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中国会再演通货膨胀吗?》(新华社7月8日播发)提出了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之所以说它是敏感的问题,因为人们对1988年恶性通货膨胀的情景记忆犹新;之所以说它是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国能否继续深入对外开放。这篇报道正因抓住了读者要了解的问题,新闻价值就鲜明地体现了出来。经济领域中有许多很复杂的问题。只有对各个  相似文献   

2.
当你打开每天的中央各报时,你就会看到报纸上都刊载有许多新华社电头的新闻。新华社是如何及时将新闻发送到报社、供报纸选用的呢?以前,新华社采用的是模写广播,每秒钟只能播发两个汉字。从1985年12月18日起,新华社使用了最新技术——微型计算机中文发稿系统向北京地区各报、台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10月23日播发的《当西哈努克到来的时刻》一稿,既可作为特写也可称为柬埔寨问题巴黎国际会议期间中国记者采写的独家现场短新闻。首先,记者善于在复杂纷呈的报道现场捕捉住感人至深的瞬间,写出寓意深刻的新闻。柬埔寨问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5.
经常被报道的单位难报道,经常有记者出入的地区难写稿,难就难在新闻要出“新”。当我读到新华社播发的《石河子的年轻人好精神》一稿时,不觉眼前一亮,真妙! 写石河子的稿件可说是每年都数以百计,但《石河子的年轻人好精神》一稿,却另辟蹊径,寓意新,角度巧。它没有简单化的报道工农业成就,而是选择了“石河子的年轻人”这个题,以人喻市,实属高人一筹。年轻人是石河子今天和未来的希望,在这样一个“平均年龄25.6岁”的城市,展示他们的风采,不正涵盖了整个石河子的风貌吗?作者不仅写出了石河子年轻人外在的“好精神”,穿着打扮“让人目不暇给”,  相似文献   

6.
自新华社播发大邱庄的当家人禹作敏被刑事拘留的消息后,各新闻单位有关这个事件的过程介绍,各种评论都纷至沓来,并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在新华社播发那则消息之前,人们从各新闻单位获得的禹作敏的消息还无一不是说好,好象禹作敏浑身玲珑剔透,金光灿灿,连屁眼也没有,而自新华社那则消息播发之后,人们这才从各新闻单位传来的消息中得知,原来早在1982年,禹作敏就策划全村劳力哄抢大港水库的国家财产,被大邱庄学校校长李炳  相似文献   

7.
田园 《今传媒》2006,(12):57
做了驻站记者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者都称做“无冕  相似文献   

8.
1991年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姜在忠采写的新闻特写《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则社会新闻很受报刊用户的欢迎。首都有六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在新闻播发后十多天,还拿出宝贵的版面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到1991年11月21日还刊用了这条“招客灯”新闻。一则社会新闻何以受到青睐?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9.
刘冬莉 《青年记者》2007,(18):70-71
一1994年7月下旬,新华社编辑南振中参观松花江丰满水电站时,一位负责人向他介绍说,建国初期,这个水电站装机13万千瓦,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站,而现在,早已经被别的水电站超过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的南振中记下了这个事实。两个月后的国庆前夕,新华社组织策划播发一大批国庆特稿反映建国45年来的成就和变化。这时,他想起了丰满水电站以及那位负责人的话,更想到:原来的"第一"渐渐被甩到后面,这不正从侧面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吗?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新华社陆续10次播发追问向公民征收的各类行政性事业收费或政府基金。"收得爽快,用得糊涂,去向成谜",调查背后的发现令人触目惊心。渐入年尾,上述调查和追问有了哪些结果?哪些部门还欠公众一个交代?  相似文献   

11.
"‘钟华论’有什么深意""‘钟华论’是谁"……随着新华社播发的"钟华论"文章一次次镇版刷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钟华论"是新华社融媒体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由新华社党组直接指挥,举全社之力尤其是评论骨干力量精心打造。"钟华论"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2.
1996年4月21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冰雪茫茫的北极点上,首次有了我国国家测绘标志.它是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鄂栋臣安放在这里的……".  相似文献   

13.
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同样来自"社会需要"。就国内而言,主要推动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对新闻文化的需求;就海外而言,主要推动力是受众对新华社播发新闻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把"群众需要""受众需要"作为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符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比较符合新华社的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4.
"宪法,'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从产生、修订到实施,处处都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句简单的话,是3月8日新华社播发的2004年"两会新华视点"稿<修宪离百姓有多远?>的开篇句. 事实上,这句看似简单的开篇话、短短数十字,却是新华社"两会"报道组努力实现重大主题性报道思路的创新,是不断提高新华社战役性报道有效性和贴近性的一次最经典的凝结和折射.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2001年9月17日播发的《中国完成15年入世谈判》一稿最近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国际消息一等奖,这是新华社连续几年获得这一殊荣。这篇由新华社日内瓦分社记者梁业倩、陆大生撰写的稿子题材重大,时效性强,写作精彩,播发后  相似文献   

16.
去年国庆节前夕,9月29日《人民日报》首次刊发了周昌平冒充国家原领导人亲属,骗取江西省吉安地区副专员职务,大肆违法犯罪被处以极刑的消息,接着新华社也播发了这条消息,全国新闻媒体随即纷纷刊发。周昌平一案旋即引起国人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话题之一。然而,消息简略,语焉不详。周昌平怎样冒充国家领导人亲属?又是如何骗取了这一重要公职?此案早在5年前就已东窗事发,缘何现在才透露出这一点点信息?人们期待着有个明白的“交代”。  相似文献   

17.
6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重要社论“经济改革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吗?》当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各家大报以及各省、市级的党报,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刊用了。在编排方法上,绝大部分报纸都是一字不易,全文照发。但就我的阅读范围所及,也看到有两家报纸处理得别出心裁。一家是经济日报,在这篇社论前加了编者写的《向读者推荐》,全文200来字,看似“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18.
1996年4月21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冰雪茫茫的北极点上,首次有了我国国家测绘标志.它是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鄂栋臣安放在这里的……“.……  相似文献   

19.
1996年4月21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冰雪茫茫的北极点上,首次有了我国国家测绘标志.它是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鄂栋臣安放在这里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逝世后,有关他生前的一切,无论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有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呢?对外稿《有关毛泽东的书在中国畅销不衰》(新华社6月10日播发),回答了这个问题。因此,稿件播发后,引起了海内外新闻媒介的广泛注意。法新社作了详细转播,美联社也作了扼要介绍。此外,《中国日报》、《新加坡联合导报》,香港《文汇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