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①如果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或说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对物体做了功,它与日常生活中讲的“工作”和“做工”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一、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间能量发生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对应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4.
功能关系是指力对物体做功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功能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做功实现了能量转化,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二是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能量就转化多少,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能关系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是历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下面详细谈谈这方面的内容,以期帮助同学们对功能关系有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工程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对物体的外效果和内效果 ,理论力学研究的是力对物体的外效果 (即物体的运动效果 ) ,而材料力学研究的是力对物体的内效果 (即物体的变形效果 )。无论是外效果还是内效果都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力的分析是基础 ,而受力图是基础之基础。画受力图其实并不难 ,但由于许多同学对力的基本概念不明确 ,造成稍复杂一点的受力图就无从下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一 :对研究对象的不明确我们把需要研究的物体 (称为受力体 )从周围的物体 (施力体 )中分离出来 ,单独画出它的简图 ,这个步骤叫做取研究对…  相似文献   

6.
《力在哪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石波  范明刚 《科学课》2008,(6):18-19
一、教学分析本课主要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认识"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发现控制力的方法,体验  相似文献   

8.
《物理教学探讨》2009,(7):48-57,159
备忘清单 1.功的概念(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相似文献   

9.
一、由自然到创造 教学《现代科技》第二册《我们身边的物体》单元中的《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时,要求能区分出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初步涉及“创造”产生新物体的概念。学生认识自然物体时,根据“地球上原本就有的,不是人们造出来的物体”是自然物体,像树、玉米、海鸥等植物和动物。但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相似文献   

10.
判断力是不是对物体做功,主要依据是物体的能量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即功是物体能量变化的量度.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的变化;而判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则需要分析除重力或弹簧弹力外其他力对研究对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概念1.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功的定义式:W=F·s.  相似文献   

12.
李智 《吉林教育》2005,(12):22-22
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人教社物理室编)第一册第120面第(4)题我认为是一道错题或者说是一道不完善的题。原题为:“质量m=3kg的物块,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F=10N,沿光滑斜面向上移动的距离s=2m,斜面的倾角θ=300,求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各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该题的错误在于:题目未明确说明物体的初始状态。如果最初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拉力F=10N的作用下无法使其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因为沿斜面方向上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个是拉力F,一个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mgsinθ,且F相似文献   

13.
认识上下     
活动目标 1、认识空间方位“上、下”。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感知空间方位。 3、能力评议:表达物体的上、下方位。  相似文献   

14.
一、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并且沿各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那么这些力对物体一定做了功,如果用F表示力,用s表示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则功W=Fs.一个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要通过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5.
功与功的要素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也就是说,某个过程是否做功,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二者缺一这个过程都没有做功。  相似文献   

16.
功和能的概念联系密切,体现在功和能的关系已有各种形式,学习中一定要理解和把握好这几点:一是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二是明确几种典型的功能关系:①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变化量;②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③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  相似文献   

17.
石玉玲 《科学教育》2006,12(4):60-61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94页“功和功率”一节,教材通过对插图分析得出:从能量的角度来确定“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说法,笔者对此有异议。教材开始通过人用动滑轮提起物体的插图告诉学生说明:物体在拉力的作用下升高,物体的势能增加了。通过两个人用绳子拉小车的插图告诉学生: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小车的动能增加了。通过汽车刹车的插图告诉学生: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用下,速度降低,动能减少。综合上述实例得出如下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接着,教材又运用…  相似文献   

18.
1.有力≠做功 做功有两个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受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也就是说在力的方向上物体没有移动距离,则这个力对物体不做功.  相似文献   

19.
功是力和物体在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有力、有力方向上的位移就有功。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无关。表达式为:W=FSCosθ,其中F为物体受到的恒力,S为物体的位移,Cosθ为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反映了力对空间的累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拓展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将面临一个挑战,既要实现从“一个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认知突破。又要沟通“一个物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与“一个整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之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