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爱》中对自然界的描写在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反映人物的性情 ,渲染气氛与场景 ,达到了景与情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富于想象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课件,用画面体现情感,用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相似文献   

3.
<正>一、主题与背景《二泉映月》一文通过景、情、人、曲的对话、交融、回旋、升华,为我们展示了一处曲径通幽的自然景观,一首荡气回肠的不朽乐曲,一个顶天立地的盲人音乐家,一份震撼人心的情感冲击。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决定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写结合、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  相似文献   

4.
<简@爱>中对自然界的描写在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反映人物的性情,渲染气氛与场景,达到了景与情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呢?一、读读是阅读课情感体验永恒的主题。它既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手段,又可表达情感体验的成果。读可入文、解文。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亦可入情、悟情。声情并茂的朗读本身就能使读者与听众都进入语言文字所构筑的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行积极、立体的情感体验。如《西沙渔人》一文中,描写虎鲨的句子“尖利的牙齿能一下子把一个壮年汉子咬成两截,猛烈挥动的尾…  相似文献   

6.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内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是从事件中截取的一个横断面,人物活动是场面描写的中心。场面描写通常可以起到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烘托事物、点明或暗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场面从情感体验来分,有热烈的、激动的、安静的、悲伤的、壮烈的等,从具体内容来分,有  相似文献   

7.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景抒情散文,这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景是情的依托,情是景的灵魂,抒发情感是作者写作这类课文的主要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情感,对情感的把握缺乏厚度。围绕这个问题,我们以人教版三上第六单元精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子,组织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这类课文的情感:一、读文寻景,  相似文献   

8.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文章描写了西湖神奇的“绿”。本教学设汁变常规的理性剖析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西湖多彩、多姿、多情的“绿”,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围绕“绿”字,读中现景,思中显形,说中悟情。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富于想象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课件,用画面体现情感,用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胸怀真宽大,江河容得下。潮涨幕就落,风起掀浪花。你们猜是什么?(板书:大海)设计意图:谜语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辽阔和波涛汹涌…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评价《史记》的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发愤著书”、“发于情、肆于心”是其核心所在。《离骚》之情对《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情感本是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寓情于史,将历史的真情、历史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恰到好处地融汇为一部伟大的史著。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在眺望中流露真实的情感。诗人期望家中平安,期望国泰民安,以及守望着内心之情。《春望》中"望"字统摄全诗,眺望真实之景,期望想念之事,守望内心之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绝少有原生态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景物描写,一是融入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前者借助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而后者,不是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而是借助景物,来表现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前者一般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这里单说后者.此种景物是作品中人物眼中之景,此种景物之“情语”也是作品中人物之情.例如,鲁迅的《社戏》,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写景,就是在写人物“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对应关系,往往会成为阅读中的难点.下面就以小说《芦花荡》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13.
写景作文离不开"景"和"情",要么写景抒情,在一幅幅画卷中舒展情怀;要么融情入景,将情感注入景物中,给景物赋予生命力。而无论哪一种写法,最终都是"情"、"景"两条线贯穿全文,一虚一实,勾勒出唯美的景致,散发出丰富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为读者勾勒出与众不同的北方冬日美景,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布局和语言风格,具备了诸多启发借鉴之处。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写景物,便于读者发挥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写手法,未免显得死板,缺乏艺术气息,吸引力不足。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当中提出了情与景的关系,认为景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强调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即心物交融。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之美其实就是追求情与景相互结合的结果。这种美既是《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的观点发展的结果,也是对此观点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多渠道地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教材承载的目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有效结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展开教材中的“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目标。本文以魏滨老师的一节全国优质课《两代人的对话》为课例,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借助有效的教学设计,情境交融,师生实现真正意义的交往互动才能产生缘境不尽的情使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6.
陈文玲 《考试周刊》2011,(23):49-49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游荷塘所见之景都透视、沾染了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心情也随所见之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情与景是交融在一起的,较为突出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现收入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课文的《自读提示》是这样介绍该词的:《雨霖铃》是作者离开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与情人话别时写的。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寒蝉、长亭,烟波、暮霭,用来构成气氛,暗示离别时的心情。下阕写想象别后秋江伤离的场面。这首词或景中见情,或以情带景,有较高的艺  相似文献   

18.
回顾自己从文的经历,真正应验了“情为心声,趣为动力”这八个字,那时候的语文教育刻板且枯燥,我从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中体验到了文学世界的美妙。至今还记得因为喜欢,抄录了整整一本司空图的《诗品》。为情所迷,为趣所动一直牵引着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如何在课堂里就能让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着力思考的问题。教学的结果是为情共鸣。引发兴趣,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真正走人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那么怎样贯彻情感力量呢?以下是我的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设计特点】《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文章写了西湖神奇的“绿”。本教学设计变规的理性剖析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读中品味西湖多彩、多姿、多情的绿”,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具体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围绕绿”字,读中现景,思中显形,说中悟情。【教学流程】一、期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首儿童诗情境活泼、联想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入境浮景,构建“家”的理念,在图、文、景的交融中感知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语文,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