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工矿城市的必然选择和谋求工矿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民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工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快速推进,但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产业生态化难度依然较大。新时期推进工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立法,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成立于抗日战争初期的四联总处,积极推行战时工矿贴放政策,以利用国家行局的资金来配合国民政府工矿战略重心的转移和推动西部地区工矿业的发展,对增加战时经济力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招全 《中国培训》2000,(11):18-19
工矿城市往往是以独特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目的 ,依靠国家的强力投入而迅速崛起的高度专业化重工业城市。这种立市方式势必造成多重“二元结构”并存的格局 ,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着一些比较特殊的矛盾 ,在这些市场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也就面临一些特殊困难 ,需要我们认真应对和着力化解。主要困难———对一些新兴的资源型工矿城市而言、矿产资源采掘加工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重工业比例过重 ,轻工业比例太轻 ,商业发育不良 ,农业相对落后 ,产业结构比较简单。当工矿经济从超常规发展转入常规发展阶段后 ,主导产业就业机会就…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国民政府最高经济与金融机构四联总处,利用国家行局的资金来推动大后方工矿内迁和发展,对大后方工矿业发展起过若干有益的作用。就本质上而言,四联总处的战时工矿贷款政策也含有向商业资本合流和转化的趋向,且是一治标之策,因而其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以富国富民为宗旨,为解决国家的经济危机,提出了反对抑商,主张与商共利;反对禁榷,主张工矿贸易自由等一系列工商业改革的主张。欧阳修的工商业思想切中时弊,针对性强,是对庆历新政的积极响应。欧阳修也成为宋代经济新思潮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对劳动定额的概述和作业成本的研究入手,结合我国煤炭企业生产特征,全面阐述了基于作业的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流程和具体步骤。最后以采煤机司机劳动定额制定为例,说明某工种劳动定额的具体项目。为煤炭井工矿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地质学家翁文灏、工矿泰斗孙越崎等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8.
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在资源型工矿城市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形势下,环境管理依托政府利用新政策利用新措施,削减工业性颗粒物污染物点源,协调多部门联合执法,整治城市性扬尘的面源,资源型工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提高才具有环境效益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巴西经济最发达的当属其东南区。而东南区里最重要的当属其由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贝洛奥里藏特三大城市为支点所组成的庞大的工业三角区。 工业三角区内城市毗连,人口密集。区内除了上述三大城外,还聚集了60多座卫星城和许多工矿基地以及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工矿企业负荷的实际使用情况,通过实例分析了现行工矿企业在提高功率因数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工矿供电系统功率因数提高提出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重庆抗战文献整理开发具有较为突出的意义。抗战文献整理开发有利于为世人提供全面客观、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抗战文本资料,完整展现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画卷;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力,激扬中国民众的爱国精神;有利于凝聚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增强海峡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有利于弘扬以重庆地区为代表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与抗战文化。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关于抗战期间工矿业官僚资本和民间资本关系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主要是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涉及这一问题时从某个角度进行了探讨,而且成果比较分散.本文从企业研究、数据研究、政策研究、行业研究以及方式研究这五种路径来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学界在抗战期间官僚资本与民间资本的经营范围的划分、发展趋势以及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的认识和评价这三个焦点问题上的争论.此外还探讨了与研究直接相关的核心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文章叙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背景、经过 ,阐明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国内抗日战争的继续和延伸 ,是适应远东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需要 ,远征军在缅作战的态势 ,直接影响国内战场及东南亚战场的对日作战。揭示中国远征军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的巨大贡献 ,昭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远征军入缅作战 ,为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抗战爆发后,作为大后方之一的黔北地区,一批近代工业兴办起来,城区商店林立,工商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下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黔北工商业在抗战时期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当时的抗战形势,还是对黔北当时及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战时兵工内迁保护了中国兵工事业的基础和精华力量,形成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构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战时兵工生产体系。同时,重庆兵工厂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近八成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使重庆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和战略物资供应地,支撑了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的武器装备供应。  相似文献   

16.
张安  房彬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02-105
抗战前期,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风起云涌,主要原因是日军无暇顾及,国民党顺应了全民族抗战潮流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关系比较融洽,国民党对其敌后根据地苦心经营等。但其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这是因为国民党不具备坚强的抗战领导核心,缺乏团结全民抗战的凝聚力,军队也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力量支柱,根据地政权不够稳固。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广大内迁兵工以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利益为根本,历经千辛万苦,将散布在华东、华北、华中等地的兵器工业整体搬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抗战大后方。他们在日军敌机频繁空袭轰炸的恶劣环境下重建家业、复工生产,在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充分发扬英雄主义气概,积极研发和改进兵工生产技艺,加班加点生产械弹装备,保障了抗战前线的武器装备供应,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代中国兵工人的精神和力量。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而引起的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化、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为了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克服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局面,放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提出了“减租减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适合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指引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大生产运动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为改善民生和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抗战大后方抗战歌谣,有的控诉日寇滔天罪行,揭露汉奸野蛮暴行;有的颂扬将士英勇杀敌,讴歌中华抗战精神;有的号召全民抗战动员,增进民族和谐团结;有的歌唱工农努力生产,劳军募捐援助前线;有的称赞军民一家亲情,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这些歌谣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坚忍不拔、气壮山河的恢弘图景。  相似文献   

20.
抗战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中所产生的抗战精神,其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爱国精神、团结精神、自强精神、国际精神等四方面的内容。而其产生也是由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积淀、民族危亡的现实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国民政府的积极努力等多方面原因所促成的。抗战精神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当下我们民族所面临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任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