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培博 《视听》2022,(4):121-123
国内职场剧在叙事情境中常以符号为线索,借由主题阐释、服饰着装、空间塑造与情感升华构建职业意象.在一个个不同职业的阐释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职业符号进行共情表达与职业建构,为职业的演绎搭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展演空间,使受众得以获取不同于自我职业的沉浸式体验.职场剧不仅要书写社会群体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奋斗历程,而且要对情感有所展示...  相似文献   

2.
《谁在说》节目的品牌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辉 《传媒》2018,(1):62-63
随着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生活品质的重新定义,情感访谈类节目开始被受众所关注,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节目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与受众分享当事人的家庭诉求和个人诉求,以达到为当事人服务、给当事人答疑解惑,传递正确价值观的目的.节目既希望服务于当事者又教育受众,以此实现情感类节目的服务价值和传播价值.《谁在说》节目是由北京电视台与银汉传播联合打造的一档以关注青年人的情感状态、情感生活为核心的谈话节目.每天19:30-20:00在BTV青年频道首播,现已成为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的王牌节目之一,在本地观众中影响深远.《谁在说》节目通过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实现了较高的收视,也为社会提供了多样的服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青年类报刊,风头不见.如果说《中国青年报》存在偏离青年受众的问题,那么青年类刊物更是如此.原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个主要由团委或妇联办的青年刊物,而现在有的勉强维持,有的已经销声匿迹.除了《中国青年》,其他已经都可以泛称为文化综合类杂志,青年这特殊群体受众完全弱化.青年受众到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4.
王晓露 《新闻世界》2014,(11):192-193
电视剧《甄嬛传》能得到众多阶层的喜爱和关注,是因为其反映了当下"女性"、"职场"、"古典文化"等现实。对其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本文以粉丝型受众为视角,分析《甄嬛传》受欢迎的原因,粉丝型受众的参与表现,以及由此反映的当下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先国 《新闻记者》2005,(8):60-60
《新闻职场入门》最近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建国后首部将新闻业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介绍给读者的著作”(陈力丹语)。如今,一方面是愿意从业新闻的青年学子众多,新闻职场求职者如潮,另一方面却是媒体仍在惊呼“缺乏人才”“急需  相似文献   

6.
明星身体作为商品已经成为泛娱乐时代下的文化奇观。《青春有你2》的身体消费、快感消费与形象消费奇观研究为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成功给予阐释,同时也引起对青少年亚文化"消费"的关注与反思,同时基于斯图尔特·霍尔的"制码编码"理论将文本与受众结合,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新的受众分析,为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模式化与创新性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年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反抗,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愈来愈凸现,并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因此了解青年亚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影响,将青年亚文化运动所蕴含的创造力从其反常形态中拯救出来,成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图书馆利用其先进文化手段加以渗透和引导,使其回归主流文化,促进青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赢未来》是家庭期刊集团于2010年6月正式创办的青年类期刊,目标读者为高年级大学生及初入职场的知性青年群体。受网络等新媒体冲击,青年类期刊(指《中国青年》、《大学生》、《黄金时代》等传统青年期刊品类)的整体环境并不看好,而且家庭期刊集团既没有创办青年类期刊的成功经验,也没有优势渠道资源。实际上,在前期论证过程中,该项目也一直争议不断,意见从来没有统一过。家庭期刊集团为何最终决定投资创办《赢未来》,其决策依据是什么,前景又会怎样?本文将带我们一窥究竟。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已陆续产生了一批电视综艺类品牌节目,如《正大综艺》、《快乐大本营》、《开心辞典》、《幸运52》、《非常6 1》等。这些节目已成为电视频道吸聚受众的重要资源。综艺节目制作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设计过程。前期对受众市场的调研、对社会文化心理的  相似文献   

