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余华小说的文本阅读与比较,归纳出余华小说中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并结合前人对余华的创作思想和叙事手法的观点,阐述余华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化内涵,发掘余华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意义以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先锋小说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巅峰之作。先锋与传统看似两个相悖世界,其实不然。我们试从余华小说所表达的“性恶论”与“神秘主义”中探寻传统性在余华小说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蔓延性和无孔不入的穿透性。余华的小说创作之路正是他反抗传统又皈依传统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先锋作品包罗了丰富的声音,其中值得关注的声音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小说人物直接发出的对白声、由叙述者描述的喊叫声以及因为暴力行为而产生的"暴力之声"。这三种声音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分别起到了解构人物形象、重造时空和修饰语言的作用,推动了余华的先锋小说冲破叙事成规,因此对声音的摹写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先锋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创作转型后的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复叙事的形成原因作一番葙浅的探讨,从而推动余华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复叙事艺术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余华艺术转型后小说创作中重复的叙事艺术表现得非常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受音乐的启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互影响;小说叙事的需要和余华叙事技巧训练以及余华小说在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上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小说是一个意义缺席的世界,余华无意通过自己的小说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恰恰相反,余华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虚妄的世界,正是这种虚妄,揭示了我们生存的深度真实性。《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一个典型的颠覆和消解意义的文本。余华在一个意义缺席的话语资源中,不可能找到并赋予这种本能生存以意义。  相似文献   

6.
暴力、鲜血和死亡是余华小说常见的主题,原因是:童年的恐惧长久地伴随着余华,以及内倾的心理,这使他内心同现实一直保持了一种紧张关系;特殊的经验使余华习惯了鲜血和死亡,甚至于迷恋;直觉内倾型的心理特征。另外,余华的小说缺失高大的男性形象和具有“弑父”的倾向,原因是余华童年记忆中形成的不完美的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7.
距离的控制在余华的小说里主要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余华笔下的世界是躁动不安的,暴力、死亡、癫狂、欲望、宿命等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永恒的母题。然而.余华的叙述方式却是极为冷漠的,以至于余华被广泛地认为“血管里流的不是热血,而是冰渣子”。  相似文献   

8.
郭文静 《文教资料》2008,(23):33-34
余华的中短篇小说以鲜明又独特的风格在发表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余华在中国先锋小说作家的地位也慢慢开始确立.在中短篇小说中,作家用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文学观念为读者塑造出了特别的场景,暴力事件在余华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同时余华小说中的生活也颠覆了人们对正常生活的理解,而在这些看似荒诞的图景背后隐藏着的是作家对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另一种思考和理解,余华用他的中短篇小说对生活和人性做出了更进一步和更真实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小说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更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生死、存在以及善恶三个方面阐述余华小说的主题,以体现其小说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从三种理论视角论述了余华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叙述的和声”,指出“叙述的和声”是“虚伪的形式”的显著特征,并分析了“叙述的和声”与作家创作理念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余华曾以颠覆性的极端写作成为先锋派的闯将。他的小说不仅颠覆了日常生活经验,而且对既定的经典叙述模式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颠覆。论文正是以他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的一些作品为例,探讨他对侦探、武侠、才子佳人、现代言情以及抗战小说的颠覆性写作,以显出他卓尔不群的叙述技巧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观察。  相似文献   

13.
本对余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小说作了一次回顾,认为这些小说从叙述人类暴力血腥的生存状态到反映人类孤独尴尬,苦难深重的生存境况,最后归结到了对人的生存信念的揭示:坦然承受一切血腥,苦难与死亡,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因素逐渐影响文学的格局,文学开始表现个体的独立价值,先锋文学的这一特质在余华小说中显露无遗.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意蕴模糊,余华的创作随之发生转型,对苦难的表现由决绝趋向于温情,这种变化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嬗变更迭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作品<一九八六年>的分析,揭示余华笔下的暴力世界及其缘由,解读暴力背后的隐喻世界和人生关怀.  相似文献   

16.
庾阐《扬都赋》作于成康五年(339年)至成康六年(340年)间。《世说新语》中庾亮与谢安对《扬都赋》作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这牵涉庾亮的政治举措和东晋颖川庾氏与琅琊王氏两大门闽世族的政治角逐。  相似文献   

17.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余象斗是明末建阳最富盛名的书坊主,其刻书之多,持续之久,流传之广,堪称明代书坊主之冠,其通俗小说的刊刻更是功绩突出,推动了明末通俗小说的发展。20世纪以来关于余象斗小说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颇多。余象斗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书坊主,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余象斗所刊刻的小说刊本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语贵显浅”是李渔对文学语言的主张,也是其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底色。但在艺术实践中,李渔作为文学大家,对小说文本重案头阅读的特质是熟谙其中三昧的。故李渔的小说创作,也非常重视“文人之笔”,因此其小说语言形成了浅易见俗、俗不脱雅、语重机趣的鲜明风格,显示了李渔对小说语言“于浅处见才”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匠心,也展现了李渔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20.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自1987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历经了两次转型。余华的这两次转型,评论界历来莫衷一是,褒贬不一。借助艾布拉姆斯有关文学活动要素的理论,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等四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试图对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创作转型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