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意识教育指的是教人正视性别差异、克服性别偏见和束缚、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和培育完整人格的教育.高校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当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存在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故应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对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采取提高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以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为分析焦点,考察"女生节"这一新文化现象兴起的思想、文化、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女大学生对自身性别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正确处理自身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及如何构建正确的女性自我认同观.  相似文献   

3.
性别敏感教育的基本主张是:重视性别差异而不为其束缚;赋予女性以发声的权利;采取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引导男女两性成长为"完整的人".由于性别地位和性别角色差异广泛渗透于成人的生活世界,是影响成人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成人教育必须坚持性别敏感原则:引导成人树立科学的性别差异观;关照女性教育;尊重并融合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理工科院校中女生比例小,是个容易被教育者和研究者忽视的群体.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理工科院校女生自信心不足、自我认同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性别观念.因此在加强理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引导她们树立科学的性别观的同时,应正视性别差异,在差异中追求平等,在差异中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5.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职业能力的认知,在职业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明显偏低,而性别角色观念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可以通过性别角色教育来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包括正视性别差异,注重双性化培养;引导正向归因,消除性别偏见;树立女性榜样,推进观察学习。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当代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现状及对策研究,本文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对西部六省市(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女大学生群体共计223名对象,分大、中小城市;经济水平较/欠发达地区;不同省市三方面,对其社会性别观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地区女大学生。普遍持“女性处于弱势”观点。且同一选项呈持平趋势。2、不同省市女大学生持“男性处于弱势”观点的均只占少数。进而。从女大学生自身因素、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这一高学历群体社会性别观中“女性处于弱势”观念的形成与存在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大学校园里,女生和男生的比例已然接近。从表面来看,女大学生们似乎拥有与男生同样的发展机会,成为超脱于传统性别意识束缚的一个女性群体。但是‘‘男尊女卑”性别观对她们人格发展具体影响如何?论文以江苏、安徽、河南等20个省在读的800名研究生、本科生为访谈、问卷调查对象,分析出‘‘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对女大学生人格发展造成的现实影响,并就女大学生如何进行人格自我完善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不能很好地解决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相结合,创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开设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是唤醒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女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发展女大学生的道德能力。课程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社会性别平等观教育、婚恋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观教育、礼仪教育、法制观教育、参政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性别观为人们对男、女两性的认识,性别偏见一般是指在男女两性中低估女性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男尊女卑、男优女劣、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在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其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又停顿了10年左右。而关于女性心理及性差的研究起步更晚。如果以1980年10月,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女性心理学专家丹玛克(F·L·Dewark)教授在北京中国心理学会举行的学术会议上所作“妇女心理学——一个新领域的微观”的学术报告为开端,迄今为止,这项研究的开展还不到20年。目前仍有许多亟待探索的领域,其中:“国人的性别观是否科学”、“性别偏见是否存在及对男女两性发展的影响”,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如张德的《关于性别偏见的调查报告》、张兆君的《大学生性别观研究》、钱铭怡的《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等。研究表明,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那么,大学师  相似文献   

10.
朱萍 《文教资料》2013,(27):113-1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否就意味着女性自尊自强意识的同步增强?是否能同步培育出健全的社会性别观?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与就业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文章对这些问题逐步探讨,以期发现其中关系.  相似文献   

11.
性别角色冲突是女大学生自杀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探明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防止女大学生自杀的重要手段。使用自编女大学生生命教育问卷对191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观及对女性独特生理现象的看法,发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的生理现象及生命教育观点有较大影响,男性更多从消极角度来看待女性生理现象,并强调从生活层面来对女性进行生命教育。结论:男女两性对女性生理性别特征的看法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分性别进行生命教育是必要的,女性需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来认识自身性别特征,并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郧阳师专在校女大学生女性观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郧阳师专2003年在校生中女生占53.5%。课题组于2003年3月对我校女大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女性观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我校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状况,掌握第一手详实数据.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提高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和能力的策略和方法打下基础。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女大学生的女性观总体状况良好,具有较为先进的法律意识、自主意识和就业观念,但是在参政意识、女性角色定位、家庭婚姻、两性观念、生育健康观念等方面相对保守、滞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粤北地区中学生学校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女性学校教育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学校环境设施的满意度、学科倾向、学业成绩、学习成败归因、职业期望等存在性别差异。教师的性别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生,教师树立正确的性别观,提高教育能力,是促进两性教育公平,提高女性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率低、从事职业范围狭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主要原因有社会文化因素、就业政策和法律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大众传媒因素等几方面。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即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中拥有社会性别视角、从国家政策层面消除女性就业歧视、以社会性别视角完善女性就业法律、大众传媒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就业、从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期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女性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应以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密切联系女大学生的需求为原则,教学目标应包括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提升"四自"精神和强化主体意识、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科学认识性别和性别差异、培养社会性别视角,掌握性别分析能力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正视性别差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有机结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先进性别文化为引导,创新教育理念。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和主体意识,运用性别视角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婚恋观、心理素质和法制教育等五个方面创新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量史料和统计数据,证明中外妇女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心理、生理特征和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不是造成男女两性数学能力差异的原因。导致出现数学上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原因,只要继续清除"传统性别观"的观念,加强女性的数学教育,建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那么,在数学上和在其他学科一样,女性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中存在的对女性价值的否定和贬低。使女大学生对创业形成了心理障碍,正确的分析和看待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中对女性价值的负面评价,从创业培训课、创业绿色通道、女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营、二课堂活动、女性“四自”教育方面入手,为女大学生解除思想包袱,提供演练条件,提供配套服务,解除女大学生创业的心理障碍,鼓励和推动女大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探讨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为。高校必须树立女大学生差异性创业教育理念,通过性别意识教育改变女性对自身的传统定位,克服创业的性别劣势,彰显优势;营造鼓励女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创业动机;在遵从高校创业教育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女性特征,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创业教育与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院校开设女性教育课程,可以树立女生的性别观念,改变其心中性别刻板印象和自我性别偏见,培养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有关两性平等的知识和技能,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全新视角。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女性教育的现状和女大学生素质状况,在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系列课程,更显得十分必要、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