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文作者与期刊编辑的沟通和交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优秀的科技论文是科技论文作者与科技期刊编辑共同合作的结果,因此,要想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有必要加强科技论文作者与期刊编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应该说,限于人力、财力和通讯手段,目前科技编辑与论文作者之间的沟通还是十分有限的,大多仅处在信函交流,既不利于编辑深刻了解作者文章中矛盾的关键所在,也不利于作者很好地理解编辑对文章修改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在正确理解“发表权”的概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作者发表权的行使给予引导,有目的地保护而不是侵害作者的发表权,尽量使作者充分行使发表权,并可以采取措施杜绝作者滥用发表权。  相似文献   

3.
依托特色栏目促进作者、专家、编辑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者、专家及编辑队伍建设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关键。以《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石油化工特色栏目建设为例,探讨科技期刊如何依托特色栏目,提升对作者、专家、编辑队伍建设。建议科技期刊联手作者、专家、编辑共同建设特色栏目,同时依托特色栏目,促进作者、专家、编辑队伍进一步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建立作者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的方法,为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服务质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通过总结科技期刊编辑在服务作者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原因,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作者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的具体做法。【结果】 由于对作者的一些合理诉求不够重视、现有诉求渠道难以满足作者个性化需求、诉求响应职责不明确以及对个性化诉求缺少标准化回复等,部分科技期刊编辑不能快速响应作者的诉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树立一流的服务态度和精神、拓宽多层次诉求收集渠道、建立诉求响应流程、强化诉求监督与考核等措施,建立一套作者诉求的快速响应机制。【结论】 科技期刊建立作者诉求的快速响应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编辑服务作者的工作效率,对于切实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开展科技期刊编辑业务机制创新的论述,从提高科技期刊的稿件质量出发,并就选题的要求,科技期刊组稿,编辑加工的创新,编辑重视逻辑思维,作者投稿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加强编辑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加强网站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作者自校环节的人本意识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期刊作者自校环节的人本意识是科技期刊设计作者自校流程和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也是检验科技期刊作者自校工作是否到位的唯一标准。试通过解读科技期刊作者自校人本意识的基本含义,结合编辑实践,明确科技期刊论文作者自校的基本内容,应选择的自校形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好作者自校的细节问题等,提出科技期刊在作者自校环节应重视人本意识的编辑理念。  相似文献   

7.
探讨稿件处理中科技期刊编辑对作者的人文关怀问题,为科学办刊提供参考.认为编辑应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编辑业务知识与科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作者的人文关怀.只有组稿对作者动之以诚、修稿对作者动之以理、退稿对作者动之以情,才能吸引优质稿件,创建品牌期刊.  相似文献   

8.
发挥科技期刊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阐述了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和读者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办好科技期刊编辑在作者与读者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编辑与作者的"适度"沟通,可令编辑工作事半功倍。本文基于笔者自身的编辑工作实践,介绍科技期刊编辑在出版工作中应如何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说明在何种情况下,沟通是必要的。以期对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退修信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人性化办刊之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编辑通过用心写好退修信,提出文章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和挖掘文章的深度的意见,引导了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从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作者,建立了稳定的作者群也获得了高质量的稿源,提升了期刊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办刊理念.本文以退修信为例,结合笔者的体会,评述<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人性化办刊的效果和具有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振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82-1187
【目的】一篇科技期刊论文从撰写到出版,作者使用Word来撰投,编辑部使用方正书版软件进行编辑和排版,论文需要在两个系统间转换,浪费作者和编辑很多时间和精力。方便作者撰稿,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方法】基于现有的LaTeX文档类和宏包设计一个LaTeX模板,实现论文格式和内容分开管理,作者和编辑使用同一LaTeX模板来编辑和排版论文。【结果】LaTeX模板可以让作者和编辑完全不用关心期刊格式要求,有更多精力去提高论文内容的质量。【结论】作者和编辑使用LaTeX模板来排版中文科技期刊论文,可节省论文的撰写时间,提高编辑的编排校一体化工作效率,缩短科技期刊论文的出版周期,提升出版质量。  相似文献   

12.
科技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编辑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文抄袭"为主的学术不端行为在近几年愈演愈烈,科技期刊是发布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自然成为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控制工作的焦点.作为科技成果传播活动"守门人"的科技期刊编辑,在规范学术道德方面有义不各辞的责任.加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工作管理、提高编辑自律意识、帮助作者准确界定抄袭行为、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制度、参考使用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是科技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行为控制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充足、优质的稿件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为了提高期刊论文整体质量水平,《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加强对期刊从收稿到最终出版的全过程责任到人有效管理.本文以编辑流程高效化为切入点,建立规范编辑流程、稿件即时处理、指导作者发文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方式的实用方法,强调加强编辑、作者和专业审稿人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协作,同样是提高科技期刊内容质量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介绍了杂志在线出版、网络传播等新应用,提出在网络全程数字化环境下,如何使出版流程管理体系更完善、更安全、更高效、更灵活的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14.
黄国宝 《学会》2007,(6):44-46
作者是编辑的“靠山”,良好的作者队伍是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该文论述了作者与编辑既统一又对立的辩论关系。编辑要诚待作者、善待作者,发现和举荐人才,是编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科技期刊编辑加工在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科技期刊编辑加工的内涵和科技期刊编辑加工的意义,结合编辑实践,从政治性、科学性、文字性和技术性等方面论述了科技期刊编辑加工的内容和方法.最后简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及在期刊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期刊的作者教育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为保证科技期刊的质量及提高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了科技期刊作者教育的内涵、意义,结合编辑实践,从(1)论文写作方法;(2)标准化、规范化;(3)选题的引导;(4)本专业的法令、法规;(5)著作权法;(6)科技道德;(7)政治性、保密性等方面论述了科技期刊作者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认为通过作者进行有效的教育,科技期刊就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逐步建立起一种能对科技期刊质量及发展产生巨大正效应的潜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汤建禾  赵立华 《现代情报》2003,23(1):98-98,87
探讨科技期刊编辑与提高大众文化水平的关系。分析科技期刊编辑自身素质及对大众科技文化水平的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仅有赖于科学家的贡献,还要依靠大众科教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素质对提升大众科技文化水平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学科技期刊作者署名和单位标注的共识性规范。力争让科技期刊编辑有所遵循,为编辑实践提供方便。【方法】分析科技期刊作者署名和单位标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各种情况详细举例。【结果】对日渐突出的论文作者署名和单位标注中的随意和不规范问题,提出规范和细化的标注建议。【结论】医学科技期刊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规范化标注,对尊重作者的署名权,确保提供资料来源的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联系和沟通作者及其单位畅通无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论述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信息交流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期刊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对《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近年来的实践的分析,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实现编辑工作的自主创新,为读者、作者提供多元化的学科信息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期刊学术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探索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律,展望科技期刊发展未来图景,加强科技期刊的理论建设。【方法】从作者、读者、编辑三个基本要素入手,对科技期刊发展动力进行哲学分析。【结果】 作者、读者与编辑三者的矛盾运动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术共同体的需求变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的动力, 科技期刊创新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直接动力。【结论】未来科技期刊更加重视学术共同体的需求和读者的信息获取倾向,传播技术高度整合,科技信息服务更加精准,期刊出版更加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