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冯莉  许妍怡 《新闻通讯》2014,(11):43-4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的新兴生活领域,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模式和表演模式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百度娱乐明星贴吧的参与观察以及文本分析,选取"粉丝"这一群体,对粉丝自我呈现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粉丝在网络传播中呈现的形象、角色类型以及角色表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洋洋 《视听》2023,(2):13-16
近年来,以主流意识为主体内涵的影视作品席卷各大卫视与网络平台。主流影视叙事以想象消费的青春化呈现、话语表意的青春化书写、形象表征的青春化演绎,搭建起新主流影视与青年受众的话语表达机制,并在情感互动与思想激荡中,实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召唤。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美国漫威电影《复仇者联盟4》最早上映的国家,零点首映场超300万人观影。然而,观看首映的观众并不全是粉丝。粉丝在"看首映"过程中,通过自我形象与粉丝形象的统一、划分群体边界,实现了对粉丝身份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又经过消费、投射、怀旧、表演表现了粉丝身份。粉丝在"看首映"的过程中不断平衡着付出与回报,增强了粉丝主权意识。同时,"看首映"也成为了划分粉丝的新边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表现。以中国韩流粉丝为例,分析其在网络中的三种身份表现方式。韩流粉丝在网络中建立理想的虚拟身份;韩流粉丝进行"粉丝实践",参与"文化创造";在网络话题讨论中呈现"群体极化"。  相似文献   

5.
节目形象包含了文化内核、呈现方式、播出渠道、观众反馈等多方因素。群体脱口秀不是个人脱口秀的简单相加,而是群像基础上的形象共塑。群像与个体角色设定上的调和、群体成员间互动的内容与方式、网络播出渠道受众的多层次构成,共同塑造了群体脱口秀的形象。“表演”概念不仅包含了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对人类行为观察分析的一种视角。从“表演”角度切入,对群体脱口秀的角色定位、演员互动及受众参与等行为进行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呈现群体脱口秀形象的设定及达成全过程,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探讨网络节目文化的构成与呈现。  相似文献   

6.
沈升 《视听》2022,(3):40-42
青年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推动力,国家正积极为青年拓宽阶层流动的外部渠道.然而由于价值观教育引导的不足,部分亚文化青年缺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内部推力.青年亚文化群体在表达自我观点与进行自我表演的基础上获得他者的凝视,在看与被看的双向互动中构建群体身份,以降维交流的方式满足自我的认同诉求.基于对青年亚文化群体自我诉求的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下,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积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8.
短视频的兴起为图书馆员展示自我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文章借助拟剧理论和网络民族志方法,对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展开分析,以期探究该群体的自我呈现逻辑并为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形象提供参考性意见。研究发现,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主要呈现出忙碌敬业的“打工人”、博学睿智的阅读推广人、耐心热忱的科普人、严谨细致的专业人和热爱生活的文艺人五大类形象。在自我呈现实践中,图书馆员采取了积极理想化演绎、剧班化共谋、后台化展演和符号化表达等叙事策略。总体分析,图书馆员的此种自我呈现具有解构公众刻板印象、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等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表演痕迹重、范式同质化、社会影响弱等局限。基于此,图书馆员可以从弱化表演痕迹、提升媒介素养、深化后台前移、把握流量密码等维度优化短视频实践,塑造更为良好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9.
从叛逆作家到被时代杂志评选为"青年领袖",韩寒不同于一般偶像明星,他的出现始终伴随着青年网友与精英阶层的互动,而"战场"则是成为环境的大众媒介。基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韩寒是流行文化语境中的形象符号。它的所指超出韩寒个体的范畴,并折射出青年亚文化群体与媒体的互动。符号由媒介生产,而作为接受者的青年群体则围绕着符号参与表达、争议与否定,渐进地完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商业资本的操纵、趣缘群体的分层与圈层对抗、准社会互动下个人幻想与崇拜,使微博粉丝话语失范呈现逆狂欢态势——侵扰微博议程,制造流量假象、主动"控评",埋没不同声音、网络暴力等。微博给粉丝提供的参与式文化场域变成了话语失范的聚集地,这不仅破坏公共视听,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引发粉丝形象的社会认同危机,还孵化了以流量造假为服务内容的灰色产业链。微博粉丝话语失范亟待重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为视角分析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过程,进而提出微博表演的概念。本研究认为微博中的自我呈现旨在塑造一个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含有表演的成分。文章还分析了微博表演现象的特性、过程和成因,以期对基于微博平台上人们的互动行为及交流过程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张如 《东南传播》2018,(8):100-103
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青少年群体在音乐社交QQ群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具有以下特点:舞台固定而演员、观众时刻在变化;青少年不断融入情境、参与情境定义;虚拟前台中的理想化呈现.这些特点主要受到青少年群体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和所处的现实情境影响,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环境中"抵抗"被娱乐所"消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活跃群体,有着强烈的前台表演和自我呈现欲望。本文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理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形式、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为了解大学生的虚拟社交心理、规范大学生的虚拟社交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在形式上趋向于视觉化,在内容上趋向于情感式抒发和理想化呈现,并体现出以"我"为中心、互动中的排他性以及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颜彬 《编辑之友》2022,(8):50-54+61
文章关注当下出版业网络直播中针对粉丝群体使用的营销策略,以粉丝文化为研究视角,提出文本盗猎、情感认同与精神消费三个与出版直播密切相关的粉丝议题,旨在探究出版行业与网络直播两者间的契合交互与发展可能。通过研究,文章提出以下三方面观点:首先,作为粉丝领袖的KOL与直播粉丝受众都可进行参与式生产,对文本进行盗猎和解构,推动出版与直播实现内容互通与相融;其次,作为互动仪式的出版直播内外,粉丝与主播、直播场域及粉丝社群需要实现情感认同;最后,粉丝在出版直播中的消费行为可作为购买其符号意义和文化所指的精神消费,进而实现增值。  相似文献   

15.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意图在连接着媒介资本逻辑与粉丝自我呈现双重动力的网络空间中,探究"他建"与"自建"相结合的粉丝媒介形象呈现现状,并对粉丝形象的形成进行思考。研究发现,"他建"粉丝形象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博弈的结果,粉丝"自建"形象则以流动性的行为逻辑为特征,并由于话语体系差异、受"他建"形象牵制等问题固化了原有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17.
董青 《现代视听》2012,(6):66-69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和心理学角度对"粉丝文化"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由分析粉丝群体的特点:组织性、目标性、参与性、自我修复性入手,利用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进行解读。其次分析群体中的个人的心理特征,从态度和情绪情感这两方面阐释。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一个成熟的粉丝社群呈现出等级森严的"多层金字塔"式结构,而成年女性粉丝则掌握着整个体系的核心话语权。在这一体系内,粉丝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涉及偶像认同、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的多维度交织的复杂过程。粉丝塑造着其所在的群体,同时也在群体中培育着新的自我。粉丝文化是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浪潮共同作用下的特殊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9.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社会学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拟剧论开辟了社会学新的研究领域,该著作以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活动为出发点,将生活中普遍的人际互动用戏剧学语言进行描述,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称为"戏剧表演"。本文通过回答"为什么表演"和"如何表演"来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表演"描述、归纳。  相似文献   

20.
青年群体使用"网络脏话"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为了挖掘这种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研究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等量化研究方法,对青年群体"网络脏话"的使用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经检验,青少年使用网络脏话的原因受到网络现实边界模糊、亚文化、情感表达、个人社会化和对网络脏话失去敏感度的影响。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脏话"动因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性思考、规避网络脏话,为引导措施的实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