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先后对学生的相异构想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西方国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对学生相异构想的调查研究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本文试图从相异构想概念的引入、相异构想的成因及相应的物理教学对策三个方面对相异构想作一些简要的阐述和浅近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相异构想"干扰着学生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呈现,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作业检测等多种方法,有效解决学生的"相异构想",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相异构想”(Altemative Frarnework)是学生围绕“前概念”(Preconception)建立起来的错误思维形式,它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差异性、相似性等特点。“相异构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形成化学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之一。本文探讨了“相异构想”在化学教学中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相异构想"对于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是生物教学的一大障碍。这种现象要是得不到及时纠正,会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学习新的生物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因此,本文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相异构想"的基础上,总结了转变学生"相异构想"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相异构想"的相关内涵,同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剖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时相异构想的成因,并制订了矫正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教学质量而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6.
胡乐雅 《广西教育》2014,(25):74-75
正"相异构想"又称"前概念"(Al-ternative Frameworks),是指学生由感性认识得出的偏离科学现象本质和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想法。对于儿童来说,这些"相异构想"指的是一些非科学的概念、经验和儿童阶段特有的思维方式等,它与儿童头脑中的旧知图式进行了自然整合,构成了儿童学习新知的基础。本文以上海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加法》教学的困惑及应对的策略,与同仁们商榷计算教学中"相异构想"的价值取向及其解决策略,以做抛砖引玉之用。一、"代课"的困惑:"5位学生学了还是不会"笔者教学的内容为"三位数加法(竖  相似文献   

7.
"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是学生通过观察或亲身经历并经过抽象形成的,具有差异性、隐蔽性、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相异构想"可严重阻碍科学概念的形成,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情分析,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矫治"相异构想"。  相似文献   

8.
"迷思概念""相异构想"是儿童在日常生活、数学的类化概念、儿童的自我思维定势或心理暗示中所形成的错误概念或思维结构。儿童的数学迷思概念或相异构想具有自发性、肤浅性、隐蔽性、顽固性等特性。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探析迷思概念、相异构想的转变策略,进而帮助儿童判断、识别并纠正数学的迷思概念、相异构想。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物理"前概念"中的"相异构想"是造成物理难学的主要因素,分析它,对物理教学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借鉴物理学家认知物理知识的历程,对比物理学史中物理知识的发展过程,探索矫治物理"前概念"中"相异构想"的策略,其中,实验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矫治物理"前概念"中"相异构想"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封闭式",表现在精而繁的分析、琐而细的讲解、囿限的线性思维、"流畅"的教案推进,导致许多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复制,思维没有得到培养。而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则提供给我们一个宝贵的经验:鼓励学生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呈现自己的"相异构想",并做出选择。具体做法有:充分暴露"相异构想",有效厘清"相异构想"。  相似文献   

11.
介绍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与特点及其在化学作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车晓旋 《化学教学》2007,(10):51-54
目前,上海中小学正进行落实两纲教育的活动."两纲"是指《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相似文献   

13.
对实验的想象就必不可少了.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想象实验促进化学教学,本人谈一点儿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韩峰  蒋道明 《化学教学》2009,(12):21-23
本文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通过行动研究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来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反思型化学日记"培养学生化学元认知能力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费伦猛 《化学教学》2001,(12):12-14
元认知概念 (metacongnition)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 (J.H .Flavell)提出 ,近年来 ,随着终身教育、实践与创新等一些新教育观念的提出 ,元认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是利用“反思型化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实验探索。化学日记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 ,记下他们自己对每次化学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 (包括自己在化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 )。化学日记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体差异的工具 ,能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能力 ,降低忧虑 ,有效地培养…  相似文献   

16.
王峰 《化学教学》2002,(12):38-38
学习电化学时 ,无论是研究原电池、电解池 (或电镀池 )的反应机制或判别它们有关的电极反应 ,还是与它们有联系的金属腐蚀与防腐等问题 ,都离不开电极 ,特别是确认电极的名称。通常电极的名称有两套 :正极与负极或阳极与阴极。我们在电化学中简称“四极”。正极与负极多用于原电池 ,阳极与阴极多用于电解池 (或电镀池 )。当单独使用某一套电极名称时 ,一般不会产生称呼上的混乱 ;如果这两套名称同时采用 ,则往往产生混乱。同时使用两套电极名称有时一致 ,有时不一致。先看一致的情况。初三化学第四章“水、氢”这一章中有个电解水的实验 ,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实验的证实作用已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论证,而实验的证伪作用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化学"证伪"实验设计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对话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在师生经验共享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形态.化学对话教学的实施主要从六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自我反思对话;学生自我反思对话.  相似文献   

19.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把课题分为三大类 ,即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科技创新。1 实验探索我们把教材中的一些疑难实验改为实验探索。实验过程中 ,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 ,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 ,课题小组展开讨论 ,提出改进方案 ,并通过实验验证。现以高二化学教材P 1 0 5苯跟溴的反应为例。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①严重的污染问题。②反应速率太快 ,不易控制。③生成的HBr气体中混有少量Br2 ,对HBr中的溴检验造成干扰。前两个问题 ,各课题小组很快都能提出来。但第三个问题 ,学生一时发现不了 ,经过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新课程与新高考形势下的化学平衡教学,笔者深入分析了近三年以来高考试题中关于化学平衡问题的考查维度,深入分析化学平衡问题的内在逻辑架构,提出:要在"适度"前提下,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内在逻辑进行逐层递进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