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神魔小说三幻之一幻理是其作为小说类别的根本特色之一。论文在前人有关论述基础上,重新探讨了神魔小说文本叙述的幻理性质与宗旨,通过对幻理的解读评析了文本幻理的得失。  相似文献   

2.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它从小说所体现的“极幻”与“极真”的辩证关系入手对《西游记》进行了评点。《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指出小说在主题上、艺术上和情感上的“以幻寓理”、“以幻写真”、“以幻感世”,同时认为评点者对小说之“幻”是高度赞赏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清初拟话本小说集《都是幻》所辑《梅魂幻》和《写真幻》两篇小说,运用因幻遇合的叙事模式和走向归隐的叙事结局,塑造了追求享乐的才子形象、面目模糊的佳人形象以及其他人物形象,表达了清初部分文人纵情享乐的狂欢化诉求。  相似文献   

4.
“以幻为真”这一神魔思想是《西游记》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特征。《西游记》深受真与幻浑然一体的神话传统的影响。宗教信仰承担过神魔思想传播与发展“因素”的角色是无可辩驳的。人们对进入神魔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的关注促进了神魔思想的传播。别具一格、神奇夸张的神魔人物与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促进了神魔思想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作为典范文本,分别代表了明代神魔小说“以幻写真”和“以幻求奇”的叙事范型。《西游记》追求神异性和人性的融合,渗透其中的是作者对时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封神演义》专注于神异性的展示,体现作者通过锐意求新来娱乐读者的创作诉求。两种范型都深植于明代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随着幻想类小说创作手法的日臻成熟,以幻生奇成为明清小说批评话语系统中重要的审美观念。明清小说批评家指出,以幻生奇是幻想类小说的艺术特质,体现出创作者自觉的艺术追求。实现幻笔之奇的艺术手法集中体现于塑造奇异的人物形象、构织离奇的故事情节、营造奇谲的神幻场景三个重要层面。幻想类小说审美意蕴的实现体现在创作与欣赏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小说批评家对以幻生奇的审美意蕴的多维思考,增强了幻奇审美观念的理论深度,丰富了小说批评中的"幻"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幻中融真"作为明清小说批评话语中重要的审美观念,其形成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之上。中国神幻文化中对自然的人格化想象,对梦幻体验的神秘化解读,以及对生命循环模式的道德化构想开启了批评家们的审美思维,使其从人物论、叙事论以及价值论等层面对小说"幻中融真"的审美意蕴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拓展了小说艺术真实理论的审美维度,提升了小说理论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8.
《幻中游》国内不见藏本,现存最早的乾隆本不是《幻中游》的初本。《幻中游》写作的年代略迟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秋容》的年代。小说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作品紧紧地扣住魏忠贤专权这一社会背景来写人物命运的沉浮及其悲欢离合,深刻地揭示了晚明政治窳败、宦官专政的黑暗政治现实。在构思上,小说从“奇”、“幻”入手,以“奇奇幻幻,出人意表”的笔墨来加强批判现实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西游补》作为《西游记》续书的一种,沿袭了《西游记》的题材特征,与其他续书不同,其采用梦幻的形式,以荒诞的叙事艺术和梦幻自由的结构模式来铺叙描写行者"历幻"的过程,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这使《西游补》独树一帜,在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文[I]中构造了个完美的11阶幻立方,其构造方法适用于任意素数(≥11)阶幻立方的构造,本文绘出这个方法的理论证明。  相似文献   

11.
鲁迅开拓了明代神魔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本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特别是对《西游记》的评述考证,奠定了《西游记》的现代研究范式。同时,鲁迅将神魔小说内蕴着的独特美学价值加以评价、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承继了神魔小说的某些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神魔斗法的神奇世界,但嬉笑怒骂背后却隐含了深刻的现实社会悲剧,无论唐僧、孙悟空这些主角,还是作品中的妖魔与凡人们,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封建思想和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对有才之人的打压、对生命个性的抹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书中人物都处在一种被束缚的命运中。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明代后期的神魔小说,无疑是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等的影响,还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等的营养。本文就神魔小说对《山海经》神话构象意识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粗浅探讨,认为《山海经》创造神话的构象意识成为了明清神魔小说塑造艺术形象的范式,同时,明清神魔小说对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史记》的“志怪笔法”,学术界论述颇详,但很少有学从情感出发去解读和挖掘其背后的东西,设身处地地理解司马迁的心灵世界。其实《史记》是太史公的心灵史诗,史蕴诗心,它超越了具体的史实和叙述层面;在“善恶报应”说和“天命观”论调的深层,包含着一位正直史学家对于不合理社会现象所作的非理性说明和不自觉的情感渗透,我们得细加琢磨方能领略其“得意忘言”的特殊旨趣,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与《红楼梦》都采用超现实宗教人物来预言或归结人物性格命运,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也都写到了形而下的宗教活动和世俗化了的宗教人物。不过《红楼梦》作为雅化的世情小说,其宗教书写更具有美学意味,三个神话具有空灵超越之美,是对神仙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使之具有了审美功能,并重建了神圣的品位。相比之下,《金瓶梅》中的得道高僧高道并没有为该书提供超逸的品位,而只具备叙事学上的预叙——总结功能;由于主体故事体现出正视人欲的态度,与因果报应框架构成强烈矛盾,还解构了宗教神圣形象,这与全书的审美品位是一致的。关于小说中各自的男主人公形象的宗教书写印证了这一区别。最后,《金瓶梅》的宗教书写更坐实,《红楼梦》则更灵巧。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看虹录》是运用费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进行心理小说创作实验的典范之作。在对小说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它叙述了一个弗洛伊德式的“白立梦”,通过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我”的心灵展示,肯定了超越于社会道德法则之上的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自然神性。4年代初,在以抗战宣传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文学氛围中,沈从文坚持现代主义探索,坚守艺术的独立价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和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博尔赫斯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博尔赫斯擅长将叙事与虚构融为一个整体,本文试图探究其在叙事与虚构的转换中所采取的具体办法:1.作者——叙述者——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以一种全新的面日出现在读者面前;2.利用双重叙事架构使平谈无奇的故事神奇起来,充满智慧的闪光;3.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常常借助日常用品来营造一种非现实的气氛;4.利用时空上的遥远消解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比较陶渊明、李白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形态及内涵差异入手、认识他们建构自由人生的不同情致,并蠡测由魏晋到盛唐文人士子实现人格独立的实际情形和嬗变过程,以及他们追求自由人生的思考。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不但有象征意义,而且表现了飞鸟意象在文学史上的发展和演变。李白不仅将飞鸟意象推上了一个高峰,还从整体意义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一种时代精神,是千百来人类追求个性的自由抒发,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奋飞的精神,由魏晋到盛唐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相似文献   

19.
在汉文献与苗族神话中,对蚩尤神格的描述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在汉文献中蚩尤作为神出现,经历史演化后成为反面角色,最终又作为战神倍受信仰;而在苗族神话中,蚩尤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系列文化的创制者,从而兼具英雄神与文化神的二重神格。二者同时呈现出完整的蚩尤神格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苗族神话则反映出蚩尤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信仰与民族心理的契合——信仰整合了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支撑着信仰,由此产生了关于蚩尤崇拜的一系列民俗文化,神话作为民俗文化的文本性注释,也就保持了不竭的生命力,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