的出现,新老媒体的演进、整合,WEB2.0传媒语境的开拓,以及西方先进电视理念、优秀节目形态与本土化特色的糅合,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姿态尽显,而且一批新颖的电视谈话节目也涌现出来。其中2006年开播的《波士堂》和2008年开播的《咏乐汇》无疑是这批新节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目。  相似文献   

18.
冯春 《新闻前哨》2008,(7):71-72
网络信息时代.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使传媒产业价值链的跨国界整合成为必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促使传媒产业向多样化发展,传媒产业趋向碎片化和分众化。中国广播电视业正处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转换、从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转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王贵平 《新闻前哨》2009,(10):55-56
电视民生新闻从2002年开始兴起,现已发展成为中国电视传媒的主流。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是电视新闻理念和节目形态的一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电视民生新闻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日益明显。一些民生新闻远离重大时政报道。回避主流话题和主导舆论,止于表层地堆砌日常琐事: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样态失范.流于随意.叙事风格低俗化。这些势必有损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技术发展和信息全球化需求背景下,大众传媒从理念到传播模式均发生了根本转变,传媒形态不断变化和整合,构建了新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数字电视转型是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表征要素,推动了新的电视媒介形态和传播生态形成,并对社会、公众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