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中也突出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倡导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但绝不反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町以说教师范读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他们对文本的把握还不准,他们能够把文本读正确、流利都尚属不易,更谈不上读出自己的“个性”。即使是到了高年段,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个性化”朗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当下,“以读为本”的理念已深入语文教师的内心。然而,一些教师虽然明白“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却不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与文本充分对话。久而久之。朗读在学生眼里便成了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对于朗读。他们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朗读水平更难得到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得主动,读得深入,读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4.
李春光 《语文天地》2014,(10):68-69
语文教学中,“读”有多种形式,包括默读、朗读、诵读等。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很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这样的不良现象:以分析课文为主,轻视读文本,最多也只是学生默读,课堂已经失去了书声琅琅的景观;或者只是注重读的形式,而没有考虑读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使高中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必须继续强化“读”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5.
特级教师薛法根用其简约语文的教学新理念打破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频繁出现“以讲代读”“以机代读”“以默读代朗读”这些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朗读教学现象。有效的语文朗读教学应该将有声的“品”“导”“演”“悟”作为朗读教学的线索,将这“四字”朗读教学贯穿整个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从文本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内心的世界以及智慧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在教学本课时,注重:第一,精心布置教室,使学生融情入境,设计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入文本之中。第二,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学生进入文本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内化语言。第三,重视个性化朗读,并在朗读的同时,由朗读的同学为倾听的同学提出要求“:请大家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想象,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做到倾听、倾心、倾情,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巧妙地补白了课堂中的“真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时候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有气无力甚至呼噜声起……原本最具灵性美感、充满生活甘甜芳芬气息的语文课堂怎会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朗读训练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教师不重视朗读,甚至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会耽误自己授课的时间,于是把课中“读”改成了课外“读”(课前读或课后读)这样教师一进课堂便抓紧一切时间“讲”,殊不知学生课前读落实了没有?一旦未落实,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见…  相似文献   

8.
为了抓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始终注意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在学生中大兴朗读之风,对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助益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最好的概括。切实抓好课堂朗读教学,实际上就是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读、写”比“听、说”重要,“读、写”中“读”更重要,“读是基础,“教而不如记(背)”,因而在课  相似文献   

9.
<正>演读是一种以表演方式进行形象化朗读的方法,多用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的示范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在课堂上演读能通过分角色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读到演,体验情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和表演天性,让学生在演读中感悟和积累文本的情感语言。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我们经常讨论:应该如何指导朗读?我们经常反思:怎样指导朗读才是有效的?有了思考,便开始了学习与实践摸索的过程.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有效的朗读教学应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积极创设情感课堂:应注意抓住文本的精彩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体会文本洋溢的情感,想象文本描绘的意境,获得独特的体验,陶冶美好的情操.下面以《月光曲》一课为例,谈谈应如何有效指导朗读,还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在教学本课时,注重:第一,精心布置教室,使学生融情入境,设计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入文本之中。第二,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学生进入文本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内化语言。第三,重视个性化朗读,并在朗读的同时,由朗读的同学为倾听的同学提出要求:“请大家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想象,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做到倾听、倾心、倾情,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巧妙地补白了课堂中的“真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李润泽 《考试周刊》2011,(24):65-66
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要注重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参与文本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这样说:一个不善于引导学生读的课堂.永远都不是好课堂.课文朗读教学的好坏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能否提高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就新课程下如何实施朗读教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如何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到整个教学全过程中,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朗读,历来被视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遍又一遍机械地读,却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教师往往也缺乏指导学生的有效方法,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普遍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这样的"读"和指导反倒成了制约朗读教学的瓶颈。那么我们究竟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我们的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课文朗读有多种形式,但教师在课堂操作时多根据文本学习的需要或者齐读或者点名读或者自由读或者分角色读重点段落、重点句子。而下面这两堂课的朗读设计,则令人耳目一新。其共同特点都是将课文内容变形、组合,在变化多样的朗读活动中感受体验文本。【示例一】《珍珠鸟》学习过程中,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教师扮演作者角色,学生扮演小鸟角色,文中出现的表示“我”“、珍珠鸟”这两个角色的相关词语,教师朗读时一律换成“我”、“你”,学生朗读时一律换成“你”、我”。原文: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朗读水平高低,能看出学生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也标志着一个人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在教学课堂中,我突出“以读代讲,以读助讲,以读为本”的主线,利用各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训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修改后的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朗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对运用“四多”的尝试,即多给学生尝试参与的机会,多创设情境,多变化朗读形式,多创设朗读评价机会等,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做到敢读、愿读、乐读、会读。 一、创造更多的朗读机会,使学生敢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通常是老师讲的时间多,学生朗读的机会少。长期以往,最终造成了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学生  相似文献   

19.
朗读,通过声音的塑造形式于初中语文课堂之中向学生传达作者心声。一直以来,朗读的重要性备受推崇,但实际教学的"一以贯之"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应努力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选择适合的文本进行适切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以读会意、以读品文、以读悟情。  相似文献   

20.
<正>一、叩击心扉,读中"激"情以读为伴,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下趣味的种子,才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在乐读、敢读中培养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1.以"生趣"为基点,让学生乐读兴趣是朗读的基础。赋予课堂朗读以趣味,才能放飞孩子的心灵。为此,可以将音乐融入朗读教学中,让学生以音乐为伴,在音乐的美妙氛围中学生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