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开宗明义要“使闺阁昭传”,但囿于时局和审美需求,常借助双关修辞,以暗示性、预兆性的韵文展现女性“似桂如兰”的才情和“万艳同杯”的命运。这些韵文中的双关主要包括谐音双关、语义双关、语法双关和字形双关四种类型,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审美功效突出,具有言美意长的意境美、言此意彼的曲折美、言简意丰的精炼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解释双关修辞的认知过程。一语多关是《红楼梦》韵文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人花互喻”“重像设置”等手段塑造女性人物形象,同时也离不开读者的互文性阅读。  相似文献   

2.
《小镇的早晨》是一篇质兼美的写景散。课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章词如珠、语如诗、景如画、情亦真,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为此。我以“美”为核心,以“画”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素养。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有女性撑起半边天的说法,但在封建社会的日本,女性被看成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差异明显。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的改变,女性的社会及家庭地位不断提高,使得女性自身意识发生了改变,“女性语”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在二战后日本“男性语”和“女性语”差别逐渐缩小,今后也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日语中仍有大量“女性语”存在。因此,剖析日语中“女性语”与日本社会及文化的潜在联系,研究“女性语”的兴衰历程及语用嬗变是十分必要的,有其学术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代“以胖为美”之女性审美观演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最能代表其特色。实际上,“以胖为美”并不是贯穿有唐一代的女性审美观。随着唐王朝的兴衰沉浮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潜移暗换,唐代的女性审美观也从总体上呈现出从纤瘦到丰腴再回归到纤瘦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5.
融洽的交际尊重个人尊严、价值及人格。而性别歧视语则起到相反的效果。提到“性别歧视语”( sexism ) ,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对女性的歧视”。其实性别歧视语包括对男性和女性两方面的歧视。人们普遍地将男性地位界定为“主动、理性、主导”,而女性“被动、感性、服从”。“不会哭泣的男人”和“不会发号施令的女人”都同样是此类社会定位的牺牲品。由于语言在社会定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人们在用英语交际中又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性别歧视 ,因此 ,尽量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性别歧视语并且提出改正…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在创作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的女性之关显示出“客体化、欲望化”特征。他笔下多次出现的女性“自残”现象可做多重解读。女性的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表现为自觉顺从男权秩序,也表现在忍受“自残”之痛,以争取生存和竞争的筹码;为了反抗男权,女性通过“自残”的方式毁掉美貌,打破自身的欲望化特征,以保持个人尊严,或祭奠男权秩序下脆弱的“爱与美”。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文学上“最为诗意的存在”奥菲莉娅的疯癫和死亡实质上是对父权话语霸权的一次无力地反抗,反抗的方式是通过其作为伦理学的个人向美学的转变,具体来说即为奥菲莉娅作为“贞”的女性形象向“美”的女性形象的转变来实现的。该文将首先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奥菲莉娅身上所体现的“贞”与“美”的本质,同时揭示两者之间的冲突。其次,该文将深究奥菲莉娅的疯癫和死亡所揭示的其对于以“贞”为代表的伦理枷锁的反抗和以“美”为代表的审美化生存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古汉诗的意合句法和时态特征创建了一种“动态美”。如何传递这种“动态美”是英译古汉诗的关键。目的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理论将翻译的目的作为翻译行动的最高原则,回避了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其主要原则包括目的法则、语内连贯、语际连贯等。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宿建德江》四种英译文,以探讨古汉诗英译中再现原作“动态美”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教学理念《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文章词如珠、语如诗、景如画、情亦真,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为此,我以“美”为核心,以“画”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相似文献   

10.
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女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母女情感关系的描写 ,在内蕴上展示了“孤独”、“痛苦”和“无奈” ;在艺术形式上 ,以“叙事”、“镜语”和“音乐”的手段使内酝的表达渐趋深刻。  相似文献   

11.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篇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我们从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出发,以男女两组英语互动式性别广告为语料进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男性广告在“祈使语气”、“消费者充当的主语一限定成分”、“消费者充当的动作者一物质过程”的构形分布上均明显高于女性广告;而女性广告在“消费者充当的感觉者一心理过程”的构形分布上明显高于男性广告。这些构形分布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类语篇建构的不同性别的身份是不同的,即建构不同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语教育已经出现的“失美”状况,暴露出以往语教育的许多缺陷。分析造成语教育“失美”现状的 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应试教育剥离了语教育的人之美;教师施 教失误导致语教育质量滑坡;家庭化氛围的贫乏削减了孩子对语的兴趣;社会商业化的冲击改变了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认同。  相似文献   

13.
以汉诗译英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如果把精确的英文作品译成中文,自然要译得精确;但如果把精练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到底是应该注重内容进行精确的“意译”,还是应该注重形式进行精炼的“直译”呢?这时翻译的标准不仅仅要追求“真”,还要追求“美”。  相似文献   

14.
“以美育人,育人以美, 育美的人”是美育的通俗解释。形象性是美育的显特点,形象化的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本从美育的形象性入手,对小学语教学中,教师发挥的美、教材中蕴含的美、学生“潜伏”的美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个体人格以“和”为美、人际以“和”为美与天人以“和”为美三个层面阐释了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内在意蕴。孔子强调个体人格之“和”是实现天地万物之“和”的根本。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为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6.
美、法、德、日四国各自所认定的语课程总取向,有原则性的差异。美国的语课程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主要取向,80年代又兴起重视“内容”的核心知识课程;法国在将“作”视为核心能力的同时,以注重“参照性的化遗产”为总取向;德国则强调“构建和培养学习能力”,大学预科的总取向贯穿语课程的全程;日本语课程的总取向,一是重视情感态度的养成,二是立足于“语言教育的立场”,相对地削弱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美辞研究源远流长。美辞论成为现当代汉语修辞学说之一。本结合评论李廷杨的《语新论——美辞论》,既大致清理了美辞论演进、发展的线索,又从化哲学层面对“语言本位”问题、“两类美辞”问题、美辞和丑辞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也谈“翻译即创作”,其倡导和实践的英译汉保持中文常态、展现文字弹性和个性、适时适度追求音形意之美三方面内容为普通译者达到“翻译以练笔,翻译即创作”的境界提供了借鉴。此思想启示普通译者可以从中文常态与适度欧化的平衡、白话文言与课语的调配、文字音形意之美的隆重出发,提高英译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面对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的“小语”教学单一封闭、高耗低效的窘状,自1995年9月始,我们开展了“‘大语’教学探索”课题实验。从“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综合素质”目标出发,构建了以语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加强语课外活动和拓宽语学习环境为“两翼”的“大语”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纠偏除弊的语教改之路。  相似文献   

20.
田灵芝 《新课程研究》2009,(11):57-57,78
语文课堂是充满美的课堂,它以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韵律吸引学生叩开美的大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文本,遵循学生思维认识发展规律,不忽视质疑的自然美、生成的灵动美、情感的共鸣美、朗读的个性美,让更多的美贯穿语文课堂,学生才会在长期的“语”和“文”的熏陶中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展示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