11.
李瑞 《传媒》2017,(21)
据统计,2017年1月至7月,国产电视剧产业投资热度和规模继续保持高位,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138部5648集.在近两年的爆款电视剧中,青春偶像剧占据了很大比重,如表达年轻新主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青春偶像剧《冰与火的青春》《加油吧实习生》《择天记》等不仅收视火爆,还一度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并在丰富受众精神世界、提高道德素养、培育良好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从粉丝文化、青年文化、大众文化等理论视角入手,通过对部分偶像剧展开案例分析,探讨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特色,以及消费文化视域下青春偶像剧的发展方向,以加深对国产青春偶像剧认识,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蕴含和价值诉求,助力青春偶像剧成为正能量传播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播方式的演进,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主流的传播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新媒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新媒体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深受青年学生们的喜爱,逐渐成为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高速发展,智能手机普及,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当今高校最主流的传播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也逐渐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微信订阅号在高校宣传、日常管理、学生服务等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以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微信公众号为例,站在受众需求的角度探讨高校微信公众号平台应如何明确定位与构建板块,从而提升高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热播的并在青少年群体中引起较大反响的《仙剑奇侠传》是国内第一款由RPG游戏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的收视率情况,《仙》剧在2005年2月份上海市收视率排行榜中位于第二,在其他城市播出时也达到了不俗的收视率。目标受众定位准确。《仙》剧将受众定位在青少年群体,主要是从娱乐消费方面考虑。在现今高速发达的经济生活中,青年人成为体现社会消费能力的强大群体,现代青年的喜好、心态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电视剧创作的风向标。应时而生的《男才女貌》《一米阳光》等青春偶像电视剧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鉴于青春…  相似文献   

14.
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典范——《职来职往》前途宽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朵朵 《今传媒》2011,19(3):85-86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来职往》作为一档全新出发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正在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球,为求职者提供工作,为企业家开办讲堂,与电视受众分享经验。它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是职场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1,(8):56-6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货运动的背景下,企业界为达到宣传国货的目标,将国货宣传话语与重塑青年的社会主题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文化。本文以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创办的国货行业刊物《机联会刊》为中心,试图揭示上述商业化力量在宣传国货的过程中对近代青年文化的建构。具体而言,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借助媒介渠道,将国货宣传话语嵌入青年的个体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性别讨论中,从道德思想、职业态度、家庭观念和性别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形塑和重构,试图打造出企业界期待的"国货青年",构成近代青年文化的特征之一。此种现象,扩充了对近代青年文化的多维理解。  相似文献   

16.
季夫萍 《青年记者》2017,(29):87-88
电视系列剧《欢乐颂》用复调式散点叙事模式整合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并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最终集中到人性多义性的塑造上.《欢乐颂》以五个女孩的情感困惑和职场奋斗作为叙事线索,剧中五个主角表现出的自我冲突、他者冲突以及社会冲突的激烈程度,加剧了故事演绎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并以此建构起独具特色的人性塑造空间,从而在满足观众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完成对人性叙事文化隐喻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问题 由于竞技体育有着浓厚的社会文化娱乐性,它与文艺演出和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一样具有满足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体育新闻的受众群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作为担负着传播体育信息、引导受众的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不可避免地对受众的价值观、道德文化观念等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体育新闻领域职业操守问题不容小视。 首先是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失实新闻泛滥。2002年第7期《新闻记者》杂  相似文献   

18.
党洁 《东南传播》2023,(7):130-132
人类社会发展中,代际冲突是一个自然现象,在数字媒体的加持下,代际冲突问题凸显。在代际冲突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典型,网络语言通过符号化展演,表达了网络原住民在文化方面对本群体的认同以及与其他群体的区隔,由此,群体之间的文化冲突形成。经过范畴化、自我范畴化以及文化融合的偏向等过程,文化冲突成为代际冲突的重要原因。通过提供超然的共享目标,提高数字媒体素养,加强群体间的文化交流与整合,都可以防止代际冲突极端化。  相似文献   

19.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20.
《梨园春》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梨园春》诞生于1994年10月,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一个以河南地方戏为基本内容的电视戏曲栏目。栏目的平均收视率保持在20%以上,最高收视率达到37.48%,始终位居全台第一,并带动了整个卫视频道的收视率。一、《梨园春》的受众意识河南地处中原,文化积淀深厚。河南是戏曲之乡,是戏曲的一块沃土。河南戏多,戏迷多,剧种、剧团也多,全国300多个剧种,河南就占了40多个。针对这种情况,《梨园春》把它的受众稳定为以河南受众为核心受众,同时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辐射;以豫剧戏迷为核心受众,同时向其他剧种延伸;以中老年人为核心受众,同时培养青年、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