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加强历史文化村镇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国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与实践难题。与国外历史文化小镇相比,我国历史村镇保护存在规划体系不健全、文化底蕴单薄、缺乏全面社会技术支撑等诸多问题。以豫南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历史名村名镇调研,总结了其在推进文化村镇保护中一些好的发展举措,以期为我国类似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苏南水乡历史文化村镇分布有其文化传统历史轨迹和顺应地理脉络的成因机制,着眼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不同时期苏南村镇的景观变迁特征,在梳理历史文献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和经济状况为标准,将苏南村镇的演变划分为初始形成、发展中期、现代成熟稳定三个阶段。在大尺度空间内归纳出的苏南古镇景观点-轴-面的发展模式,提炼出大地理环境背景与古村镇景观之间的交互关系,揭示出只有孕育古镇的自生山水地理环境得以保存,历史文化村镇的历史特色才能得以延续的观点;并从单体建筑小尺度范围内指出历史文化村镇民居与现代民居空间布局的差异,以期为现代城镇发展建设建立历史坐标。  相似文献   

3.
传统聚落是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统聚落营建的实体构成体现在关联类型、要素、空间的系统性单元集群,传统聚落保护发展的前提是基于营建实体对聚落主客体进行价值基准的把控及价值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价值理论,提出分析传统聚落在“类型—要素—空间”实体营建的三大体系构成,明确中微尺域下传统聚落保护发展所需的四大价值基准,最后基于价值基准进行传统聚落价值结构及评估体系的构建方法路径探索,为未来进行地域及全国传统聚落科学价值体系的多样统一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地历史城镇作为我国独特的聚落空间载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传统空间结构的延续是古镇形态保护的基础,但定量标准的缺失使古镇空间结构保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选取重庆市丰盛古镇为研究对象,采用轴线—视域的拓扑方法对古镇保护规划实施前后的空间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提取古镇空间特征并对其格局变化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5.
立足中国山水人文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结合当下城乡规划建设“望山见水记乡愁”的实践需求,探索融合利用山景资源构建聚落特色空间格局的本土规划经验。通过遴选关中地区典型城乡案例,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法,挖掘和解析经典聚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历史形态,总结本土规划的山水关联融合智慧,提炼历史实践在山景发掘识别、山景呼应设计、山景体验强化等关键环节的方法与准则,诠释其中蕴含的在地“四望”与“寻胜”、朝对山景的聚落轴线骨架定向、关联山景的城市标志建筑营建、强化内外关联性秩序的在地体验等技术要点,构建融合山景、塑造聚落特色格局风貌的本土规划经验体系,进而从落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要求、指引城乡人地景观良性发展的角度,探讨本土规划经验的现代价值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6.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本文将以广东传统聚落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聚落空间的形态与区域性、适应性、演进性特征,并探讨其成因,诠释聚落的布局营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渊源、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整理,结合地域文化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山环水抱、发展演进、树状分布的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和兼收并蓄、宗族教化的非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并通过案例实证,总结了空间网络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四种影响因素相关,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整体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以促进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历史性城市景观将城市理解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把动态发展的城市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都作为遗产保护的范畴,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烟台是明清时期的海防军事重镇,又是清末开埠的通商口岸,形成了军镇防卫和商埠港口格局互相镶嵌、中国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互相交织的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烟台的历史性城市景观,应在深入分析其演变过程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动态保护城市发展各时期留存的景观,整体保护城市空间格局和总体风貌,关联保护自然环境和更大范围的文化遗产,以实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饱含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特色小镇乡土景观的保护有助于与之关联的自然生态保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维价值的实现。在对乡土景观价值构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沙溪古镇乡土景观价值及其对古镇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并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镇乡土景观包含了自然生态、民居聚落等物质实体以及日常生活图景、民俗活动氛围等人文环境,并具有传统人居智慧体现、文化传承、社群关系塑造、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多元价值,同时认为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应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实现其多元价值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不断增长的开发压力,越来越多的历史城镇空间景观遭到新建项目的威胁与破坏,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方法尝试以景观视角解读当前发展对于历史城镇的影响。借由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阐述HUL方法形成过程与内涵,明确其特点与进步所在,并在研究黎巴嫩提尔古城保护案例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HUL方法所提出的工作手段,即知识和规划手段、公众参与手段、监管制度与财务手段,进而针对我国历史城镇的问题与诉求,从重视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强调历史层积、协调发展历史城镇和文化旅游、加强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探讨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的规划方法,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历史城镇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搭建的重要基础。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文化地域性格鲜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梳理40年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程,广州名城保护工作在保护体系建构、保护要素提取、保护特色呈现等方面有显著特点,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更是在名城信息记录数字化、信息监测数字化、信息展示数字化和数字化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广州经验。未来广州可通过创新保护理念、改善保护方法、优化保护机制,焕发老城市新活力,使广州名城保护工作更加出新出彩。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建设除了景观保护与建设外,还应关注名村名镇的声景营造。声景营造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声景大致分为自然声景和社会人文声景。对社会人文声景的主要层面、现状以及创新实践手段进行探讨,归纳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声景营造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素都是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的重要构成和历史基础。同时,这个系统也是见证大运河发展及其影响的物证条件和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依托。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彼此涵括构建、内涵诠释以及建设绩效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造成了新老城区在环境、产业、文化空间上的分割。通过阐述"织补"在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应用,结合承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实践,从格局、环境和肌理三个方面,具体地提出了基于"织补"策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南阳古镇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岛屿型运河聚落,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下,南阳古镇传统地景空间的文脉传承、保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梳理古籍舆图阐述南阳古镇历史沿革,从区域环境、聚落形态、阡陌交通、景观节点四方面切入,系统概括了南阳古镇地景空间构成及其表征,进一步揭示了运河水利影响下治水、营城及生活的营建智慧,以期为大运河山东段运河聚落建设及运河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的前提是确定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内容和设计要素。本文首先从空间氛围营造、功能整合、数据建设、范围界定四个方面阐述了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内容,进而重点探讨了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历史文化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客观要素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前提下,以地下空间开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首先,分析城市更新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及其地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难点。其次,分析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与作用。接着,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的相互关系,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影响,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多方合作、规划建设和公众参与3个方面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建议。对于促进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立足建筑学视野,以中国知网为研究依托,以浙东传统海洋商贸聚落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对国内传统海洋聚落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梳理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规划实施评估作为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一环,作用日渐凸显,尤其对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实施评估更为重要。其不仅能全面了解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的真实情况,也利于摸清"家底",找准保护工作中的短板,进而在新一轮保护规划中,以此为要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和发展路径。以周庄古镇为例,将"人"的感受和作用纳入评估对象,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的原则,通过综合定性、指标定量和实施成效可视化的评估方法,从"人"的群体因素、"物"的空间形式、"事"的实施管理3个维度出发,归纳出人本视角下保护规划实施的评估框架,建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实施评估体系,为保护规划的周期性评估发挥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学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研判云南省情为出发点,有效识别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特色内涵同质、转移人口梗阻、养老服务断层、名城名镇失真、新城旧城失重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和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研究认为:云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在发展内涵特色化、转移人口市民化、养老服务体系化、村落保护传统化、名城名镇精品化、生态保护红线化、新城旧城有机化、城市规模标准化等路径方面重点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