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八高僧故事     
达摩面壁
  达摩,是古印度香至国的王子,后在佛教嫡脉27代传人般若多罗尊者门下出家。北魏时,来到中土,在嵩山少林传播禅法。
  起初,少林寺的老和尚对这位异国僧人心存芥蒂,没给他安排住处。达摩便选择五乳峰高临山顶的一个天然石洞,设个蒲团盘腿坐下,面壁修习禅定。  相似文献   

2.
稠禅师是有文献可考的少林寺最早武僧,但稠禅师幼年习武与少林寺无关。初祖跋陀从未传教于稠禅师武功,健身自卫是稠禅师发愤习武的主要动因,北朝时期的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邺,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到的少林寺。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结合传统武术理论和功法原理,探讨并阐述了少林武术与禅武医养生之道的关系与发展,旨在进一步完善少林武术文化体系,让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道路上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4.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御敌、竞技的人体文化形态被国人所熟知,禅武是需要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人文文化现象,注重内外兼修的修养方式,主张通过"悟"来达到最高武术境界,同时悟也是禅武修炼的共同手段,是禅武走上更高层次的共同途径,"禅"与"武"在共同的练与悟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少林武术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禅拳一体,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  相似文献   

5.
总体而言,传统社会少林寺与官府关系融洽,唐代与明代尤甚。这促进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而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清代少林寺与官府若即若离,则影响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发展。少林寺与封建王朝时亲时疏,但亲密期远远长于疏远期。二者关系亲密时,少林寺与少林武术会加速发展;反之,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则渐趋衰微。少林寺与封建王朝关系的亲疏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盛衰的晴雨表,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6.
1500多年来,少林寺因武术造诣之高而著名,因禅武合一的精神哲学而著名,更因一句"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高深莫测而著名。但这里的"著名"多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实。现在少林寺依然著名,不同的是更多人开始了解,或者深入理解1500年积淀的少林文化。因为古寺不再藏深山,而是主动地融入商业化的浪潮,大声告诉世人我是谁?  相似文献   

7.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倡导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不道之道、无修之修"等理念对中国的少林武术和日本的武士道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二者对禅宗的理解各有侧重,结果也不尽相同。少林讲求禅武合一,重视武德;武士道则强调生死如一,重视武技。本文对此试做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佛教禅宗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时代,禅宗思想赋予少林武术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文化、武德、禅武合一、医学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有升降,禅宗思想慢慢转化为体育化、娱乐化、商业化,与以往的佛教教义相背离,但是,它适应了社会的大发展,并没有失去其精要,反而让更多的人去接受,说明佛教禅宗新思想的转变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少林寺传奇》的叙事核心是"以武救人",少林武僧的"入世"情怀是超越了政治桎梏的无伦理限制、无种族区分的爱民情怀,"救世"精神是在"众生平等"和"人人都有佛性"思想下的无私、无限的"普度"观念。对少林武僧来说,"入世"、"救世"的"度人"过程,同时也是"禅佛"、"悟道"的"度己"过程,是达到"出世"境界的修行过程。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地区。佛教文化经历史文化的流传和发展,加上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和共生,逐渐转变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少林文化中,少林武术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始终以朴实无华、内外兼修的特点,留存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在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流变特点更具代表性,文章以这一时期的少林武术活动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乾隆帝少年时代便密切接触佛教,通过同章嘉三世的交往,深刻领悟了佛教文化;在与超字辈僧人同参法会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上层僧人的趋炎附势,对其投机钻营的行径产生了厌恶之情;而在他少年时代的诗文集《乐善堂全集》中,其对佛教寺庙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参禅悟道高僧的尊重多有描写。从这些诗歌中可以推断:弘历少年时代形成的佛教观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这无疑影响了他即位后施行的佛教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2.
浙江籍的逸然性融在明末赴日后,在长崎兴福寺出家并升任第三代住持,曾先后四次诚邀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并在日本重新刊刻禅籍《五灯严统》,对中日黄檗宗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逸然退隐后专事佛画,在长崎乃至整个日本画坛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贵阳黔灵山是驰名西南的佛教名山 ,它的开发得助于赤松和尚。赤松乃清初贵州临济禅宗高僧 ,自幼入黔 ,弱冠出家 ,悟西来意 ,得临济法 ,开发黔灵山 ,创建弘福寺 ,大建道场 ,阐扬禅宗 ,与地方宰官、文人名士交相往还 ,共参“教外别传”之旨 ,遂使黔灵山佛教传响海内 ,弘福寺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著名十方丛林。又续佛慧命 ,上接天童 ,下开黔灵 ,使弘福寺临济法脉代代相传 ,历经十余代而至民国末年 ,这在贵州佛教史上可谓独具独色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4.
菩提达摩,古天竺高僧,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播佛法,并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中国禅宗初祖。他的主张和修炼方法,后经多位高僧汲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加以改造,使其适应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形成中国禅宗文化,并传至欧美、日本、韩国、朝鲜等地。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的佛教实践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很大。游历佛寺、结交名僧、阅读佛典等,促使他的诗歌呈现出新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佛教对于中国而言本属外来文化,自两汉交际传入以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时至唐朝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唐佛学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唐代大多数的帝王都对佛教采取了扶持利用的态度,而武则天的崇佛则最为明显。身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不仅大力发扬佛教,还将佛教与自身政权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佛教经典为自己的统治增添合理性依据。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就是在武则天的一手扶持之下,建立起了华严宗这一重要宗派。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出现有众多武僧活动的寺院是邺下(今安阳一带)寺院,从北朝著名武僧稠禅师到隋唐时期的慧休、玄林等邺下名僧大德都与武艺武功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在其他佛教寺院中并非多见,他们佛武双修,声名卓著,在中国佛教史和武术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佛教从南朝刘宋年间传入潮汕,1500多年来历朝历代的基本面貌虽有不同,但对潮汕文化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传入潮汕后,逐渐适应本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与社会经济、道德、习俗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构筑,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塑造了特质鲜明的潮汕文化。从潜藏的思想观念到触目可见的文化事相,潮汕文化无不透露出众多的佛教元素,诸如饮食文化中的素食、建筑文化中的寺塔建筑、方言文化中的佛教俗语、民间艺术中的潮州佛乐、礼仪文化中的佛化葬俗、节俗文化中的佛教节日以及组织文化的善堂等,就是其中荦荦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