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2.
《国语》韦昭注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最完备的《国语》注本,注释精审,但仍有一些误注。误注主要有:误以本义释引申义;误以引申义释本义;误以本义释假借义等。  相似文献   

3.
《国语》传注中以三国吴韦昭注最具权威,是研读《国语》者必读之书。但其训释中也有稍欠准确之处,本文拟对韦注中15个词语的训释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4.
韦昭《国语解》是现存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国语》注本,《国语解》深得汉儒注经之义法,简妙精当,一语破的。在词语的训释、句意的疏通、语法修辞的说明、名物典制的考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通过对《国语解》语法、修辞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把握其注释体例和注释特点。  相似文献   

5.
《国语集解》以三国韦昭注本为基础,汇集有清一代众家之长,近乎善本。然而犹有疏漏可议之处,本文就《国语集解》注释可议者十处予以辨证。  相似文献   

6.
韦昭《国语解》是《国语》现存的最早注本,韦昭在分析实词的词性和用法、训释虚词和分析特殊句式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反映出三国时代汉语语文学者的语法观念和分析语言所达到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7.
韦昭注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语》古注。韦注训诂成就不容忽视,但也存在些许失误。前人对韦注多有指瑕,其中个别指瑕之处有待商榷;本文对韦注失误及前人误批韦注之处加以甄别评析。  相似文献   

8.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两历具注稍残,俱书于《敦煌国语注》残卷纸背。两历书于一纸,盖为造历、行历时所抄录欤?两历悉未编入姜亮夫教授所著《莫高窟年表》与商务印书馆所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以下简称《总目索引》)中。《总目索引》凡四编为:一为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二为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三为王重民《伯希和劫经录》,四为《敦煌遗书散录》,以及索引与附录。即《敦煌国语注》  相似文献   

9.
李颖 《语文知识》2009,(4):87-88
韦昭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语》注本,虽然保存了很多古义,训诂成就不容忽视,但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本文讨论了《国语》韦昭注中一些词语训释问题,即“贪冒”之“冒”为“贪”义;“班贡”为偏指“贡”的偏义复词;“奖”为“助”义;“资”为“蓄积”义等共四条,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课文《愚公移山》中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一句。课本注为“魁父,小山名。”“魁父”一词,自汉代高诱作注以至于今,多以河南陈留县境内的山名释之,如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笔者认为“魁父”一词不是实际山名,而是一种虚指,乃为“堆阜”二字的假借,其实就是大土堆。证之和下:《国语·周语下》:“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乎?”韦昭注:“小阜曰魁”。又《文选》木华《海赋》:“濤(?)滐而为魁”。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小阜曰魁”(按:胡刻本“小”误  相似文献   

11.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晋文公平王室之乱而杀叔带,晋侯请隧故事。关于晋侯请隧,旧注中有两种解释:杜预注说:“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此说首创于贾谊,见于《贾子、审微》。韦昭《国语》注驳曰:“隧,六隧也。《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唯天子有  相似文献   

12.
左丘明姓名来源失载,单姓、复姓说均有疑。左丘明当以义命名,即“佐孔丘明史”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或可释为“佐孔丘明史而有失明细,于是有《国语》之继”。左丘明并非盲史官。《左传》可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甚至《春秋传》、《春秋古文》乃至与《国语》合称《春秋》.《国语》,但却不可称《国语》或单称《春秋国语》。  相似文献   

13.
这一组词,《尔雅·释诂上》都释为“谋”,其他古注也多训为“谋”。《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不诹日。”郑玄注:“诹,谋也。”诹与访,有时还互文,《国语·晋语四》:“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注:“诹、访皆谋也。”《国语·周语上》:“咨于故实。”韦昭  相似文献   

14.
《国语》为治先秦史之必备书,其中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尤详。其注今唯存《韦昭解》,向为学者所重;其版本宋代已有“明道本”“公序本”之别。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新校点本(下简称“今本”),以明道本为底本,参校公序本,兼收清代部分成果,择善而从,颇便读者。余读今本《国语》每有疑难,或求版本对勘,或笺识之而求诸他书与通人。积年,颇有焉。兹录《国语》校读记之稍可观者,以就正方家云。  相似文献   

15.
唐代韵书引用《国语》共9处7例,其中一些例句和今传《国语》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了北宋以前《国语》版本的一些文字异同。  相似文献   

16.
文非 《学语文》2004,(5):48-48,47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高中试验本第一册)最后一段有“果行,国人皆劝”一句,课本注云:“[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将“果”理解为果决,实属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7.
《国语》校勘一识《国语》现存的版本中有宋代刻印的两种:明道本和公序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的《国语》是根据清代士礼居翻刻明道本排印的;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的《国语》是根据杭州叶氏收藏的明金李校刊的公序本影印的。以后出版的《国语》单行本、选本以及散文选和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国语》有可能乃左氏所作,但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暂且不去理论《国语》出于何人之手,但从课文中勾践的对话语言来说,隐约透露着文人个人创作的影子,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9.
《国语》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终于被介绍给新世纪的中学生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14课就是被誉为“《国语》压卷之作”的《勾践灭吴》,可见此套教科书编者选文的眼界比较开阔。然而,本课文的注释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却有诸多疑点或讹误,使人颇感美中有足。笔者斗胆挑剔几处,分析于此,以就教于方家。其一“会稽”读kuàijī吗?课文选自《国语·越语上》,又题《勾践栖会稽》,其首句为“越王勾践栖于会稽②之上”,教材59页注“②犤会稽(kuàijī)犦山名,在今浙…  相似文献   

20.
韦昭注《国语》云:“凡作篇章,篇义既成,撮其大要为乱辞。”洪补申之云:“《离骚》有乱有重。乱有总理一赋之终。重者,情志末申,更作赋也。”朱熹曰:“乱者,乐节之名。”元陈皓《礼记集说》:“乱者,卒(?)之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